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音乐欣赏课可以听什么歌?
1.巧设问题,帮助学生感知音乐。
高尔基说:“听音乐的时候,要用自己的经验、印象、知识来补充……”学生年龄小,阅历浅,见识少,给他们欣赏音乐带来了困难。为了丰富学生的知识,教师在欣赏音乐时,往往会向学生介绍与音乐相关的知识,如作者、创作背景等。但是,如果老师一味地向学生灌输他们所知道的东西,那么学生就会感到厌烦,不会对老师介绍的知识有深刻的印象。在欣赏音乐的时候,学生遇到肤浅的知识可以自己求解答;知名音乐可以由学生介绍,学生也可以通过提问来开动脑筋,拓宽思维,发挥想象力。例如,在欣赏瑶族的器乐合奏舞蹈时,让学生说出一些他们听到或看到的有关瑶族的知识。在学生叙述的基础上,老师会补充介绍瑶族的习俗,并展示相关信息。
图片。其次,让学生欣赏和感受欢快活泼的情绪,想象音乐描绘的是什么。第三,让学生把音乐分成片段,说说有什么变化,根据旋律、节奏、情感的变化描述不同的场景。通过逐一回答问题,让学生了解瑶族,熟悉音乐,感知音乐。
2.视听与动态相结合,激发学生的欣赏兴趣。
欣赏歌曲时,学生也可以借助歌词理解,但欣赏音乐的难度更大。有时候音乐结束了,学生还是不知所措。他们只能用“好”或“坏”、“活泼”或“优美”来评价音乐。这是因为音乐是抽象的,不像艺术那样直观,所以教师可以利用视频、幻灯片、学生的绘画、实物等直观的东西来帮助学生感知音乐,激发他们的兴趣。比如欣赏长笛独奏《鞭笞催马驮粮忙》时,我先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家里卖粮时的情景,然后让学生第一次欣赏音乐。听完后,让学生谈论音乐中描述的是什么样的场景。同学们讲得绘声绘色,有的说粮食丰收。农民们非常高兴,把剩余的粮食卖给了国家。也有同学说是自己运粮食去灾区救灾。连运粮路上怎么走,回来怎么做,都历历在目,栩栩如生;我会让他们说出自己的理由。于是,我欣赏了第二遍,并展示了相关图片:音乐有三个部分,每个部分一个。通过画面,学生们仿佛在音乐声中进入了当时的心境,感受到了热烈欢腾的场面。第三次欣赏,我让学生带着课后的思考问题,然后用自己的话把音乐编成配乐故事。最后,学生们被要求用单簧管演奏这段音乐的关键段落,从中体验音乐中描绘的三个不同场景。可以看出,通过使用与教学相关的东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学生的兴趣被激发,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感受音乐。
3.对比鉴赏,引导学生分析理解。
在比较欣赏中,找到一些具有可比性和代表性的音乐作品,可以从旋律、节奏、体裁、力度、音色等方面进行比较欣赏。同时,要明确比较的目的和意义,突出重点和难点,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这样既能提高教学效果,达到教学目的,又能促进学生音乐素质的提高。综上所述,比较欣赏式教学有以下优点:1,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提高审美素质;2、降低听辨难度,轻松解决重难点;3.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印象和记忆。比如欣赏《大白菜》和《我们爱我们心中的祖国》两首歌时,前一首描写的是穷人在黑暗的旧社会里长大,过着非常贫困的生活,情绪中充满了叹息和悲伤。第二个描述了在新的社会中成长起来的孩子感到非常幸福,对自己的祖国有着无限的爱。基本情感是亲切的,优美的,抒情的。我让他们先听第一首歌,然后根据自己的想象画一幅画(脸书),并在歌里画出小白菜的形象,再让他们听第二首歌,听完后再画一张在新社会成长的孩子的脸。一起听最后两首歌,对比你画的脸。这样学生学起来轻松,看起来直观,掌握也快。
4.语言渲染,激发学生欣赏的乐趣。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是借助声音表达人类思想和感情的艺术。为了更好地引导学生欣赏音乐,教师也要注意提高自身素质。在掌握专业知识,提高自身素养的同时,还需要加强文学素养。在对各种音乐作品的介绍、分析和讲解中,要用轻松愉快的语言介绍欢快活泼的歌曲(音乐);悲伤哀婉的歌曲(音乐)可以用深沉凝重的语气引入。教师如果能在语言上做到克制、抬高、停顿、挫折,就能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情绪,甚至用喜、怒、悲、乐的表情直接影响学生的情绪,就能有感染力。如欣赏《黄河大合唱》时,要以高昂而饱满的情感向学生分析和讲解作者的创作过程、时代背景及其作品的音乐特征:“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以黄河为中华民族的象征,表现了中国人民的英雄气概,揭露了敌人的残暴,控诉了人民的深重灾难,勾勒了人民对敌保家卫国的壮丽景象……”这时,学生们不禁进入了意境。然后让学生观看视频,让他们在磅礴的氛围中感受中华民族团结一致、坚忍不拔、与外界团结一致的民族精神,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
在音乐欣赏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上述不同的途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体验和理解音乐,提高音乐欣赏能力和表现力,陶冶情操,培养审美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