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势力2020:一种叫许氏,一种叫其他
文?|?李?妍
没什么事情是用钱砸不来的,如果有,那就多砸几次。这句话在我看来,无比地适用恒大这家企业。
第一次知道恒大,是因为足球,后来才发现它是以房地产起家的企业。再后来,我又知道了它还卖矿泉水、卖养老健康品;做金融、做旅游;最后甚至造起了车。或许恒大在某些领域并无优势,但它用实际行动告诉我们:没经验那就用钱买有经验的企业;没技术那就用钱买技术;没人才那就用钱来吸引人才……总而言之,一直“买买买、合合合、大大大”的恒大不怕自己没有,就怕钱也买不到。
许家印曾说过,恒大在选择产业上,一定是非常大的产业。果然,大佬向来都是说到做到。恒大选择的每一个领域,体量都很庞大,动辄都是几十万亿的市场。而且恒大的每一个项目,似乎都能以雷霆之势打开。?
就拿造车来说,短短一年时间,几乎就完成了销售、电池、整车制造、电机、超跑研发、工厂用地于一体的汽车体系布局。新能源汽车领域,恒大仅用了半年多时间便迅速搭建出了一条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并投入了上千亿元建设生产研发基地。
我突然觉得,似乎只要是许大佬瞄准的市场,就没有他拿不下的。
作为一家地产公司,2020年疫情下的前两个月,恒大依旧是如火如荼,朋友圈不是被它的7.5折刷屏,就是被它的无理由退房、5000元订房政策所刷屏。据中国恒大公告数据显示,恒大2月份的合约销售金额约为人民币447.3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约107.8%;合约销售面积约为513.8万平方米,较去年同期增长约153.8%。
相比之下,恒大造车的信息就低调了许多,至少在前两个月基本没有什么大的动静。直到3月的日内瓦车展上(当日唯一一款被允许现场发布的产品),恒大科尼赛克新能源混合动力超跑Gemera发布,整个市场的目光一下就聚焦了。
据悉,Gemera限量生产300辆,起售价高达138万欧元(折合人民币约1100万元)。亮相当天有一名瑞士神秘富豪一口气就购买了30辆。贫穷还是限制了我的想象力,难道该富豪是要一个月一天一辆的节奏吗?
亮相不久,300台Gemera就售空了。看到这个新闻,我的脑子里下意识是两个信息点:第一,有钱人比我想的还要多。第二,Gemera是受市场肯定的。
这样一款好车,当然是受市场欢迎的。与顶级厂商科尼赛克合作、双门四座超跑、百公里加速1.9秒、20秒内可提速至400Km/h、续航里程1000公里、使用革新性可再生液体燃料、2.0T双涡轮三缸发动机、综合最大功率1724马力……随便拿出一个参数,也说得上是惊艳的。
Gemera的出现,似乎佐证了市场里“恒大能不能造好车”这一问题,恒大新能源汽车集团也据此提出恒大已拥有制造世界顶级新能源超级跑车的能力。我们不得不说,恒大造车的技术是不强,但它资源整合能力很强。
自2018年宣布进军高科技产业以来,恒大在新能源汽车领域频频出手。同年9月,恒大投入144.9亿元入股广汇集团,拥有了全球最大的汽车经销商;告别了贾跃亭的FF仲裁后,2019年1月15日,恒大以9.3亿美元成功并购国能电动汽车瑞典有限公司,即NEVS的51%股权,继承瑞典萨博的整车研发和制造技术;第二天恒大又爆出设立了建立充电桩公司的消息。?
