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音乐详细资料收集

台山市位于珠江三角洲西南部,是中国著名的侨乡。台山“八音班”是广东音乐的活动之一,具有独特的地方色彩和悠久的历史。明清时期,八音班主要演奏佛教音乐和民间曲调。太平天国运动后,八音班发生变化,将音乐表演与戏曲唱腔相结合,逐渐成熟。1949后,台山市广东音乐活动被纳入城乡文化室范畴,成为文化室活动。全市有120多个广东音乐活动组织。

早期只有两弦、小提琴、三弦、秦越和横笛,俗称“五架头”,广泛用于表演,或由流浪艺人在茶馆、酒楼表演,或用于婚丧喜庆,或用于百姓自娱。大量的广东音乐人创作了自己的音乐,积累了数百首歌曲。如大旱雷雨、雨打芭蕉、双声恨、步步高、饿马敲钟、链扣、塞隆夺金禧、平湖秋月、洋洋得意、娱乐起义等。

广东音乐主要流传于广东省珠江三角洲地区,是19年底、20世纪初在当地民间“八音唱会”和粤剧伴奏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传统器乐有月湖、、琵琶、扬琴、笛子、嗓子、笙、木鱼和铃。

2006年5月20日,广东音乐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基本介绍中文名:粤乐批准日期:2006年非物质遗产级别:国家级申报地区:广东省广州市和台山市遗产类别:传统音乐遗产No。:二-49历史渊源、艺术特色、地方器乐、组合乐器、题曲、早期作品、代表作品、传承意义、历史渊源广东音乐起源于明朝万历年间,形成于清朝光绪年间,兴盛于民国时期。内容广泛,包括粤剧和潮州音乐、小曲和当地民歌等。现在指丝竹乐。广东音乐产生和流传于广东省珠江三角洲,具有鲜明的地方色彩和独特的风格,内容广泛,包括粤剧和潮剧、小曲和地方民歌等。我们广东音乐特指丝竹音乐(小曲)。近代有一段时间流行广东小曲,传统戏曲、街头艺人、婚丧嫁娶都要用它来伴奏,而这支乐队演奏的音乐也叫“八音”、“行乐”、“坐乐”。广东音乐的音色清脆、明亮、华丽;旋律风格丰富多彩,跳跃活泼;音乐结构多为短小单篇,大型套曲较少。广东音乐形成于1921年前。它最早形成于清末民初(二十世纪初),发展迅速,很快风靡全国,在港澳和东南亚国家华侨聚居的地方也很流行。清末在广州和珠三角流行着许多“过场曲”——“也称包子”,即弦乐队没有演唱时,弦的乐谱也合起来”和“小调乐谱”,广东音乐就是在这些民乐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这一时期使用的乐器由两根弦、一把小提琴(不是西方的小提琴,是中国明代出现的与板胡形似的乐器)、三根弦、一把秦越和一支笛子(或笛子)组成,俗称“五头”,也称“硬弓”。早期的音乐,音符散乱,节奏缺乏变化。在长期的发展中,逐渐形成了新的特色。曲调中加入了多种装饰性的音型,称为“添花”。音色清脆明亮,旋律流畅优美,节奏活泼欢快。这一时期的音乐是民间流传的集体创作,尚出现于20世纪初,是广东音乐的代表人物。这一时期的代表曲目有《干天打雷》、《链扣》、《羽绒窗帘》、《三谭之月》、《饿马铃》、《小桃花》、《汉宫秋月》、《双声恨与雨》。艺术特色是有广东人写的没有歌词的乐谱,包括珠三角的民乐、汉乐、潮乐。纯乐器,具有岭南特色的韵味,也叫粤曲。古今中西结合,独树一帜。开放性和兼容性。旋律优美,节奏明快,结构独特。广东音乐是一种地方器乐,起源于广州方言区。它起源于本世纪初的广州和珠江三角洲地区,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大量的观众。