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莫扎特钢琴奏鸣曲的特点?1,思路清晰论据充分2,单词2500。ps:我们选修作业。
热爱歌剧音乐的莫扎特在钢琴奏鸣曲的创作中经常运用歌剧写作手法。我国著名钢琴家傅聪在《如何演奏莫扎特的钢琴协奏曲》一文中指出:“莫扎特用音乐成功地表达了他对人的心理的洞察,非常深刻。并且能从一些乐句中自然分辨出是哪个角色在唱。莫扎特赋予了每一个乐句内在的心理分析,使其能够准确地表达出想要表达的情感。”比如他的K 283G大调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的开头,我们就能感受到它的歌剧旋律:
钢琴右手部分以一个附件和另一个降二度的旋律音演奏的旋律,如同歌剧中人物的对话,问答相呼应,从旋律的方向表现对话中人物音准的变化。这段旋律堪称典型的莫扎特对话。莫扎特在歌剧创作中的另一种常用手法——“朗诵”。朗诵调也叫朗诵调。指以语言为基础,节奏自由,伴奏简单的演唱曲调。在现代西方歌剧、清唱剧等大型原声音乐中,往往在咏叹调之前起引子作用。在奏鸣曲第一乐章的开头,出现了类似“宣叙调”的旋律:
左手四分音符的双单伴奏简单稳定,类似于歌剧中“朗诵”的伴奏手法,右手更随意的旋律音调则像歌剧中人物的独白,休止符的频繁使用进一步生动地刻画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另外,歌曲第一乐章中,31到34小节;第43至49条;从第63小节到第70小节,我们可以听到一组角色之间生动的对话和合唱:
这些都体现了莫扎特的奏鸣曲就像一出戏,是他的歌剧特征在器乐中的抽象表达。
从上面可以看出,莫扎特的钢琴奏鸣曲主题鲜明,形式多样,音乐语言大多来源于歌剧。他根据自己“诗要绝对服从音乐”的美学原则,注重用“音乐”来刻画创作角色,使得旋律的唱腔和唱功是别人无法比拟的。在“音乐”的角色与“角色”的音乐相辅相成的同时,他的钢琴作品也表现出独特的对称、和谐与平衡。
2.音阶和琶音技巧的运用
钢琴家傅聪指出:“莫札特的音乐中有许多音阶和琶音,充满了诗意和音乐,应该像语言表达一样有趣。”“音阶要有上下浮动的感觉,要轻柔,像优美的诗句,仿佛到了一个仙境,很悠闲。不要给人感觉是在弹琴。”在莫扎特众多奏鸣曲的快板乐章中,我们都能听到他富有诗意的音阶。比如在教学中接触较多的作品《K 545》第一乐章的72小节中有44个音阶和琶音在运行。也就是说,这个乐章的旋律有一大半是在进行音阶和琶音的“技能训练”,所以在奏鸣曲写作中很少有这么多音阶的运行。音乐的主题部分从一开始就以生动的舒展、优雅流畅的旋律带给人诗意的意境。莫扎特用触法写成的音阶旋律来自第五小节:
就像洒下的春水,晶莹剔透,均匀清晰的音粒,像珍珠翡翠的声音。音乐的1 3段从字幕部分开始,音乐转向主题的下属调G大调。右手部分旋律幽默,音色活泼有趣。连奏演奏法与跳跃演奏法的对比,以及左右手交替使用的琶音,仿佛给我们展现了一幅生动的儿童天真有趣的场景。这充分显示了莫扎特的才华和乐观开朗的性格。这种写法不仅不会让人感到乏味,而且由于音阶和琶音的合理运用,使得整个音乐更加明快动人。莫扎特A大调钢琴奏鸣曲第三乐章,其音乐如流水,阳光明媚,清新宜人。其中33-50小节是一个独立的单三段结构,由音阶运行组成:
A(8) +B( 8) +A( 8)
这种由连续的十六分音符组成的音阶,运行起来就像一支军笛奏出华丽明亮的笛声,为这个进行曲增添了鲜艳的色彩和欢乐的气氛。顺带一提,我们在研究和分析莫扎特钢琴奏鸣曲创作中音阶和琶音的运用时,不能忽视莫扎特对钢琴技巧的运用。
莫扎特短暂的一生,正是键盘乐器兴起和升级的时期。当时的古钢琴和维也纳钢琴(也就是现代钢琴)是并存的。莫扎特更喜欢维也纳钢琴。维也纳钢琴键浅,音细,通透,连音难弹。莫扎特充分利用了维也纳钢琴擅长演奏快速流畅旋律的特点。他大部分钢琴作品中出现的音阶和琶音贯穿维也纳钢琴,使音乐效果更加生动。
综上所述,莫札特音乐中的许多音阶和琶音都给人以美的享受,如微风吹柳,是如此的轻盈飘逸,如春风的呢喃,充满诗意。演奏时要用“触键灵敏、音色清晰、音色通透、节奏生动、气息悠扬、唱腔优美”(赵晓生)来表达,这是典型的莫札特音乐。
3.装饰声音的独特处理
巴赫的儿子C,P,E巴赫写道:“没有人能怀疑装饰音的必要性。它使音符相互衔接,充满活力,使音乐更加悦耳,提高了音乐的表现力。没有点缀,再好的旋律也变得空洞不动,再清晰的内容也变得模糊。然而,也必须避免过度使用装饰性的声音。就像辣椒粉会毁了一道好菜一样。”在西方音乐发展史上,即兴装饰曾是表演者发挥创作才华的重要内容。但1 8世纪中期以后,作曲家越来越清晰地记录下每一个装饰音,很少在谱外自由演奏。莫扎特的装饰音继承了巴赫的传统。在他的作品中,颤音、回声、倚音是最常见的。在莫扎特的许多器乐作品中,颤音被广泛使用,甚至成为其器乐作品的象征。他更喜欢在一段音乐或一个段落的结尾使用颤音,这也是音乐的高潮。通常颤音在不稳定的属和弦上,强调终止音。莫扎特作品中的颤音一定要弹得均匀。原则上,八个32分音符在一个四分音符中演奏。而不是像浪漫音乐中的颤音那样尽可能快地弹奏。如:Op. K 545第一乐章的25小节;第三乐章K 331 24小节;K 333第一乐章的58小节等等。同时,在颤音的演奏方法上,一般是从主音符之上的第二个音符开始,从巴洛克时期就一直延续至今。直到贝多芬中期作品才明确指出颤音是从上开始还是从下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