同月24日,恒大又以10.6亿元入股动力电池企业卡耐新能源,在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上完成一个又一个的重要布局。之后5天,也就是1月29日,恒大健康发布公告称,将斥资1.5亿欧元(约合人民币11.5亿元)入股科尼赛克,随后将斥资1.5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0.1亿元)与科尼赛克成立合资项目公司,其中恒大子公司NEVS持股65%。
与科尼赛克的合作为何分为了两步。据悉,是恒大将通过旗下的NEVS花1.5亿欧元入股SOP,而SOP的主要资产就是持有的科尼赛克85.1%股份。随后,NEVS还将斥资1.5亿美元与科尼赛克(将出资7,000万美元)合资成立项目公司。这意味着恒大将获得科尼赛克的若干知识及工业产权的许可。所以说,Gemera这款车,恒大不只是“买”了一个冠名权,它是实打实恒大公司自己“造”出来的。
但想要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占取造车优势,恒大还必须落实到电动汽车最核心的“三电”系统:驱动电机、动力电池、整车电控。也正是因为这点,收购卡耐新能源后,恒大又将手伸向了“三电”系统。轮毂电机技术代表了电机电控领域的最先进技术,被业界认为是电动车行业的下一个爆点,所以,恒大就瞄准了市场上既掌握核心技术又具备生产条件的荷兰e-Traction。
2019年3月,恒大投资5亿元收购湖北泰特机电有限公司70%股权,后者100%持有荷兰e-Traction公司股份。因此,恒大也控股e-Traction。引入欧洲轮毂电机驱动技术,意味着恒大造车电机电控方面的绝对优势。
单单获得商用车轮毂电机驱动技术,恒大还觉得不够,所以又打起了乘用车轮毂电机技术的主意。同年5月,恒大全资收购轮毂电机公司英国Protean。
不过我上面也说到了,恒大不怕没技术,就怕有的技术买不来。对此,恒大换了一种打法,那就是合作。比如和德国hofer动力总成集团组建合资公司,拥有了三合一动力总成技术和知识产权;与德国BENTELER集团和FEV集团合作引进3.0底盘架构知识产权,并与15位世界知名汽车造型设计专家签约,成立恒大新能源汽车造型设计专家委员会。
拥有了大多数先进技术之后,恒大接着又在生产、充电等方面下功夫。去年6月,恒大在广州南沙区投资1600亿建设新能源汽车三大基地等项目;没过几天,又与沈阳市政府签署合作协议,投资1200亿在沈阳建设新能源汽车三大基地项目;7月,恒大与国家电网***同出资1.8亿元成立国网恒大智慧能源服务公司,致力于社区充电等业务……
也就是说,仅过去的1、2年时间里,恒大就通过收购或者合作拥有了德国hofer三合一动力总成技术、荷兰e-traction、英国Protean的轮毂电机技术和德国Benteler与FEV集团的3.0底盘架构技术……还布局了各大生产基地以及后续的充电业务。
一顿操作猛如虎之后,恒大基本解决了制约新能源汽车行业发展的几大瓶颈。首先,并购NEVS恒大具备了整车研发能力;其次,通过卡耐恒大拥有了领先的电池技术;接着,通过收购泰特机电、荷兰e-Traction,恒大有了电机技术;再者,参股广汇集团的恒大打通了供销体系;最后,和国家电网合作又解决了将来的充电难题……真可谓是,起步即高峰啊。
我不得不承认,钱虽然不是万能的,但绝对是解决问题的神助攻。不是每一家造车新势力都能像恒大一样“出手阔绰”。而且,能在短时间内高频率地达成收购或合作等动作,说明许家印早在之前就已经开始部署了。这样的前瞻性和格局,不愧是许家印“要么不做,要做就要做大做强做成功”的风格。
在这一点上,我个人觉得许家印和李书福的造车思维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虽说有些地方性质不太一样,但两人都是从上往下打品牌。当年的吉利只是一个较为低端的汽车品牌,借着金融危机收购沃尔沃之后一步步借力提升品牌力,之后也是不断走在收购、入股的道路上。如果说让吉利一层一层地布局产品链来从低端往高端走,那么这个过程肯定要比现在久,成不成功还得另说。?
借力打力也是个好法子不是吗。而恒大,在去年推出首款量产车型——国能93而被全网喷“拿出一款没咋改”的纸老虎车型之后,快速发布了恒大恒驰汽车品牌。但由于之前的不走心,恒大造车在行业里还是个“摸不着头脑”的事儿。如今,直接发布新能源超跑Gemera,也不失为一计高招。Gemera使用的电池是恒大研发生产的最新一代产品,逆变器则由恒大控股的荷兰e-Traction公司研发生产,这充分展现了恒大的全产业链整合优势。
任何品牌都是有其光环的,品牌溢价很重要。一个品牌,需要打造出“高级”的品牌形象,至少在消费者心里,是要相信这家车企是能够造出好车的。而像之前国能93那样的打法,从低端向高端进击,难度大成功率还低。
当初的恒大冰泉就是这样。许大佬“嫌”市面上的水不够高端,想要自己做出一款高端品牌的饮用水。项目开始,恒大依旧本着自己的商业“原则”,猛“砸钱”。后面,里皮、郎平、菲戈、耶罗都成了恒大冰泉的全球推广大使。但实际上,恒大冰泉的设计和广告营销又做得并不高端。同时它这个3.5元的价格又定得很尴尬,在当时的行情里来讲,是偏高的。偏离了大众消费者的心理价位,所以恒大冰泉在当时并没有打响名气。
