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民间锣鼓的分类

清代锣鼓主要有冯伟锣鼓、太原锣鼓、绛州鼓乐、岳村孤子和秤砣锣鼓。

威风锣鼓

从1988开始,山西雄壮的锣鼓真正打出了山西民间艺术的威风,享誉全国,享誉世界,从农运会到亚运会,从省会的民间艺术节到周年庆的天安门广场四十周年。

雄伟的锣鼓是流行于霍州、洪洞、汾西和临汾的汉族民间艺术。相传公元619年,李世民在霍州与刘武周作战,击鼓,鸣锣,撤退,进退有序,大获全胜,故以威风锣鼓传世。这种锣鼓的特点是“威风”。从锣鼓的配置来看,乐团的组织、演奏、着装都在彰显其威望。

第一,声音很牛逼。看着雄壮的锣鼓,没看到它们的造型就听说了它们的声厂,如雷贯耳。其实它用的乐器很简单,只有鼓、锣、钹、钹四件。传统的配置比例是2鼓8锣4钹2钹。人数扩大到400到500人,加大了锣鼓的比重,声音更加突出。演奏方法是鼓指挥,锣主奏,钹和钹分两部分交替演奏。短语处理多以“复句”的形式出现。数百鼓、数百锣、数百钹齐奏,声如天地之吼,让人感受到当年李世民领兵的威风。因为节奏的多样,出现了2/4 3/4 4/4和3/8 5/8,所以呈现出多种色彩,让人觉得有趣,响亮但不单调,刻板而有女人味。

二是形式气势。气势磅礴的曲牌,既是独立的篇章,又是完整的一套。其多段套曲一般分为帽头、主体、结尾三部分。曲式、句式、节奏多为行进式;曲牌的名称大多来源于军事,如“一刀赴会”、“三战吕布”、“四面埋伏”、“五马破曹”、“六出祁山”、“七捉孟获”。表演多以“击鼓”开始,跌宕起伏结合张弛有度,但又不偏离气势磅礴的主题,产生一种刀光剑影的感觉。

第三,现场超赞。有数百人打着雄壮的锣鼓,都装扮成古代的士卒,一个接一个地摆开阵势,前后进退,左右开合;有时风吹走,有时雨打在枯叶上;隔如八卦,聚于阴阳。现场真的很惊艳,很感人。

第四,舞蹈气势磅礴。选手表演时,结合鼓点节奏做出各种舞蹈姿势。鼓手有“左右开弓”、“马步冲击”、“穿插搏击”、“开合搏击”;龚队员有“反扣向前”和“反扑背弓”;蚌钹有“大钹高翻”“胸翻”等,还有“单翻”“双翻”“斜叉”“直叉”等。在这里,鼓和钹也变成了剑,队员变成了将帅和士兵,威风凛凛,杀气腾腾。表演中巧妙地运用了“鼓花”、“锣花”、“钹花”,杵腕上的缎带装饰使整个场面五彩缤纷,给人以赏心悦目的感觉,“武术”又变成了“舞蹈”。

太原锣鼓

太原锣鼓是流行于太原和晋中的一种锣鼓音乐。曲牌有很多种,比如“流水”、“125”。“流水”据说起源于后汉的刘知远。刘的姐姐住在太原市古寨村。每当她出门敲锣打鼓迎接时,她就演奏曲牌以获取快乐,曲牌的意思是东海流水。“125”是以马工的节拍命名的。

太原锣鼓使用的乐器分为大、小两组,让大家一饱口福。其乐器为鼓(有的直径约五尺)、钹、钹,鼓为主角。小家庭成员是鼓、锣、钹。音乐结构和打击乐艺术的显著特点是:句子重叠,长短错落,像古典诗词一样的句子结构,能给人以厚重、紧凑、重复的印象。演奏中经常使用尖锐的停顿,如乐谱中的停顿,给人一种干净、印象深刻的感觉。慢奏时如流水,骤奏时如大浪;当你敲击时,铃铛叮当作响,当你敲击时,雷电轰鸣。表演者非常激动,突然把钹扔到舞台上,抱住了金瓜。声音、情感、表演交织在一起,引人入胜。