其中,BBK是经常听到的。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国家队入场仪式上,有一首BBK的背景音乐,欢快悦耳,央视一年一度的《春节音乐七天》等节目也用它作为背景音乐。它是以广东民间曲调、部分粤剧音乐和排子音乐为基础,吸收了中国古代尤其是江南民间音乐的营养,经过近三百年的孕育而完善和发展起来的一种地方民间音乐。组合乐器主要有五种形式:硬弓组合:两弦、小提琴(大板胡)、三弦、秦越和喉(或横笛),形成五个头。软弓组合:高虎、扬琴、琵琶(或秦琴)、长笛、椰树或二胡。从地方曲艺的伴奏形式发展而来的组合:东晓、椰胡和琵琶(古筝或秦琴)。打击乐器组合:以唢呐、唢呐为主奏,辅以锣鼓等打击乐器,或加入其他弦乐器。西洋乐器组合:小提琴、萨克斯、电吉他、木琴等。是核心,通常用于演奏类似轻音乐和舞曲的音乐。标题音乐广东音乐是标题音乐的一种,结构简单而复杂。它的器乐丰富,音域宽广,还有丰富多样的表现手法,写景、抒情、传神,因而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和特殊的艺术魅力。广东音乐擅长描写生活小环境,表现出对传统生活情趣的关注。欣赏它,不一定要在其中找到重要的社会和生活主题,但对自然景物的描写往往带来娱乐的感觉。早期作品从20世纪20年代初到解放前的30年间,广东音乐作品有300多首,其中有50多首在国内外流传。主要作品有《大旱天打雷》、《落幕》、《雨打芭蕉》、《赛龙夺金》、《饿马敲钟》、《平湖秋月》、《步步高》、《鸟抛林》、《寺钟》等。解放后,广东音乐有了长足的发展,涌现出许多优秀的作曲家和演奏家,创作了大量的新作品。其中有《春水游鱼》、《春郊试马》、《山中初春》、《快乐镰刀》。也广为流传。20世纪20-30年代,广东音乐蓬勃发展,出现了吕文成、何流堂等专业作曲家和演奏家,原来的“硬弓”乐队也发展为“软弓”。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广东音乐一直在不断发展。20世纪二三十年代,广东音乐蓬勃发展,出现了许多专业作曲家和演奏家,如刘唐、吕文成、易、。大约在1926年间,受江南丝竹的影响,吕文成将二胡传入港澳,改为钢弦,将弦移得更高,调得更高,成为发音清脆明亮的粤语胡(又名)。以扬琴和秦琴、高虎为主要乐器,称为“头三件套”,又称“软弓”。后来在“三头”的基础上,增加了笛子、椰树等竹丝乐器,扩大了乐队。乐队定型大概是1930。代表曲鹤柳堂的《驾龙夺金》、《惊鸟》、《醉翁之意不在酒》、《七星伴月》;吕文成的《步步高》、《平湖秋月》、《醒狮》、《岐山凤凰》、《摇滚旋律》;如的《华旗英雄》、易的《林中鸟》等。抗日战争时期,广东音乐一度陷入低谷,出现了一些低俗作品,如《滑稽脸》、《贺余念》、《窃窃私语》。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广东音乐有了很大的发展。音乐家们对广东音乐进行了搜集整理,对广东音乐的和声、配器进行了研究和改革。他们出版了许多乐谱,创作和演奏了许多优秀的曲目,如陈德驹的《春郊的试验马》、林允的《田野的春天》、刘天怡的《春水里游的鱼》、乔飞的《春水里游的鱼》。高胡、扬琴、秦琴、东晓、大阮、胡忠是当今广东音乐中吕文成使用的乐器,以高虎为主,其中“滑指”是广东音乐最具特色的演奏方法,可分为“小绰”、“大绰”、“小注”、“滑背”。和弦风格主要有全音阶调(调52)、上六调(调15)、二反调(调37)、学人工调(调63)、二等调(调37),各种和弦风格表现出不同的情绪。代表作《雨打芭蕉》是早期优秀音乐之一。