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原生态男人?
其实,原生态艺术活动在民间发展已久,因其质朴自然而清新真实。原生态作为一个新生事物,近一两年在慢慢滋润着中国大地,像四月的和风细雨。
张艺谋印象中最早出现的原生态?关于刘三姐的评价。当时张艺谋以真实的桂林山水为舞台,让当地农民尽情歌舞,模糊的原生态艺术表演就这样被人们发现了。杨丽萍和她的《云南印象》发扬了原生态的表演——云南当地人用他们日常的舞蹈挤进电视和屏幕,与千家万户见面。从此,原生态正式萌芽。Po在央视《春晚》的出现,确实给了“原生态”一个正式的名分,结出了一颗褒贬不一的苦甜果实。被一些所谓专家鄙视的“下巴丽人”散发出强大的魅力!简单的诵经以一种新的简单艺术形式登上舞台,逐渐被人们所接受。
在第十二届CCTV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中,原生态唱法被赋予了与美声、通俗唱法、民族唱法并列的地位,真正进入了艺术的行列..或许,这朵新的野花会成为艺术领域的一颗新星,从此进入大家的音乐和千家万户。
原生态民歌
原生态民歌,顾名思义,是我国各族人民在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的、在民间广为流传的原生态民间歌唱音乐形式。它们是中华民族口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原生态歌曲是结合了民间艺术和民俗风情,有自己独特的文化,保留了自己独特的习俗,不加任何修饰,充满乡土气息的歌曲。
民歌是各族人民智慧的结晶,是各个历史时期人民生活的生动写照。这些歌曲由人民直接制作,在农民、船夫、赶脚人、牧羊人和妇女中长期流传,反映了时代生活的方方面面,可以说是各个历史时期人民生活的生动写照。这些歌曲是大众口头创作的,并在流传中不断丰富和发展。歌词更加精炼,曲调也逐渐趋于完美,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民歌的语言生动形象。不直接带来简单的生活语言,也注重节奏、对比法等传统的诗歌手法。它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它是人民的杰作,是流行语言的精华。
中国的民歌种类繁多,主要有内蒙古的长短调牧歌,河套及其周边地区的满汉全席、爬山调,陕北、晋西北的民歌,甘肃、青海、宁夏的花儿,新疆的十二木卡姆,陕南、川北的大姐歌、茅山歌,江浙的吴歌,赣、闽、粤交界地区的客家山歌等。
据专家介绍,“原生态”一词是从自然科学中借用的。生态是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一种存在和发展状态。原生态就是在自然条件下生存的一切。原生态民歌是老百姓自然表达的,而很多民歌的改编是原生态情况的变异,属于非原生态。
原生态唱法只是一种说法,它不同于学院派的民谣唱法。学院派的民族唱法大多吸收了一些西方唱法,但原生态唱法是一种原始的、未经加工的唱法。作为评委,他认为除了衡量音准和音色,还要注意选手是否能更好地把握自己的民族风格。
原生态民居
《百科全书》上写着:住宅建筑,在近代,除宫殿和政府机关以外的住宅建筑统称为住宅建筑。所谓民居,就是人们居住的地方。民居分为现代民居和传统民居,传统民居又分为原生态民居和正规民居。原生态民居是那些在历史、地域性、文化、整体性、建筑、生活等方面都得到很好传承的民居。它们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建筑本身,更在于它们承载了当地的原始生活和原生态环境的历史印记。
原生态舞蹈
所谓原生态舞蹈,应该是远古先民“缺歌,手舞足蹈”产生的,是较少被“现代化”侵入的具有“文化本源”意义的民间舞蹈。
一般认为原生态舞蹈是广场而不是剧场,自娱而不是表演,参与而不是观赏,随意而不是规范,省力而不是刻意,传承而不是创造。原生态舞蹈是普通人在民间仪式或活动中流传下来的民间舞蹈。
