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歌曲是怎样演变成眉户戏的?

很早的时候,在陕西眉县和户县一带位于秦岭太白山麓,盛行民间歌曲,并被称为“清曲调”。这些清曲调以当地老百姓的劳动、感情、婚嫁、殡丧等方方面面的日常生活为基调,以丰富的演唱素材和演唱形式,说道寻常人家的喜怒哀乐,以及普通百姓的志趣和爱好。

后来,当地的艺人把清曲调在继承元代小令和套数的基础上,汇入明代、清代以来的俗曲以及民间小调,经过长期演变而形成了一种新的戏曲,这就是眉户戏。

关于眉户戏的起源还有一种说法,说眉户戏源自陕西的华阴和华县。因为这里是周代郑国地域,自古盛行民间歌曲,也就是所谓的郑声。

因此,如果说眉户戏起源于这里,它可能曾经受到郑声的影响。因为这里的曲调悦耳动听、婉转迷人,因此取出一个迷字;又因为陕西当地人有将胡做戏解释,两者合二为一就叫做“迷胡戏”,也就是说小曲子戏非常迷人的意思。

在这些说法中,第一种是较为公认的看法,即眉户戏起源于陕西的眉县和户县一带流行的古清曲调。随后,陕西的眉户戏又流传到山西省临汾和临猗、河南、甘肃、宁夏、新疆等地,并与当地的民间曲艺结合,于是形成了许多风格各异的小曲子。

陕西眉户戏的唱腔清雅悦耳,唱词通俗易懂,非常大众化。再加上一些传统的历史故事联唱,满足了各层次群众的需求,真正做到了雅俗***赏,因此受了男女老少的欢迎。

陕西眉户戏的曲牌较多,而且常常由于地域不同以及流传时间久远等因素,历来的曲牌名称往往都是一曲多名,或一名多曲。

如元代的南北曲中就有黄龙滚、五更啭、满江红、罗江怨、柳青娘、珍珠帘的曲牌,明代的小曲中就有银纽丝、哭皇天、闹五更、打枣竿、耍孩儿、太平年等曲牌,清代的小曲中就有剪靛花、叠断桥、跌落金钱、绣荷包、四大景、边关调、平调、勾调、钉缸调等曲牌。

这些曲牌的名称和后来眉户戏曲牌的名称几乎如出一辙,这说明它们之间确实存在着一脉相承的亲缘关系。但究竟此曲牌是否就是彼曲牌,还有待更进一步考证。

陕西眉户戏的早期演出形式,是农村、乡镇群众以自乐会的形式坐唱清曲、小曲,即所谓的地摊子演唱,内容多是民间生活故事,主要用三弦伴奏。当时,艺人们所唱曲子又分大调小调两类。

大调曲子如大金钱、黄龙滚、满江红等曲牌,格律比较严谨,不易掌握;小调曲子如岗调、越调、五更、银纽丝、戏秋千等曲牌,曲调灵活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