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族的礼仪和习俗

见面时互相问候,即使是陌生人。同行和熟人见面,一般都会问一句“你好,赛白奴”;遇到长辈或初次见面的人,要问:“塔赛白奴。”(你好)。

蒙古族自古以来就从事狩猎和畜牧业,以性情豪爽、热情好客著称。家里的访客,无论是熟客还是陌生人,都热情满满。首先奉上香浓的奶茶,端出一盘盘雪白的奶皮和芝士。喝完奶茶,主人会奉上醇香的奶酒,盛夏时节,还会兴高采烈地请客人喝马奶酒。

在某些地区,用手拿肉招待客人是有一定的规矩的。比如用有四根长筋的琵琶吃饭;牛肉配有半根肋骨的脊骨和一般的肥肠。婚前或婚后,女孩回娘家用羊胸脯肉请客。羊的小腿骨、下巴、脖子肉都是给后辈和小孩吃的。在喜庆的日子里接待尊贵的客人或摆一张全羊席。

献哈达也是蒙古人的高贵礼节。献哈达时,送礼者递下,递给对方,受礼者也要双手接过或让送礼者把哈达挂在脖子上,表示感谢。

1,蒙古客人礼仪:

在蒙古人的习俗中,他们骑马和坐车去拜访牧民的家。接近蒙古包时,要慢慢骑,以免惊扰牛群。无论是熟人还是陌生人,白胤人见面时总是热情地打招呼:“他,赛奴。”(你好还是大决战,赛因,百奴!“(嗯),然后师傅把右手放在胸前,微微弯下腰。进入蒙古包前,鞭子和马棍要放在门外。如果把它们带进包里,会被认为是对主人的不尊重。当你在蒙古家庭做客时,你必须尊重你的主人。进入蒙古包后,要盘腿坐在地毯上围着火炉,但火炉的西面是主人的住处,主人不坐的时候不能随便坐。全家老少围坐在客人身边,像在家里一样问问题。

通常,大方的主人在喝完奶茶后,总会把香甜的黄油、奶皮、醇香的奶酒、香脆的油炸水果、炒饭、奶茶、奶酪和独具草原风味的“手扒肉”摆在客人面前,邀请他们饮酒盛宴。客人一般喝主人送的奶茶,不喝是不礼貌的;主人要求奶制品,客人不要拒绝,否则会伤了主人的心。如果不方便多吃,就吃一点。对旅行者热情好客(不管他们是否知道)是蒙古人的传统美德,他们在接待中非常注重礼仪和规则。比如吃羊肉,一般是把羊的琵琶骨带肉,四根长排骨给客人。如果用牛肉招待客人,给他们一根带肉的脊骨,半根肋骨和一根肥肠。

如果主人特别向客人致敬,往往会把牛奶壶和酒壶捧在哈达顶上,走出来。蒙古人视酒为每种食物的精华。敬酒是为了表示对客人的欢迎和尊重,有时他们会唱一些欢迎和友好的歌曲来劝他们喝酒。客人喝一杯,主人特别高兴。遇到酒席,请特别尊贵的客人或节日,往往会摆一张全羊席。蒙古人称之为“乌茶”,也有人称之为“休斯”、“布胡力”。蒙古人对客人的住宿往往不拿奖励,也不在乎,认为吝啬客人的招待是对别人的轻视。客人道别时,往往会送走家人,指出路,反复说“白怡台日!”百一日吴泰查热亚(希望我们能愉快地再次见面),“阿木日,赛音,亚巴!”一路平安。走出蒙古包后,不要马上上车或上马。你得走一会儿,等主人回来再上车上马。作为包里的客人,主人弯腰奉上奶茶,客人要俯身用双手去接。包的西北角是供佛的地方。睡觉时不能把脚伸到西北角。用烟袋或手指头都是不可取的。不要用脚碰灶具,也不要在火上烤脚,否则相当于侮辱灶神。

在草原的某些地区,蒙古妇女生孩子时,总会在屋檐下挂一块牌子。如果她挂着弓箭,说明她生了个男孩。挂红布表示宝宝是女孩,对男人来说是弓箭,对女人来说是针线。遇到这些征兆时,客人要注意不要冲进女性坐月子的房间。如果有病人,在门的左侧绑一根绳子,把绳子的头埋在地下,表示主人不能招待客人,来访者不要进门。

