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岑教你如何搜集研究资料
搜集资料在研究当中太重要了!
研究这个词的英文是research,你注意到它其中一个部分是search,就是搜索的意思。一个人没有办法做研究,很可能就是因为他不能勤于搜索。
有些人倒是喜欢问别人问题,期待别人的回答,这当然也不是一件坏事,但它跟你自己的研究能力的培养是没有任何关系的。当你开始勤于搜索了,其实就是以实际操作开始进行研究了。
你可能会觉得现在互联网这么发达,搜集资料有什么难的。但是我要告诉你,你可能并不是真的会搜集资料,好的搜集资料的能力要能够同时把握两点——
我先来跟你说资料搜集要把握的第一个点,搜集资料要做到足量。
怎么做到资料搜集的足量呢?
两个标准。 第一看你的主动性,第二看资料的宽泛性。
主动性能让你达到足量,而宽泛性能让你评判足量要足到什么程度。
什么是主动性?很简单,比如你如果问我,在互联网上进行信息搜索有哪些技巧?我倒不是不知道那些搜索的技巧,只不过要是你主动去到搜索引擎里输入关键字“搜索技巧”,或者用英文输入“How to search”,你同样会得到答案,甚至会得到更多更好的答案。
而且,你已经开始对研究进行实践了,你自己找到答案比我直接告诉你答案,对你的研究能力的培养会更加有效,这就是主动性。
我要为你指出的是, 研究资料的搜集做不到足量,往往是研究者自己的主动性不够。超强的主动性是资料搜集做到足量的保障。
关于研究的主动性,我再给你举一个例子。你想一想,从普通意义上看,是中学生、本科生的研究能力更强呢,还是研究生的研究能力更强呢?
答案肯定是研究生。你看首先因为他们叫研究生。我们都知道从小学开始,初中高中包括大学本科,学生们的课都被排得满满的,可是到了研究生阶段,课突然少了很多。这个课少了很多,其实就是为了保障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去主动做研究。
我在英国读硕士期间,一周七天只有两天有课,而且其中一天还只是半天有课,也就是说一周七天有五天半的时间,我们是没有课的,没有人管我们。但其实每一周有课上那一天半其实是比较放松的,反而貌似没事。剩下的那五天半,连周末也算上,我紧张得要命。因为那五天半,要基于老师课上给出的指引去图书馆看大量的学术书籍。
那么基于主动性去获得大量的研究资料,这个量要大到什么程度才是足量呢?
答案就是第二个评判标准,研究资料的宽泛性。
什么是宽泛性?我给它的具体描述是跳出单一的维度,带有目标意识的多。
比如一位厨师,如果要学习做好一个菜品,他可能要反复练习炒同一道菜,因为厨师是学习者。但一位更偏向研究者的美食家要品鉴一道菜,他不是要重复吃这一个菜,甚至不能只吃这一个菜系,他需要的是有意识地广泛地品尝更多的菜,甚至要吃遍这世上所有的美食。这就是我所说的,跳出单一维度带有目标意识的多。
为什么要特别强调带有目标意识的多呢?一位美食家突然对汽车维修产生了兴趣,这也是跳出单一维度了,但他的目标意识也同时被毁灭了。
好了,搜集资料,我们要靠主动性和宽泛性来做到足量。但我马上要告诉你另一个听起来似乎是相反的标准,搜集资料又要做到节制。
这个节制跟足量绝对不是矛盾的。人的时间精力是有限的,只有在搜集资料足量的基础上做到节制,才能让我们更有针对性地进行研究和完成研究。
要做到节制,就要用我们前面讲过的目标意识和局外意识了。你要注意了,这个节制分为三种情况:
关于第一点,过度沉溺于文本,我自己差点有一个教训。
为了做好我自己这个课,带着作品意识和目标意识,我去听了很多「得到」这个App里面其他的讲师讲的课。你要知道,我是一个有研究能力的人,我的主动性和对资料搜集的宽泛性做得都很好。
而我在「得到」的App里听严伯钧老师的“西方艺术课”,严伯钧老师那段时间一直在讲小提琴演奏的艺术。我一听顿时来感情了,想到自己小时候学过八年小提琴,在听到那些优美的小提琴曲后,我真的跑去买了一把小提琴回来。这实在是太危险了,我差点跑偏了。幸亏我把小提琴买回来只是先放在那,继续埋头做我自己的这个课。
你看,我差一点就在我的研究文本当中沉溺了。
过度沉溺于研究的文本最大的害处就是跑题,这种事不是只发生在我们的身上,就连达·芬奇也遭遇过类似的情况。他本来是想搞艺术的,可是无法抵挡的研究本能席卷了他,引导他走向了和艺术无关的那些事情。
弗洛伊德有一本对达·芬奇的精神解剖之作,叫《达·芬奇的童年回忆》。书里面写到,达·芬奇为了把大自然描摹得更加准确,也为了用同样的理论去指点其他人,他悉心地研究光线、颜色、阴影、透视的特性和规律……当然这是没问题的。可是之后呢?