从民族学、民俗学、民族文化心理学的角度,我们会发现原生态舞蹈有以下精神文化内涵:以图腾符号为神圣力量的崇拜;以生命本体论为主题的仪式性;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主题;基于民间生活的流行。每一个舞蹈可能都不完全包含,但都和其中的一个或几个有关系。
以图腾符号为神力的崇拜。图腾是原始氏族和部落群体的标志和象征。图腾文化作为形成民族文化和心理深层结构的原始积累层,在元初具有民族文化的原初意义,是民族灵魂和人性的源泉。原生态舞蹈是为了表达图腾崇拜或以某种动物动作作为图腾符号作为舞蹈动作,从而获得群体认同的印记,满足和实现社会集体意识和归属心理。比如舞龙,就和汉族人对龙的图腾崇拜分不开。少数民族对铜鼓和竹竿的崇拜,以及许多民族傩舞中的天地神崇拜,都是原生态舞蹈中的重要元素。图腾崇拜舞蹈源于人们对神灵的崇拜和祖先信仰的需要。
以生命本体论为主题的仪式性。仪式是人们的一种行为方式,仪式舞蹈在原生态舞蹈中占有重要地位。仪式舞蹈来源于对超自然神灵的崇敬和依赖。在原始社会,原始宗教、图腾崇拜、巫术祭祀等活动都离不开舞蹈。仪式舞蹈在行为上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崇拜,一种是模仿。无论是对神灵的崇拜,还是对神灵的依附,抑或是对鬼魂的伪装,目的都是借神灵之力驱走邪灵,反映了他们对生活的追求和对生命的向往,寄托了人们对美好未来的祝愿。
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主题。中国是一个传统的农耕社会。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主导思想是“天人合一”。这种观念体现在原始文化心理中,就是敬畏自然,服从自然秩序,在此基础上,人与自然才能和谐相处。“天”的本义是“神”,人只能被动服从。人们后来认为天是自然,指的是自然及其演化规律。“天人合一”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表现在原生态舞蹈上,是反映人们对天地、对风调雨顺祈福的各种祭祀舞蹈。原生态民间舞蹈也包含了很多类似的内容。
基于民间生活的流行。原生态舞蹈作为人类活动的内容存在于民间,是民间生活和生产活动的一部分,是以民间生活为基调,以大众审美为旨趣的民间舞蹈艺术。生产活动是人类最基本的活动,以人类体力活动的形式为基本表现形式,形成反映劳动活动的原生态舞蹈,同时表现劳动中自然流露的美好情感。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的苗族板凳舞和彝族“阿妹其托”就是源于生产生活的这类舞蹈。
原生态民歌与民族文化的生态保护
(1)当人们像发现新大陆一样重新发现原生态民歌的艺术魅力时,都惊讶于现代工业社会对其传统文化的日益麻木。在日益现代化的大都市,在商品社会时尚文化的冲击下,我们离原生态民歌越来越远。生活在这个时代的人们,几乎没有机会领略到纯粹民歌的魅力,更谈不上真正体验到充满淳朴文化传统和丰富内涵的具有独特审美特征的原生态民歌,从而不可避免地形成群体价值取向的偏差。“原生态”是指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一种存在和发展状态。原生态就是在自然条件下生存的一切。原生态民歌是人类发展过程中一种民间原始文化的记录,是国家“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具有丰富而饱满的文化内涵,作为历史文物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原生态民歌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失传最快,保存难度更大,应该优先保护。但现实恰恰相反。在文物保护中,原生态民歌总是被遗忘。
