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大利歌剧的代表是谁?

意大利歌剧在欧洲歌剧发展的所有极端中都占有一定的地位。在19世纪初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发展变化的直接影响下,意大利歌剧在其优秀传统的基础上,出现了新气象,涌现出了许多优秀的歌剧作曲家和歌剧作品。如罗西尼、贝里尼、多尼采蒂等歌剧作曲家。

罗西尼(1792~1868)是这一时期被称为“意大利歌剧复兴”的代表人物,在欧洲乃至全世界享有很高的声誉。罗西尼出生在贝萨罗,父母都是音乐家。他接受过专业系统的音乐教育,从小就听过、看过意大利传统歌剧。他的家庭有进步思想,在罗西尼的作品中,他的爱国激情也非常突出。罗西尼37岁英年早逝,但他为后人留下了许多音乐作品,包括38部歌剧。这些珍贵的宝藏至今仍令人神往。主要作品有:《阿尔及尔的意大利女孩》、《塞维利亚的理发师》、《威廉·泰尔》等。其中《塞维利亚的理发师》(根据法国作家博马舍的同名剧本改编,并配有莫札特的《费加罗的婚礼》)创作于24岁,曾让作曲家声名鹊起,也是最能体现罗西尼杰出创作才华和喜剧天才的作品。《威廉·泰尔》写于1830年欧洲革命前夕,根据席勒的同名戏剧改编,是罗西尼创作的最后一部歌剧。席勒的戏剧是为了对抗拿破仑的战争的需要而写的。这部歌剧长达五个小时,对这部歌剧的评价向来褒贬不一,但它的序曲却被一致公认为是管弦乐的杰作,也是音乐会上众所周知的保留节目。

贝里尼(1801~1835)出生于西西里,毕业于那不勒斯音乐学院。他的歌剧创作以抒情的旋律和美妙的和声为特点,是意大利和罗马歌剧音乐学派的创始人。在他短短34年的职业生涯中,创作了两幕四部歌剧,《梦游女人》(1831),两幕五部歌剧《诺玛》(1831),三幕五部歌剧《清教徒》(1835在巴黎首演)。他的歌剧作品充满浪漫主义风格和古典气质,善于运用声乐表演艺术的高难度技巧刻画人物。旋律总是细腻细腻地表达情感。即使是华彩段也不会让人觉得这是一种炫耀的技巧,而是水乳交融的完美融合,丝毫没有雕琢的痕迹。这一特点也体现在他的另一部歌剧《诺玛》中。他的作品虽然没有达到罗西尼的高度,但却具有巨大的社会意义和现实意义。

另一位意大利歌剧作曲家多尼采蒂(1797~1848),一生创作了70部歌剧,是一位多产的歌剧作曲家。1830之后,受贝里尼成功的启发,他进一步发展了贝里尼歌剧的抒情性,与贝里尼一起成为意大利-罗马歌剧音乐学派的创始人。与贝里尼相比,他更擅长创造富有感染力的舞台效果,作品多样化、抒情化、喜剧化。著名男高音咏叹调《una furtiva lagrima》突出抒情特色,出自作曲家35岁创作的歌剧《甜蜜的爱》。他的其他代表作还有歌剧《拉莫尔的露西娅》(音乐充满灵性,虽然是悲剧,但并不阴郁)和喜剧歌剧《唐·帕斯夸勒》(颇具戏剧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