如何培养初中生的音乐能力

学生的音乐能力是学生感知、观察、注意、记忆、理解、表达、想象和思考音乐的综合能力。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音乐能力呢?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在教学中,要注意以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因此,在小学音乐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开展多种训练来提高学生的音乐能力,主要方法有:

第一,听力训练

对于大三学生来说,听力训练是为了以后更好的学习音乐打基础。指导学生经常做听力练习,其作用是:

通过音阶练习,学生可以形成高音的概念,提高感知音高的灵敏度。用有趣的动作激发学生的兴趣,如:让学生反复听“do,mi,S”。这三个音要求学生听到“d”就做走的动作,“mi”做鸟飞的动作,“so”做青蛙跳的动作。学生经常这样训练,会形成固定音高的概念。还有一种音阶手势法,可以边唱边练。比如" d . "手放在膝盖上," r。

e”双手叉腰,“mi”双手叉腰,“fa”双手交叉胸前,“so”拍拍肩膀,“1。

用“拉耳朵”、“xi撑眉毛”、“把指尖放在头上做”等方法巩固学生的音高概念。学生有了初步的音准感后,可以通过游戏提高感知音准的敏感度。比如提前把高音谱号画在地上,让学生边听音乐边做动作,找谱号。这样既巩固了学生的高音概念,又让枯燥的五线谱成为学生游戏的内容,让学生在游戏中愉快地记住五线谱的点名位置,在乐趣中增长见识。

用音乐欣赏培养学生的听觉能力,是提高学生感知、理解和欣赏音乐的能力,开拓视野,发展想象,丰富情感,陶冶情操的重要途径。在过去,音乐是通过录音机播放给学生听的,大多数小学生觉得难以理解,枯燥,难以理解。随着第三次科技革命浪潮的到来,多媒体计算机在课堂教学中的广泛使用,为枯燥的听觉艺术增添了动感,它将音乐、画面、情节有机地结合起来,将抽象的音乐变成生动的插图,将学生带入一种动态的情境。学生如云见日,把高难度的听觉艺术变成生动的画面展示给学生,通过画面的演示提高学生的听力和音乐欣赏能力。

第二,打击乐训练

音色训练:激发学生兴趣,为孩子提供打击乐器,让孩子先敲敲打打,让他们感受到这些乐器有不同的音色。比如给孩子一个打击乐器,让他们用两种不同的声音来代表这个打击乐器或其他发声设备上的“滴答”铃,让学生开动脑筋思考,然后敲击出各种各样的“滴答”铃。鼓面表示“降”,鼓边表示“答”;用手掌轻敲桌面表示“滴”,用手指轻弹桌面表示“回答”。由于学生的强弱不同,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滴答”声。你也可以让学生为“图片”配上声音。比如看大屏幕点击鼠标,出现第一张图片,第二张图片是初升的太阳,第二张图片是电闪雷鸣,第三张图片是小雨沙沙。然后单击幻灯片浏览视图,让学生思考应该使用什么打击乐器来为三幅不同的图片匹配声音。经过思考,有些同学会选择铃鼓和铃铛来搭配第一幅图的声音。用钹和鼓敲响第二幅画;用沙球配合声音等第三幅画。随着学生辨别音色能力的提高,可以自由运用不同的音色来表现相应的音乐形象。

分类训练:集中训练性质相近、节奏一致的打击乐器。让学生先了解各种打击乐器的性能。可以在学生面前展示三角形、手铃、叮当铃,然后用它们分别敲出二分法节奏。同学们听后说:“三角和铃铛亮,余音长。用二分音符很好,但是铃声很短,不好听。”按四分之一节奏和八分之一节奏敲三角铃,学生会说:“不好听,太吵了,声音不清楚。”这时,我问学生:“三角铁和响铃铛的混响时间很长。应该怎么给他们安排节奏才能充分发挥他们的特点?”学生回答:“要稀疏一点”。然后他们拿出木鱼和沙球,用二分节奏击打。学生们说:“老师,木鱼和沙球余音短,要用更密集的节奏来听。”

当学生理解打击乐器的性能时,他们被要求将打击乐器分配到他们刚刚学习的音乐中。学生快速编织三角铁和铃铛,木鱼和沙球节奏密集。当他们演奏自己的打击乐乐谱时,都兴高采烈,课堂气氛十分活跃。通过不断的练习,这种训练方法可以有效的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敏锐度。因为这些训练不仅要求学生正确的打好自己的节奏,还要有横向的协调性,这也是学生唱好合唱,表演好合奏必须具备的能力。

第三,节奏训练

为了使学生掌握节奏,要经常变换技术进行节奏训练。有条件的学校可以根据节奏的变化制作课件,通过电脑显示在大屏幕上;无条件的学校可以用幻灯片打大屏幕,或者直接写在软黑板上,让学生有直观的感受。

用“新奇”引入“有趣”:例如

跑,跑,跳,跳,跑,跳,身体健康!