随着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普通话的推广和流行文化的冲击,原生态民歌赖以生存的文化生态遭到破坏,一些传统民歌失去了演唱环境。一些民歌的功能丧失了,依附于这种功能的文化也萎缩了。在今天,民歌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是历史的必然,但民歌的消失是中华民族不可挽回的损失。随着老歌手的去世,许多优美的民歌也随之而去。一个民间艺人的消失,往往就是一个民歌博物馆的消失。由于缺乏明确的教育思想指导,中小学音乐教育没有坚持教授和演唱原生态民歌,导致很多孩子不会唱自己的民歌。但在以音乐文化传承与传播为己任的专业教学领域,经历了文革时期对民乐的全面否定和港台歌曲对原生态民歌的强烈冲击后,原生态的民乐教学逐渐被边缘化,民歌、戏曲、曲艺等课程开设越来越少,甚至无缘无故地被砍掉。专业院校可供学习和参考的音像资料很少,收集民歌也没有资金支持。音像店里的民族声乐作品大多是用西方或流行唱法演唱的作曲歌曲和各种新民歌。很多学习民族唱法的歌手追求一夜成名的媒体名气,只是模仿著名的大牌歌手,从来没有认真学习过民族传统风格和技法,民族声乐学生的民族艺术营养严重不足。
(2)在没有任何媒体宣传的情况下,将西方民歌木卡姆的旋律与简单朗朗上口的流行元素相结合而创造出的畅销唱片,让一些唱片公司发现了将民歌风格化、重新包装的商机,纷纷向传统原生态民歌渗透,挖掘民族音乐的时代审美内涵,以市场化的方式推动原生态民歌紧跟时代步伐。商业利益和社会需求相结合的强大推力,导致流行音乐领域出现了传统音乐题材和风格回归的强劲趋势。一些专业音乐人开始以传统民乐为素材,创作大量的“民歌翻唱”或民乐改编作品。这种所谓的“新民乐”不同于传统原生态民歌单一的地域色彩,而是从民族民歌中汲取灵感,借鉴了欧美爵士乐、布鲁斯、说唱音乐的特点。在经历了20世纪城市文化中民族音乐的低迷之后,“新民乐”演唱会出现了罕见的火爆场面。“新民乐”的兴起,作为一种“欢天喜地寻野”的特殊音乐文化现象,表明中国人正在努力摆脱文化价值观“中心”论的偏颇,追求传统文化价值观的回归。“新民乐”对原生态民族音乐元素的吸收和改造,是创新民族音乐的有益尝试。但长期以来,由于专业音乐人大量使用民歌,创作了许多具有广泛影响的优秀民族音乐作品,人们误以为专业创作是民歌发展的成功之路,只有融入现代音乐元素才是民歌走向世界的必由之路。更有甚者,近年来,一些民歌艺术节的组织者打着“创新”的旗号,无限扩大民歌的外延,随意捕捉几个话题,请几个外国人、大腕唱一些似是而非的歌曲,把一个名为“民歌艺术节”的艺术活动完全变成了商业炒作。
诚然,传统应该是一个变化发展的生命体。民歌作为我们民族的一种非物质文化形式,必然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应该鼓励积极有益的探索和尝试。但创新必须对原生态民歌有深刻的理解,对民族音乐艺术发展有真正的关注,民歌的创新发展绝不能以丧失民族艺术的个性特征、颠覆传统艺术、丧失文化精神为代价。乡村民歌向城市民歌的转型一直是民歌的必然趋势。但是,城市民歌的不断发展,必须从原生态民歌中汲取丰富的营养,这是避免城市民歌衰落的必由之路。专业音乐人创作的民族风格歌曲为中国民歌的发展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它无疑仍将是原生态民歌与现代社会生活的重要纽带,是中国民歌创新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以越轨为己任,以陌生为创新的“民歌”创作,绝不是中国民歌的发展方向。
(3)中国各地的原生态民歌有着悠久的传统,众多的民族、丰富的民族语言和独特的民俗风情孕育了令人惊叹的民歌。在20世纪80年代收集中国传统艺术的“十大集成”中,中国民歌多达40万首。如此丰富的传统音乐资源优势,也是世界罕见的。原生态民歌文化保留了民族生存过程中最精炼的信息,是地方文明不断生长的最基本的精神元素。原生态民歌是民族音乐艺术的根,为了继承和发展中国民歌,越来越多的人在新的历史时期不断探索民歌的适应性转化。而那些依附于农业社会典型生产生活方式的民歌,一旦随着经济转型而“发展”起来,就不再是自己的了。因此,必须采取博物馆式的保护,保持民歌原有的生存环境,让民歌在自己的生态空间中生存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