太原锣鼓常把比赛引入表演,分成两队对打。A队一首歌结束,B队一首歌开始,或者两队同时开始。这种对台表演更刺激,更刺激,有时会持续五六个小时不罢休。

江州鼓乐

新绛县,古称江州。山西锣鼓音乐的宝库。华清鼓、汾南车鼓、湘川锣鼓都诞生在这里。秦王点兵、老鼠结婚、下坡滚核桃都在这里得到升华。江州鼓乐将成为中国音乐史上的重要篇章。

秦王的破阵音乐。秦王在李世民登基前被封为爵士。唐初,朔州刘武周造反,占领并州,直抵河东,齐王李元吉大败,跑回长安。李世民恳请率部讨伐渡江,屯兵江州白碧,东征西杀,南攻北进,一举收复并州,保全了李家。当他在北定从太原凯旋而归时,军队写下了《秦王破阵之乐》来欢迎他。历史上这类音乐以“敲锣打鼓”、“夹杂龟兹之乐”为主。如今在新疆,不仅有“击鼓台”,还流行“小秦王点兵”“唐王出城”的锣鼓。江州鼓乐的丰富和繁荣,大概与这一伟大的历史源头有关。

秦王点兵。这是20世纪80年代的新作。这部杰作是在秦王破阵的原曲基础上,吸收了一些鼓的作曲而成,如汾南鼓、花鼓戏、虎克牙等。是社会主义时代的新鼓乐,历史与今天、群众与专家、业余与专业相结合。它两次轰动北京,一次震惊巴黎,这是黄河文化的骄傲,也是中国文化的骄傲。

《秦王点兵》全曲包括绪论、鼓边段、鼓心段、锣鼓段、五彩段、结尾段六个部分。紧慢松的结构很合适,音乐也相当完整。它将民间套曲的特点与现代音乐结构相结合,使民间锣鼓音乐跃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音乐的主题是出兵,从元帅晋升开始,直到官兵入场,列队,准备结束战争。乐器分高低两部,高音为鼓、卒鼓、小铜鼓;贝斯有帅鼓,将军鼓,大块铜器。演出中根据主题要求,采用不同的演奏方法,包括独奏、二重奏、合奏、干打击乐、花式打击乐、混合打击乐、慢、中、快;四拍,三拍,二拍。简介中悠长的号角声将人带入古战场阵地;鼓边采用鼓边、鼓态、鼓圈、鼓钉,配合夹板,新颖多彩。华彩乐段吸收了西方协奏曲中的华彩乐段,别具一格,体现了战前士兵的乐观主义。

击花

花鼓又称花鼓,也叫干鼓。特点是无锣无钹,全围也很少见。所以在演奏中要充分发挥鼓的优势,挖掘鼓的潜力,击打鼓的各个部位,甚至鼓的环和钉,总结出各种击鼓技巧,令人耳目一新,别具一格。花开击鼓,故名,流传四方。

岳村(成瓜)子

生于文水岳村,因模仿主乐器小钹而得名。这套锣鼓只有两种乐器,鼓和钹。但它能奏出大自然的风雨,人间的悲欢。这完全取决于击球技巧的变化。比如鼓有正手、拍子、边、梆;钹中有擦、抛、闷、平的笔画;每一笔都可以细分,技法不下几十种。其著名曲目为《电闪雷鸣》,内含《天上积云》、《远方惊雷》、《山雨欲来》、《乌云压顶》、《电闪雷鸣》、《雨过天晴》、《田禾绿了》、《人们高兴得跳起来了》,意境十分感人。乐队的传统组合是42人42种乐器。

称锣鼓

原名《晋秤砣歌》,流行于长治地区。这种锣鼓是按照16.21斤的旧音阶和121斤的新音阶之间的换算来演奏的,好像是写在锣鼓上的对数表。整套锣鼓连续演奏十五次。因为各地的秤砣歌的公式不一样,所以不能重复,也不同于一般的曲牌连奏。它是基于“要两斤”的规律:第一,625,第二,125,第三,1875,第四,25,...直到第十五,9375,和第十六磅。各地的鼓点都不一样。要求演奏者精通称歌和数锣鼓。这种敲锣打鼓的数学,集知识性、趣味性、娱乐性于一体,作者用心极好。虽然它的数学应用已经成为过去,但它的文化和娱乐功能将永存。