2.一般来说,蒙古族的礼仪包括献哈达、递鼻烟壶或求助。

西安哈达:哈达是藏语音译。献哈达也是蒙古人的高贵礼节。献哈达时,送礼者递下,递给对方,受礼者也要双手接过或让送礼者把哈达挂在脖子上,表示感谢。

它常用于欢迎、送礼、拜神、拜年和庆祝,以示尊敬和祝贺。这种礼仪由来已久。根据马可·波罗的游记,蒙古人“在春节假期互相赠送由金银玉器和白色丝绸制成的礼物”。

哈达由布、丝、绢制成,颜色多为白色和浅蓝色,长短不等,一般在一尺二寸至一尺五寸之间,两端拉丝,约半寸。还有三尺长的,只用来供佛。给哈达的时候,一定要双手捧着,微微鞠躬,接受的人也是同样的姿势。

递鼻烟壶:这是蒙古族的古老习俗,也是一种普通的见面仪式,以示尊敬和友谊。作为蒙古包里的客人,热情好客的主人往往会拿出一口如瓷瓶般精致的小锅,让客人闻一闻。这是一个装满鼻烟的鼻烟壶。鼻烟壶一般一立方寸,小巧玲珑,形态各异,有的像小梨,有的像桃子或柿子。壶上的图案五颜六色,有飞龙奔马、珍奇动物、摔跤、射箭或舞蹈人物。壶的质地各不相同,有的用玛瑙、玉石、琥珀制成,有的用金、银、铜等金属制成,有的里面装着加了香料的烟末,有的里面装着药。闻一闻可以提神,甚至打喷嚏。鼻烟壶一般装在一个长六七寸,宽四五寸的丝袋里。漂亮的图案绣在包的外面,经常挂在腰上。

递鼻烟壶是有一定规矩的。如果遇到同行,要右手递壶,互相交换,或者双手微抬,鞠躬交换,然后倒一点鼻烟,用手指在鼻孔上擦一擦,闻闻烟味,完了再交换。如果长辈和晚辈见面,要微微探身,右手递锅,晚辈会酥,双手接过,举手闻一闻,再交换。

4、求子,庆月,满月:

乞子是蒙古族生活礼仪的开始,通常由妇女以祭敖包、窑洞、人形石等形式进行。婴儿出生后的第三天,会举行沐浴仪式,通常由一位受人尊敬的老年妇女主持。用盐水、茶水或羊肉汤给婴儿洗澡,然后用香木和香料净化,给婴儿取名。

当婴儿满月时,他们通常会举行“Nairi”,即庆祝满月的活动。参加“乃日”的客人要带衣服、哈达、玩具等礼物,还有活羊。赠送礼品的客人应在饮茶后举行庆祝仪式。满月的孩子洗干净,烧上香,涂在头上表示祝福。参加“乃日”的老人要敬酒,同时请子女多的老人用胡须擦子女的脸颊。

生日那天,宝宝一岁的时候,要第一次抱理发“Nairi”。程序基本和宝宝满月一样。生日结束时,把剪下的“戴和”(纠结的头发)装进一个小布口袋,缝在孩子的“戴勒”或衬衫领的外面。

5、生日礼仪:

蒙古族以虚岁计算年龄,13,25,37,49,61,73岁时庆祝。首先,庆祝73岁和85岁的生日,在腊月25日或26日;27号到除夕前几天给49,61岁的人过生日。49岁以下的人在除夕夜庆祝。孩子到了13岁,家长要准备新的马鞍和马嚼子,祝贺他“手有马鞍,脚有马镫”。孩子骑马到亲戚长辈家敬酒,收长辈礼物。61,73,85岁,会有一个大的庆功宴。礼物主要是哈达、头巾、德勒、特利克、靴子、绸缎和牲畜。

6、丧葬礼仪:

由于草原蒙古人历史上形成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葬礼也极其简单。一般没有丧床,没有供品,没有丧服,没有纸钱,没有音乐。葬礼一般分为野葬、火葬或土葬。

野葬,又称天葬。人死后,用白布将自己包裹起来,或穿上原始的衣服,用汽车将死者拖到荒山野地。野葬后,死者后代49天、100天不剃头、不饮酒、不作乐、不迎客,以示哀悼。

火葬是藏传佛教进入草原后出现的一种丧葬形式。一般在野外进行火化,同时建墓。一般来说,土葬和汉人挖坑埋葬是一样的。埋葬后,坟墓和纪念碑竖立。随着科学文化的进步,丧葬中的封建迷信已经消失。蒙古人也开始火葬,举行追悼会,悼念死者,寄托哀思。

7.禁忌:

蒙古族骑马和驾车靠近蒙古包时应避免骑得太快,以免惊扰畜群;如果门前有火或挂有红布条之类的牌子,说明这家有病人或产妇,外人禁止入内;客人不能坐在西炕上,因为西是供佛的方向;忌死动物的肉和驴肉、狗肉、白马肉;办丧事忌红白,办喜事忌黑黄;避免在火盆上烤脚、鞋子、袜子、裤子;参观寺庙时禁止吸烟、吐痰和触摸器皿、典籍、佛像及大声喧哗,不得在寺庙附近狩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