在此基础上,可以采用柯达伊的节奏训练法,即四分音符为“塔”,八分音符为“梯”,十六分音符为“里”。根据学生讨厌机械的“说教”和喜欢形式多样、新奇多变、爱唱歌的特点,可以先读节奏,再唱曲子,再配动作形式。这种方法可以用“新奇”来吸引“兴趣”,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动作:“塔”拍手;梯子的右手指向左手的手掌;“梯中梯”(“李”双手拍腿)先拍手,再拍腿,再拍手。

看动作节奏:老师有节奏的做拍球动作:XX | XX |,跳绳动作:XX | XX |。让学生通过视觉球拍拍下老师的动作和节奏。

部位训练:如果练拍手、拍腿、跺脚的节奏,可以分两个部位,两组拍一个部位,两组拍两个部位,也可以手脚并用练习。

第四,口琴教学

目前,乐器教学已经成为培养孩子素质不可或缺的教学手段,因为无论是口琴、管风琴还是单簧管,都会给学生带来无穷的乐趣,让他们在“乐趣”中增长见识。美国当代著名音乐教育心理学家詹姆斯·塞尔(James Searle)指出,“器乐教学可以说是更好地体验音乐的桥梁,实际上是一个广泛的音乐学习领域”。这个精辟的结论坚定了我对器乐教学的信心。在教学中,我体会到在乐器教学中熟练地演奏,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读谱和录音能力,还可以锻炼学生的表现力。比如在口琴教学中,初学者不要急于练习吹奏,而应该告诉学生正确的吹奏方法,如何握口琴,然后吹奏,区分高音低音,高音低音面向右脸,低音面向左脸,在黑板上画一个简单的图。在“1”吹的音是“do”,然后画一个简单的演奏图。

然后看老师的手势起伏,呼吸。这种方法学生一看就容易接受(在有条件的学校,也可以用管风琴来教,因为它有固定的键盘和固定的音高,学生学起来容易很多)。学会演奏音阶后,可以找一些短的曲子来练习。由浅入深,学生的演奏能力会不断提高。另外,为了让每一个学生都留下来,挑选一些球技好的同学做小辅导员,在课余时间互相帮助学习;上课时,学生轮流在讲台前表演和演奏,既锻炼了自己的胆量,活跃了课堂气氛,又提高了视谱能力,巩固了乐理知识,减轻了学生声带负担,保护了嗓子。有些学生天生唱歌跑调或者声音嘶哑。自从他们学会了吹口琴(风琴),他们不仅音准好了很多,而且唱歌也跑调了。这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也增强了他们学习音乐的信心,提高了他们的音乐能力。

五、节奏训练

让学生随着音乐的节奏和旋律去感受和理解音乐。理解音乐所塑造的音乐形象,一般可以通过教师示范、看挂图、听录音机等方式引导学生感受和理解音乐。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用电脑多媒体演示要表达的音乐形象,让学生有直观的感受,用身体的节奏表达音乐的主题,让学生在音乐中“动起来”,亲自表演、动手,加深对音乐内容的理解。由于学生对音乐作品有充分的熟悉和充分的理解,他们不满足于听或唱,有强烈的表达音乐和表达情感的愿望,所以教师有目的地引导学生也是必不可少的。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年龄段进行必要的示范,用自己的眼神、手势、舞蹈动作帮助学生理解音乐形象。比如《小蜜蜂》一课,学生可以随着音乐的节奏加深对音乐的理解,用动作表达和想象蜜蜂采集花粉、酿造花蜜的忙碌场景,调动他们的创造力。如果欣赏《可爱的动物》一课,可以先通过电脑多媒体展示音乐图片,让每个学生根据自己对音乐的感受和理解,选择一种动物,如马、大象、老虎、狮子、兔子、小猫、蜜蜂、乌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