本来是为了绘画的需要,达·芬奇又去探索动物、植物和人体的比例。最后他甚至跑去研究人体的内部结构和生命的功能,这一切在执行上可以说是完全跑偏了。
借着弗洛伊德对达·芬奇的剖析,我们再一次明确了研究的足量与节制这种平衡。 在研究的执行当中,偏离了原始的研究方向这种情况是非常常见的,它不一定是一种错误,你不能说研究者缺乏研究精神。但是如果你在做研究的时候发现自己的执行力很差,可以考虑一下是不是出现了类似的情况。
对人的研究要“去粉丝”行为
要做到节制的第二点,主要是在对人进行研究的时候,一定要去粉丝行为。在搜集资料的时候要多视角,求客观。
我们经常能在书店当中看到对历史名人的研究著作,把人作为研究对象有时候可能是一个群体,有时候可能也会是某个个人。对人做研究,我们还是要把这个人或者这群人的言论行为,甚至他或他们所处的环境,他们的亲朋好友都作为研究的文本。
如果我们要研究的人还活着,最好能对这个人或者这群人进行采访和问卷调查,之后才可以得出相对比较客观的研究结果。 这里说的本人的言论,他人的评价、采访、问卷调查综合来看,就是一种为了保证客观的多方视角的文本组合。
你可能不知道,我自己也被人研究过。我有一个收费的内容产品打造群,因为我最近三年打造了十几款内容产品,销量都是令人瞩目的,我为同样想要打造内容产品的朋友们提供帮助。
我在做现在这个课内容的时候,就在群里问了大家现在都在研究什么?结果大家异口同声地回答说研究许岑。对,就是研究我。有人说买了我所有的教程、专栏,「得到」里面的课,买了我的两张专辑,还有我那本讲幻灯片制作的书,看我的每一次直播,付费进我所有的群。
我觉得他们做得是对的,他们完全进入了一种研究的状态,搜集关于许岑这个研究对象的足量的文本,可我还是怕他们没有节制。
要避免对我这个人的研究陷入一种粉丝的行为,他们就不应只看我做的东西,听我说的话。还应该跳出来看看别人对我的评价,把我和有类似特点的人进行比较,听听对我的负面评价,想想那些评价有没有道理,这样才能保持客观。
关于节制,我的第三个建议是你要无情,情绪化是做研究的天敌。
在研究艺术的时候,情绪化尤其容易发生。你可能会说那些艺术家都很情绪化,我们如果不去感受他们的情绪怎么叫对他们做研究呢?表演家在台上都是激情四射挥洒自如的,看他们的表演,自己的情绪也会被感染呢。是的,他们感染了你,但他们是用一腔热情感染了你吗?你要研究他们靠什么感染了你,就要跳出情绪化。
不妨来看一看学院派在教学当中对艺术是如何进行剖析的。
你听到小提琴的声音悠扬动听如泣如诉,感受到的是演奏者释放出来的情绪。但研究者剖析后会告诉你,情绪的表现靠的全是技术,小提琴演奏得如泣如诉这种情绪化的表现很大程度是靠揉弦这个技术。
我可以稍微解释一下,揉弦就是用按弦的那个手的手指或者是手腕以及手臂来揉动琴弦,发出类似于人在唱歌的时候的一种颤音。如果你不允许小提琴演奏家揉弦,那他的情绪化表达就会大打折扣。
可是同样是揉弦,什么时候,用哪种方式揉弦,揉弦幅度的差别,揉弦频率的差别,进一步造成了情绪化表达的细微差别。以上这些就是克制了情绪之后对小提琴演奏有效的研究。
对于所掌握的信息获得的资料产生了感情,那你的研究结论一定会出现偏差。有一些优秀的研究者往往被人说成是无情的人,而我认为无情恰恰是做研究的高贵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