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奥尔夫教育法?

奥尔夫教学法

奥尔夫音乐教学法是由联邦德国著名音乐家卡尔·奥尔夫创立的。这是一个独创的音乐教育体系。它赋予了音乐教育全新的反传统的理念和方法,并对许多国家和地区的音乐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反思我国音乐教育的现状,我们仍然长期沿用唱歌和教授乐理知识的旧模式,忽视学生对音乐的情感激发和体验,忽视学生在音乐学习中的主体性、主动性、个性和创造性。认真研究奥尔夫的音乐教育思想和体系,会给我们许多有益的启示。

从音乐的起源和本质出发,即“诉诸感性,回归人文主义”——这是奥尔夫音乐教育的基本理念。这与我们原先对音乐教育的本质和目的的理解是根本不同的。

奥尔夫认为,表达思想和情感是人类的本能欲望,通过语言、歌唱(包括器乐表演)、舞蹈等形式自然流露出来,自古以来就是如此。这是人与生俱来的能力。音乐教育的首要任务是不断激发和增强这种本能的表现力,但好的表现不是最终目的。然而,我们对音乐教育的传统理解并非如此。我们的课程设置一直把歌唱和乐理以及相关的音乐技能和能力作为美育的手段和目标,重点在于如何学好。

事实上,学生在音乐学习中本能地唱歌、弹琴、跳舞并不难,甚至可以表现出一定的水平。因为本能的唱歌、打球、跳舞都是符合人性的,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担心被训练或者丢脸,所以会得到各种程度的满足。这种自然的表现形式也有助于促进学生即兴创作的萌芽。因为这种创造力的萌发和鼓励,学生处于学习各种音乐技能和能力的最佳状态。在这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必然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诱导者和参与者。愉悦身心,学习艺术,两者相辅相成。这是奥尔夫教学法的重要特点之一。

中国音乐教育最初的模式是单纯的教唱歌——教材主要以歌曲的形式一首一首出现,后来有了一些变化,少数学校也学习了一些器乐技巧。学生主要是模仿现成的音乐和美术作品,很被动。老师也在认真追求“出成绩”,严厉对待学生,学生自然会感到一种莫名的压力。因为人与人在音乐方面的先天素质差异很大,所以总会有一些学生,以我国原有的课程要求来看,与教学要求相差甚远,自然“远离音乐”,老师也很无奈。在这方面,奥尔夫的教学理念和体系应该能使我们从中获得很多启示。

奥尔夫特别强调学生要“动”,要“综合地、即兴地”学习音乐,这是另一个重要的原则。但是,这与我国音乐教学中所谓的“综合课”完全不同。卡尔·奥尔夫指出:学生必须用脑、用手、用脚来全心全意地感受和表达音乐。于是他发明了一套“元素”奥尔夫乐器,这是一套很容易掌握的打击乐器。同时,他还充分利用人体各部分可能发出的声音参与演奏,被戏称为“人体乐器”。音乐老师都会有这种体验。学生在课堂上一“动”,气氛就会活跃很多。当学生在课堂上在老师的指导下做出音乐的“动作”时,他们必然会沉浸在一种游戏般的欢乐中,他们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音高、节奏、听辨、协调、统一等综合音乐能力的训练。需要指出的是,这种综合能力的培养完全符合我国培养面向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的新一代的方针,对于改变我国教育长期以来以知识传授为主的落后面貌也大有裨益。

补充内容:

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卡尔。6?1奥尔夫前言

(《一个国家的奥尔夫音乐教育》每部电影的标题)

半个世纪以来,我们对原创音乐所做的许多不同尝试,基本上都没有过时。

原始自然永远是基础,是永恒的。

原创总是意味着新的开始。

在所有的工作中,无论你做什么,能做什么,时尚都不可避免的会衰落。

一切现代的东西都经过时间,不可避免地无条件地变成不现代的、原始的东西,因为它没有时间性。被世界上所有的人理解。

所以,为了记录一个想法,不是我写下来,学校音乐教材走向世界,而是这个想法本身。

1978七月卡尔?6?1奥尔夫

1924舞者Dororee Gunthen和Orff在慕尼黑创立了“军事体操”。6?1音乐舞蹈学校”

1925舞蹈演员里克斯进入军校。

1926音乐家凯特曼(他将成为奥尔夫的助手“学校音乐教材的合编者”)进入了军事专门学校。

1928乐器制造商Kan Maendler为军校制造了第一架木琴。

1930军特校舞蹈队首次演出,多次举办国内外演出。

1931奥尔夫和凯特曼合作出版了奥尔夫学校音乐教材的第一本——原创音乐实践。

1932奥尔夫第一次见到德国音乐教育家埃伯哈德·普鲁斯纳(Eberhard Preussner)和德国音乐教育第二次改革的领导者莱奥·克斯滕贝格(Leo Kestenberg)。

1933军事专门学校在柏林成立分校。

1936奥尔夫和凯特曼为在柏林举行的第11届奥林匹亚体育节“奥林匹亚青年”节创作并表演。

1944军校在纳粹镇压下被迫关闭。

1945军校被炸。

1948开始在慕尼黑的“巴爷电台”播放儿童音乐节目,孩子们在凯特曼的指导下,自己演奏和演唱。

1949在凯特曼的指导下,在奥地利托尔斯泰堡莫扎特音乐学院举办了儿童音乐课。

1950开始发布<儿童音乐>。

1953在萨尔茨堡莫扎特音乐学院召开高等音乐院校校长国际会议,举办学校音乐教材演出,首次与外国建立联系。在莫扎特音乐学院举办“学校音乐教材班”

1954《儿童音乐》(第五册)全部出版,制作了第一部“学校音乐教材”电影。

1956-57(儿童音乐)首次录制(Columbia-E1ECTR 01A)

1956—58一系列“学校音乐教材”在巴爷电视台播出(由凯特曼和奥尔夫的女儿主持)。

1958在国外举办讲习班(比利时、瑞士、意大利)(凯特曼)

1961奥尔夫学校音乐教学中心在莫扎特音乐学院成立,第一个国际暑期学校在萨尔茨堡郊区弗罗恩堡举办。

1962“奥尔夫学校音乐教材促进会”在萨尔茨堡成立。奥尔夫学院教材首次在国外(多伦多)举办工作坊。奥尔夫和凯特曼都出席并发表了讲话。日本全国广播电视协会(NHK)邀请奥尔夫和凯特曼在日本四个国家进行演讲和演示。奥尔夫学校音乐教材推广协会德国分会在慕尼黑成立,奥尔夫学院年刊出版。奥尔夫学院的新大楼竣工了。

1963在莫扎特音乐学院召开“学校中的奥尔夫学校音乐教材”工作会议,开始制作《学校音乐教材》十首慢动作唱片(musicd poetica),1979完成。奥尔夫学院开学。

1970奥尔夫学院扩建完成。

1973音乐治疗和社会教育系成立于奥尔夫学院,由威瑟伦·凯勒领导。

1975“奥尔夫音乐教育国际会议”在奥尔夫学院每五年举办一次。

1981奥尔夫音乐教育首次传入中国大陆。

1982奥尔夫去世了

1990凯特曼去世了

2000.11.7-12由奥尔夫基金会和美国奥尔夫学会联合举办的“奥尔夫音乐教育国际会议”在美国罗切斯特举行。会议的题目是“反思过去,展望未来”和“奥尔夫的终身音乐教育”(奥尔夫音乐教育国际会议分别在德国奥里维斯、罗兰、特勒恩沃尔兴和美国罗切斯特举行,内容各不相同,后者规模最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