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上海的“文学三魔”黎锦晖

李金辉(1891-1967)湖南湘潭人,是“李八马”之一。20世纪20年代,上海体面的唱片公司会自豪地把他的大幅照片放在入口处。这个音乐人是“金嗓子”周璇的指导,上海很多颓废的声音都是从他那里来的。李金辉1921年来上海的时候,满脑子都是革命理想。他想的是推广白话文和民乐,后来不想成为中国流行音乐的先驱。今天,当他在毛毛听《雨》的时候,他可能没有想到这首歌会成为当时被批评的“黄歌”之首。

“亲爱的兔子,开门……”没错,就是这首家喻户晓的儿歌《乖乖兔》,它的词曲作者是黎锦辉先生。这首儿歌也流行了80年。黎锦晖也被称为中国儿童音乐剧之父。1927年,一位名叫王树熹的湖南“梅西”来到上海,随一位老师学习唱歌和跳舞。老师先把她放到舞台上,再把她放到屏幕上。几年后,一首《捕鱼》让她走向世界,老师给了她一个好听的艺名:王。1930年,一个18岁的男孩带着小提琴来到了上海。他还跟这个老师学过作文。五年后,他为《义勇军进行曲》作曲,聂耳的名字从此为人所知。黎锦晖这个名字对现在的年轻人来说确实很陌生,但他的名字却在半个世纪前响彻中国。当时上海的几家大型外资唱片公司都以在李金辉的作品为荣,每家公司的大厅里都挂着一幅巨大的李金辉画像。在近代中国的文化界,他是一个有着诸多成就的奇人。中国在音乐、戏剧、电影、文学和教育的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在某些领域,他甚至更配得上“创始人”、“奠基人”的美誉。20世纪二四十年代,他创造了中国文化事业的“里程碑”。当然,他最重要的成就,首先是音乐。无论过去还是今天,音乐界都公认他是中国流行音乐之父。桃花江、特别快车、深夜、小茉莉花、遍地玫瑰、姐姐我爱你等。是中国最早的流行歌曲。他的流行歌曲集《家庭情歌100》由上海文明出版社16卷出版,在当时的中国影响很大。他还将中国流行歌曲介绍到国外。近年来,一位美国音乐人出版了《黄色音乐》一书,称黎锦晖为“黄色音乐第一人”,并指出黎锦晖推动了中国音乐的发展“至少20年”。黎锦晖将西方爵士乐与中国本土民乐相结合后,在中国乃至东南亚推广,使中国音乐走向国际化发展。还有人称黎锦晖为中国儿童音乐剧之父。他的音乐剧《麻雀与孩子》、《葡萄仙子》、《仙女姐姐》、《救羊妈妈》以及《好朋友来了》、《三个小宝贝,谁来陪我玩》和《可怜的秋香》等儿童音乐剧表演,在当时的孩子们心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剧作家吴祖光的妹妹武乐,当时只有六岁,“穿着黑色长裙,带着一双黑色的丝翼翩翩起舞。”在北京孔德学校参加黎锦晖《月夜》的场景至今记忆犹新。他于公元65438年至公元0928年创作的《小画家》被认为是20世纪中国歌剧的起源。

65438年至0927年,黎锦晖创办了中国第一所培养歌舞人才的学校——“中国歌舞学院”。他以丰富的民乐知识和中国音韵学知识,继承和发展了民间乐舞的传统,坚持“中西合璧,雅俗共赏,改良通俗,创造民乐”的主题,聘请当时颇有声望和造诣的中外教师,以新颖、实用、快捷为原则教授舞蹈。教育方法和课程内容相当规范。此外,为了配合舞蹈教学,学校还开设了时事、外语、会话、戏剧常识、乐理、声乐、器乐等课程。,采用启发式教育,因材施教,发挥特长。这种教学方法使学生能在短短三个月内登台表演,因此学校为中国新的舞蹈艺术培养了一批优秀的演员。那是今年的中秋之夜,在上海一所小学的礼堂里,孩子们唱完黎锦晖的童谣《摇吧,摇吧》后,他宣布:“我们要高举平民音乐的旗帜,就像此刻天上的明月,让大家都来欣赏。为此,我们在同一天成立了“岳明歌舞俱乐部”这被认为是中国近代最早的专业歌舞表演团体。歌舞俱乐部成立不久,就创造了惊人的事业。在一位南洋商人3000元的资助下,1928年,黎锦辉带领“中国歌舞团”赴香港、泰国、印尼、马来亚、新加坡等地巡回演出,《毛毛的雨》等流行歌曲与他的儿童歌舞一起成为主要节目。1929因资金困难,滞留新加坡,无法回国。于是他接受了一家书店的订单,在短时间内写了100首流行歌曲寄回上海,16集歌曲由上海文明书店出版。《桃花江》《特快》等歌曲在此时大获成功。

事实上,人们在评价黎锦晖时,往往忽略了他艺术生涯的另一面。抗战时期,他出版了《抗战三字经》。他创作出版了几十首爱国歌曲,其中《中华民族战歌》、《十里别了》在当时影响很大。因为黎锦晖的歌在当时的红军中也很流行,陈毅派人代表中共中央给黎锦晖送钱,希望他能“到延安看看”,但他始终没有成行。他对革命充满同情。1927“四·一二”后,田汉将中共早期党员钱壮飞的女儿千千托付给黎锦晖。黎锦辉知道钱的特殊身份,表示会照顾好女儿。在黎锦晖的悉心培养下,的歌舞表演潜力很快被发掘出来,与王、、胡佳并称歌舞社“四大天王”。并认李金辉为义父,取名李丽丽。后来,黎锦晖应邀创作了由和王主演的彩色音乐剧《写在芭蕉叶上的诗》,并把李和王带上了银幕。后来,李丽丽成为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当红影星,黎锦晖有着重要的影响。90多岁还健在的李丽丽谈起当年的那位导游,仍然印象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