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偷车贼》风格奇特,但为什么会流行?
作为导演埃德加·赖特打入好莱坞的首部作品,它延续了一贯的英式幽默;动作和赛车的元素很抓人,但不是典型的美国商业片里总让你感觉良好的叙事;人其实很有意思,可惜篇幅太短,很多以前的历史也不足以解释,让你无法理解人物的动机。
电影最大的价值其实是他把歌单拍成了电影,让音乐第一次成为了正片真正的主角,让音乐主导了整部电影的节奏,连台词和人物都和音乐息息相关。其实你可以在导演之前的几部作品中看到这种尝试。
在商业片的框架里,我放松了,玩了一个有趣的“实验”,这是埃德加·赖特的一个很棒的地方。
虽然连音乐,导演也太刁钻了,偏了——你可能听说过这个OST有30首歌。大部分来自音乐史上的大家,但真正的排行榜很少,这和银河护卫队绝对不一样。有些歌曲只出现在一些特别专辑的角落里,有些歌曲是“隐藏曲目”,有些歌曲是从你熟悉的嘻哈歌曲中采样的稀有原创歌曲...但是这些作品本身还不错。正是因为他们不那么知名,真的很好听,所以对故事没有那么咄咄逼人,才使得这部电影没有“沦落”为一部音乐剧。
这也说明导演既是真正的“电影迷”,也是真正的“音乐迷”。所以这样的电影在国内上映真的很难。其实它对于丰富整个市场的意义远大于它的票房表现。但它毕竟不是一部完整的文艺片,它有欣赏的门槛,但绝对不是一无所获就看不懂。
但是,是不是每部电影都要把故事和人物放在第一位,不让其他元素占据更高的位置?我们是不是有时候在社会主义审美体系下接受了太多的教育,过于看重内容而不是形式?我们是不是被多年的好莱坞大片惯坏了,接受不了对传统叙事原则的轻微破坏和颠覆?
无论是电影本身还是Feel的作品票都应该有市场,应该有一个合理的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