再加上变换太快的广告、大降价的处理,让恒大冰泉失去了最好的市场时机。再想做回高端,基本可以说是“无力回天”了。于是到了2016年,这个出身豪门的产品终究是被卖了。
品牌是存在固化性质的,恒大起初高调进入市场却没有给自己定好位,后面再想站起来,可就比刚入市更难了。车市也一样,可以是德系高品质般的正面固化形象,也可以是法系“不人性化”般的负面固化形象,所以说车企定下的“第一印象”也很重要。一旦形成了“刻板印象”,想要转身,可就难了。
如今,与科尼赛克的合作,或者说与世界各大“牛人企业”合作,也是恒大在向市场发声:恒大虽然是汽车界的“门外汉”,但恒大帮手多,学来的技术也同样强。
正如在去年11月12日举行的“恒大新能源汽车集团全球战略合作伙伴峰会”上,许家印说的一句话:“我们把能买的核心技术、能买的企业都买了,在造车方面‘一无所有’的恒大要走一条不寻常的路,也就是换道超车”。
基于现在全球供应链较为成熟的基础下,现在的造车越来越像造手机了。技术往往不是最欠缺的,可贵的就是资源整合的能力。恒大混合了全球先进的供应商,也就整合了整体造车技术,更为重要的是,恒大有着强大的资金链。
但我想,搭建完备的产业链并不是许大佬的目标。恒大真的只是“人傻钱多只会买”吗?不,恒大可一点也不傻,人家聪明着呢。许家印真正想要的,是足以打动市场的硬核技术。所以他才会尽力在技术领域重金买入,买不到了再考虑合作。
造车,有两个决定其生死存亡的重要的因素,一是资金,二就是技术。现在看来,恒大两个都不缺。虽然新能源造车企业中,败局者多于生存者,就连造车头部企业蔚来也是几度徘徊在亏损、破产的生死边缘,恒大也免不了的会有亏损。但这些对于刚入局的恒大来说,也都只是“交学费”的过程,它们也会继续投入上亿资金,恒大在造车上计划3年投资450亿元,2019年投资200亿元,2020年投资150亿元,2021年投资100亿元。许家印的目光,放在未来的几年之后呢。
许家印曾公开表示,“恒大的多元化布局正式结束,五年内不再拓展新领域。”一般人,还真说不出这句话。目前,恒大已经形成了地产、健康、文旅、新能源汽车四大产业板块,个个都是万亿市场的项目,恒大的多元化战略也慢慢进入收割期。
许家印曾预测,汽车产业可能5-10年是几万亿的规模,在全世界是几十万亿的大产业。从国家宏观政策层面来看,2019年12月3日,工信部发布《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征求意见稿)时就提出,到2025年,我国新能源汽车新车销量占比达到25%左右。按照这个销售目标,预计2025年新能源车销量将达到600万辆以上,市场空间还是较大的。
当前的汽车产业正在经历洗牌阶段,新能源汽车更是有着无限冲击的空间,恒大这时候大投入的抢先,将来一定会带恒大跨入全新增速跑道的。
许大佬还放话将来的3-5年内要成为世界第一大新能源汽车集团。产能规划上,此前恒大将首期规划定在了100万辆产能,力争10年内达到产能500万辆,与科尼赛克合作年生产100辆超跑。超跑暂且不说,100万辆的产能是个什么概念,前几天特斯拉的第100万台汽车刚刚下线。这个数字,它们整整用了12年。
写到这,我又想到了当时恒大进军矿泉水市场的场景,恒大也是给自己制定了第一年即达100亿,3年达到300亿的“膨胀”目标。为什么说它膨胀,因为在当时,整个矿泉水行业也就300多亿的销售额,恒大却计划在用3年在中高端市场催活超过整个行业大佬们的总量。
这像极了新年伊始给自己立flag的我们,立不立是一个踌躇满志的仪式感,能不能成就另说了。商业市场也一样,过于庞大的flag、扯着裆迈开的步子,必然引发决策上的偏误。
如今,恒大在新能源造车上的调子打得也挺高,但能不能在新能源市场退坡以及新势力竞争激烈、特斯拉又在中国试产站稳脚跟的局面下实现目标,这我不好说。
但我知道,虽说一系列的“合作贴牌”大大降低了恒大造车的技术难度,但汽车毕竟是一项极为复杂的系统工程,当年也有不少“外行”企业想涉足却落败,比如三星,比如富力地产。要量产出安全性、可靠性兼高性价比的汽车,需要整车厂长期的技术积累和沉淀,这点对于新势力车企来说已经是个不小难度。
而且恒大作为跨界选手,跨界困境也是随之存在的。进入一个新的市场领域,打开突破口、打出知名度和空间往往比高调进击,重要的多。
恒大应该吸取以往做市场的经验教训,纵使砸钱砸出了具备引爆市场的条件,在之后的操作上也切莫太急,太忽略消费者的心理诉求。既然选择了入局,那就要好好尊重那个市场的运行规律和规则。
不然,就算有再厚实的资金储备、再优秀的技术支持,拿不出好作品也都是“竹篮打水一场空”,消费者可不会为国能93那样的产品来买单。
2020年,是特殊也是关键的一年。恒大离旗下首款新能源汽车“恒驰1”的量产仅剩1年;离许家印提出的“年产100万辆新能源汽车”的目标只剩1-2年。恒大究竟能不能靠“砸钱”来实现“跳级”?或许,让人“摸不着头脑”的“恒大操作”真有可能。
不要融资,自己开干;有商业套路,有造车天团;有鲜明性格的许家印式的打法,还真是独一无二。纵观新势力造车2020,这种许氏打法不可复制。但这种打法会开创一种新的模式吗?
或许,只有成功了的打法才能叫模式,许氏有这个机会吗?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