背冰插花锣鼓

这种锣鼓流行于黄河沿岸的永济地区,起源于古河节。表演者都是男性,光着脚,每人拿着一块冰,一根铁棒和一束花。手执锣鼓,边走边打,到村外山村。给人一种粗犷刺激的野性性感,有一种古朴的意境。舞蹈锣鼓是舞蹈和锣鼓的结合,锣鼓手也是舞蹈演员,也叫鼓舞。这是一种古老的艺术形式。山西人多,所以我们选择两种主要的介绍。

转向滚筒

这是一个主要流传在襄汾县的灵感,襄汾县以转圈打鼓闻名。据说始于明朝万历年间。鼓乐曲调丰富,有100多首,至今仍有30多首流传。曲牌大多短小精悍,以A-B-A结构,B段为主体,富于变化。演出的内容相当丰富,主要是农村生活的题材,还有历史故事和动物情况,生动的名字给人很大的感染力。什么“小宝贝摇钹”“噘嘴面”“挑豆子”“麻雀唧唧”“狮子张口”。击鼓的技巧也是多种多样的,因此可以出现十多种不同的声音来模仿生活,让人感觉更加亲切。与声音相协调,舞蹈轻盈活泼,灵活多变。因为鼓放在固定的鼓架上,表演者可以更自由地表演舞蹈。

风扇鼓

扇鼓也叫太平鼓。曲沃是南方最好的,朔州是北方最好的,这是一种说唱和鼓励,始于对神灵的崇拜。其鼓状似蒲扇,以形著称。单面,用藤条或竹条轻敲。鼓柄上饰有几个铁环,跳舞时叮当作响,增添了几分趣味。鼓手、舞者、扇鼓的说唱歌手三次服,不加伴奏。鼓技、舞蹈变化多,说唱内容与时俱进,贴近大众心理。玩的人数不限,对服装没有特殊要求,场地随处可见,活动简单,很受群众欢迎。曲沃扇鼓至今仍有傩舞的印记,显示了原始祭祀向大众娱乐的演变轨迹。基本介绍

据史料记载,山西汉族打击乐始于秦汉时期。以唢呐为主的汉族民间打击乐,成熟于明清时期,流传于民间,在全省极为普遍。

有专家将民间打击乐分为粗吹和细吹两种。粗乐器有唢呐、笙、风笛、鼓、锣、钹等,多用于民间节日和社火伴奏,主要形式为民间八音。

民间八度分为南北两种。太原南部游玩并重。管乐器以唢呐为主,常以两三支唢呐并列演奏。弹了一会儿,有打击乐表演。打击声和动态表情的结合,展现了各种打击手法,非常吸引人。北路主要集中在忻州、定襄、五台、原平、代县和樊氏。重点是吹,锣鼓只配合。管乐器以唢呐和管子为主,还有海笛(小唢呐)和哨子,必须配笙。其实就是粗吹和细吹的结合(笙管乐,小打击乐)。让表现力更强,改编范围更广,技巧要求更高。剧目非常丰富。除了传统戏曲、民歌、传统曲调,寺庙佛歌也很擅长。著名笙演奏家胡天全、阎海登,著名唢呐演奏家尹、,著名管乐演奏家张继贵等都是这里的著名艺术家。

细吹主要指佛道音乐,是一种民间室内轻音乐。管乐器以笙管为主,打击乐器除了小锣小鼓,还有一些佛教和道教特有的乐器,如中青木鱼、鱼鼓、简易板等。音色安静超脱。

著名歌曲

这里有两种打击乐轨道:

1,五虎爬山

这是一首改编自洪洞金鼓音乐《五福持寿》的新作,集演奏、打击乐、舞蹈于一体,风格大胆,曲牌丰富,舞蹈欢快,表现了人民豪迈向上的气质。五人打鼓,开头由唢呐奏开场曲,大鼓为主,小鼓四面奏。声音洪亮、洪亮、密集、别致。整首歌都是虎头豹腰凤尾,效果感人。

2.大胜

陕北打击乐的代表曲目之一,用于庆祝和陪伴社火,节奏明快,热情奔放。一般由《跨队》、《耍娃子》、《过街》、《挂棒槌》、《步步紧逼》、《漫天飞舞》等五六首曲目组成,表现战场凯旋、军民欢腾的主题。此曲配以唢呐、笙、锣鼓等打击乐器。乐曲以快速响起的十三锣开始引入,保留了古战场的风范。一些管乐演奏方面的专家,在对乐曲进行整理加工后,多次出国演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