这首乐曲以其流畅明快的旋律,表现了南方生活的欢快气氛。旋律运用了停顿、加花等手法,描绘了雨水淅淅沥沥打在香蕉上的声音、香蕉在雨中摇曳的形状以及雨中人们的欢乐。为什么流塘会流传饿马敲钟的音乐?琵琶是主要乐器,然后是弦乐器。乐曲以其不稳定的节奏和突调等多变的音型,突出了丝、法的运用,生动地表现了饿马摇铃的形象。《平湖秋月》是广东著名音乐家吕文成的代表作。他曾在金秋游览杭州,并创作了这首歌。这首音乐表现了作者对西湖美景的感受。曲调既采用了浙江民乐,又有粤曲的风格。是中国器乐中最好的旋律之一。”《步步高》是广东著名音乐家吕文成的代表作。乐谱来源于沈在1938写的《弦谱》。是一首很有特色的广东名曲,当时很流行。旋律活泼激昂,逐级递增,节奏明快,声波叠落,音乐充满动力,给人以积极向上的意义。”《步步惊心》唱片包“龙凤舞”,民间节日里玩龙灯的长龙,往往成为中国人对新气象的呼唤。龙凤是吉祥的,在中国人心目中是美好事物的象征。音乐的主题基调采用切分音节奏,非常有力度,跌宕起伏。如果舞者的步态,他前进后退,辗转反侧。小锣清爽的音色,唢呐的歌声,弹拨乐器整齐的节奏,共同营造出欢乐的气氛。《汉宫秋月》(又名《三潭印月》)是我国传统的器乐作品,经过长期的流传和改编,已远非其原名。”《汉宫秋月》本来是一首悲歌,但《月上三谭》一扫悲情。在最初由北曲传入的旋律主干上,加入了大量广东音乐语言微妙的装饰性华彩,使北曲的刚劲经久不衰,变成了粤曲的细腻轻快。传承的意义广东音乐是流行于珠江三角洲和以广州为中心的广府方言区的一种中国传统丝竹音乐,是岭南民间优秀的传统文化瑰宝。以其轻、柔、雅、细、劲的风格和清新、流畅、悠扬的岭南特色而广受喜爱和欢迎,风靡全中国和世界各地。广东音乐有400多年的历史。明清以来,广东音乐经历了萌芽、发展和成熟。有超过500首歌曲的录音标题和乐谱。广东音乐公开选择和吸收外来音乐文化和国内其他民间艺术的有益成分,加以改造为我所用,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民间音乐品种,拥有一批优秀的作曲家、演奏家、代表性乐器及其组合。广东音乐因其清脆明亮的音色、流畅优美的旋律、清晰明快的节奏,在国外被誉为“透明音乐”,在国内外的影响力远超国内其他民族音乐形式。20世纪20-30年代,是广东音乐的鼎盛时期,新作品不断涌现,这是一个人才辈出的时代。流行歌曲从创作技法到演奏技法,所使用的色彩乐器及其组合形式都逐渐渗透到中国大陆。国内很多省市地区都有不同形式的广东音乐的组织,至少播放过广东音乐的唱片和录音,广东音乐曾被誉为“国乐”。广东音乐在近代发展中无疑发挥了积极而重要的作用。广东音乐、粤剧、岭南画派被誉为岭南三大艺术瑰宝,广东的三张名片。在海外,哪里有华人,哪里就有粤语音乐。广东音乐,他们称之为地方口音,就像海外华人与家乡之间的情感纽带,在海外华人吸收中国文化传统和学习历史文明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广东音乐文化博大精深,内涵丰富。经过数百年的传承发展,自成体系,风格独特,深深植根于岭南民间。而这一优秀的传统文化瑰宝亟待保护和扶持。作为岭南文化的杰出代表,广东音乐文化博大精深,内涵丰富。经过数百年的传承发展,自成体系,风格独特,深深植根于岭南民间。这一优秀的传统文化瑰宝现在面临着传承和发展的问题,保护和扶持工作亟待加强。国家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广东音乐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