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国栋的论文
民间合唱《花园里的花》,人民音乐,第6首,1982。《民族音乐中的“母子之声”》,中国音乐,第1983号,第1号。听中国打击乐音乐会,中国音乐,编号1985。桂湘粤边区瑶族民歌考察(第二作者)中国音乐学第1985+0号。侗族大歌《旋宫》实践初探,《音乐研究》第4期,1985。《民族音乐中“多句”唱法的结构与艺术功能》,《音乐探索》,第1986期,第1期。论民族音乐现象的系统结构,《中国音乐学》第3期,1986。田野工作的方法论思考,中国音乐学,第3期,1986。汉代杂技音乐,中国音乐,第4期,1986。中国少数民族音乐研究,中国音乐年鉴1987。长鼓研究——细腰鼓探源,《中国音乐学》第4期,1987。流行歌曲及其传播的民间音乐精华,人民音乐,第3期,1988。民族音乐现象系统结构综合研究,音乐研究,第1989期,第1期。《白音乐志》风格,《中国音乐学》第3期,1990。润物细无声——1990中国少数民族音乐研究综述,1991中国音乐年鉴。历史积淀中的飞跃——中国民族器乐表演艺术的历史与发展概况,《音乐研究》第3期,1991。从荒芜到繁盛——少数民族音乐研究四十年,《中国音乐学》第3期1991。透视白娜玛分馆的音乐与文化构成,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93第1期。田野调查资料存储的理论与方法,中国音乐学第4期,1993。民间音乐作品的文字规范展示及其权利归属,人民音乐,第1994 Z1号。实地考察的经验积累和对科学意义与作用的再认识,中国音乐1995第1号。民族音乐学实地考察类型,中国音乐,第1996号,第1号。传承中的重生——对宫池音乐意义和作用的思考,中国音乐,第1,0997号。收获的季节-1997中国少数民族音乐研究,1998中国音乐年鉴。关于编写《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史》的几个问题,《人民音乐》,第1998期,第1期。“民族音乐”在现代新音乐环境中的处境,中国美术学院研究生部学报,1998。中国少数民族音乐研究从1998,中国音乐年鉴从1999。论纳西古乐的名与实——答记者关于人民音乐的提问,人民音乐,第1999号,第1号。《享中国韵传世界——祭国乐大师彭修文》,中国音乐1998第2期。走进音乐大师的生活时空——《世界著名音乐大师图集·艺术教育与科学研究》序言,1999。20世纪中国民族音乐理论研究的学术思想转变(上),《音乐研究》2000年第4期。20世纪中国民族音乐理论研究的学术思想转型(下),《音乐研究》,第1期,20065438。《百年大计如育人》,艺术教育与科学研究,2001。音乐基础教育的文化定位,新世纪中国音乐研究定位香港国际学者论坛论文集,2002年。音乐历史的四幅插图——骨笛、骨笛、陶钟、夔鹋的音乐形象描述,《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第5期。《云南民乐序》,云南大学出版社,2002年。如何在民族音乐学中强调其实用性,《音乐与表演》,第1期,2003。民族音乐学理论的实践层面,《人民音乐》2004年第2期。民族音乐学导论,中国学术年鉴(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20世纪中国少数民族音乐研究的建立》,《中国音乐学》,2004年第3期训练资料积累和文献研究的基本功”——写给《20世纪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史文献综录》的结束语,《音乐与表演》,2004年第3期。20世纪中国少数民族音乐研究的发展(上),黄忠2005年第1期。20世纪中国少数民族音乐研究的发展(下),第2期,黄忠,2005。丝竹之声入耳——评江南丝竹的音乐成就中国读书报,2005-05-11。先秦丝竹音乐札记,《音乐与表演》,2005年第2期。《中国音乐学》2005年第4期《中国音乐大辞典(少数民族音乐部分)》增补修订情况简介。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思考——以传统音乐的文化类型为题,《人民音乐》2006年第1期。汉魏晋南北朝丝竹音乐探微,交响,1,2006。一谷两中心——江南丝竹的起源与形成,《音乐研究》,2006年第2期。三六和三六《一家人》,《中国音乐》,2006年第4期。江南丝竹乐队的历史传承与创新发展,《音乐与表演》,2006年第4期。艺术研究的田野调查,艺术研究2007年第一期。环太湖地区的音乐社会传统——苏南“丝竹繁盛”的文化历史背景研究,《中国音乐》,第1期,2007什么是“音乐学校”——论传统音乐学校与“中国音乐学校”,《人民音乐》,2007年第2期。江南蚕竹二胡的起源与发展及演唱、音乐、演奏传统,2007年第2期。苏南“丝竹繁盛”的音乐社会背景,《人民音乐》,2007年第7期。江南丝竹音乐的类型与来源,《中国音乐》,2007年第3期。什么是有效保护?中国艺术报,2007年7月27日。《隋唐燕乐乐队编制特点初探》,《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第10期。《江南竹丝概念及研究述评》,艺术百家,第1期,2008。丝竹在江南的传播与影响,《中国音乐》,第1期,2008。江南丝竹小迪演奏的“昆曲”与“秦乐音乐”的传统,中国音乐,2008年第2期。研究材料的原创性——在首届“音乐学博士论坛”上的发言,《音乐与表演》2008年第3期;“用经济搭建舞台,用文化唱戏——大理古城“洋人街”舞台“天天有戏”调查(第一作者),《中国音乐》,2008年第4期;《四合与四合家族》,《音乐研究》2008年第6期;丝竹声沙拉,人民音乐,1号,2009;三思得失,可以借鉴——关于民族音乐学理论与方法传承的思考,《中央音乐学院学报》第1期,2009;《江南丝竹乐社“苏南三社”调查》,2009年第3期;江南丝竹上的“文曲”传统,《中国音乐》,2009年第4期“六禁”与“六禁”家族——江南丝竹音乐家族构成的认定,《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2009年第4期;音乐物种研究中四个逻辑层次的构思与设计——江南竹丝研究的基本策略,交响乐,2009年第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