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代虎患不断,为什么虎还能成为吉祥物?
中国历代虎患频发,而中国的打虎文化自然也很悠久,并且很早就出现在了三四千年前的甲骨文的记录当中。而起源于中国的虎文化,与中国人有着长久的密切关系;因此,中国古代人民非常崇拜老虎,特别是在华南、东北等老虎种群密集的地区。
人与虎之间的生存矛盾,难免会引起各种冲突。不过在中国古代,生产力相对底下,个人是很难自己一个人,完成打虎的任务。后来就出现了一群人在一个王或诸侯的带领下,一起猎老虎场面。很快,打老虎也成为了帝王宣示武力的一种方式。《逸周书集训校释四》中就有记载;“武王狩,禽虎二十有二”,说的就是周武王狩猎的故事。
到了秦汉,农业进一步得到了发展,不过那个时期战争不断,出现了诸如飞将军李广打虎的故事,《史记·李将军列传》记载:“广所居郡闻有虎,尝自射之。及居右北平射虎,虎腾伤广,广亦竟射杀之。”
魏晋时期,中原战乱之后,虎患变得相对平和。不过在长久的文化侵染之下,老虎逐渐成为力量、勇敢、敬畏的象征,而不仅仅是美丽和威严。老虎是万兽之王,并一直在中国的文化传统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到了唐宋,人虎冲突有增无减,民间甚至总结出了一套打虎方针,《太平广记》:“浔阳有一猎人,常取虎为业,于径施弩弓焉。”
不过虎患比较严重的,还是宋元时期,当时武松打虎的故事,就从侧面反映出当时的虎患严重性,百姓迫切的期望有个像武松这样的英雄为民除害。而虎患的最严重时期,就当属明清时期了。毕竟人口的快速增长,直接导致了老虎的生存空间被压缩,逼迫老虎像人类发起挑战。
以东南地区为例,虎患次数514次,几乎平均每年1次,并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愈发严重。
虽然与老虎干架了这么久,但是老虎的存在并非一点益处都没有。比如早在两千多年前的《礼记》上,就有“虎食野猪利人,野猪害田中庄稼”的说法。帮助人类灭野猪,保护了庄稼。因而强大又俊美的老虎,几乎成为了人们心目中的完美。
并且在长久了文化熏陶之下,老虎很快具有了威严和权势的象征意义。并将老虎的形象展现在水墨画作当中,来表达我们崇拜之情,甚至将精神寄托到老虎身上。最终,老虎成为了中国上下五千年的文化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题材。
在中国的民间传说当中,老虎杀恶人,保护好人。同时自然的被认为是一种强大的生物,被赋予了抵御三大家庭灾难的能力:火、盗贼和邪灵。老虎的挂画也经常出现在建筑物内面向入口的墙上,以确保恶魔不会随便闯入家里。即使是到了现代,我们也会经常看到孩子们戴着虎头帽和虎头鞋,来驱邪,希望孩子们可以健康的成长。而到了虎年,更是会看到有的家长会在孩子们的额头上,用酒画一个王子,寄托对孩子们期望。
老虎在中国古典文学和表演艺术中,同样也占有重要地位,也是许多民间故事和谚语的主角。除了上文提到的武松打虎,还有李逵杀四虎、冯妇打虎、钟傅打虎等等。
打虎文化也让虎的形象,在中国成为成功和成就的代名词,而老虎的象征意义,就像这种高贵的动物本身一样千变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