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折叠》不算优秀科幻小说

《北京折叠》火了一段时间了。赶紧找来看看,说实话有点失望。

同样是获得雨果奖,与“三体”没法比。

当然,它是短篇小说,只有两万字,和“三体”的百万字巨著没法比。但这不是关键,长篇有长篇的精彩,短篇有短篇的出色。

《北京折叠》的问题首先在于结构。短篇小说应该有紧凑的结构。从故事设定到谋篇布局,要与篇幅统一起来。如果事先确定了字数再动笔,就更该如此。

《北京折叠》大约两万字,写了一件事。老刀跨越第一空间和第二空间去送信。而前面的铺陈过多,让人感觉是个大中篇的开头。

这也许是笔力不逮的原因。业余写手普遍有这个特点,写着写着就没了笔力。如果不知道小说长度的话,读者按照这样的开头,自然期待老刀再次往返于三个空间以及与老葛、与依言、秦天的故事,而不经意间就迎来了结尾。

整个故事的基础在于一个城市折叠和一天变为四十八个小时的设定。而这个设定的出现也过于突兀。

至于人物的脸谱化与简单化,当剥去了科幻的设定,就更暴露得一览无遗。作者也许并没有写出深刻的人性,只是想平静地叙述当前大都市的现实罢了。

除了文学手法上的问题,《北京折叠》其实也并非真正意义上的科幻小说。(当然,科幻分硬科幻与软科幻。不是只有硬科幻才算科幻。)在这篇小说中,科幻只是皮相,如果去掉一天变成四十八小时和城市折叠的设定,这就是很平常的一个对北京情况的描述了。科幻只是为了把北京平铺的几环改成了立体空间。

也许“三体”获雨果奖使我们提升了对获得这个奖项小说的想象。毕竟,象“三体”那样的小说到达了一个相当高的层次,不是任何一部小说可以比拼的。以这样的标准要求《北京折叠》也并不公平。

也许它获奖和获得金熊奖的那些电影一样,符合外部世界对北京和中国的想象,暴露出了北京和中国的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