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流传下来的乐器有哪些?

热瓦甫是一种弦乐器,深受维吾尔族、塔吉克族、乌兹别克族的喜爱。热瓦夫诞生于14世纪,至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当时新疆与国内外各民族有着广泛的经济文化交流。维吾尔族人民在原有民间乐器的基础上,吸收外来乐器的优点,创造了一些新的乐器,其中热瓦甫是最具代表性的一种,流传至今。

热瓦甫多为木质,造型独特。上部是细长的琴身,顶部是弧形的,底部是半球形的共鸣箱。

热瓦甫有三弦、五弦、六弦、七弦、八弦、九弦。通常最外面的弦用来演奏旋律,其他弦作为共鸣弦。

热瓦甫发音洪亮,音色鲜明独特,表现力丰富。常用于独奏、合奏或伴奏。演奏热瓦甫时,无论是坐着还是站着,都要保持身体挺直,肩膀挺直。演奏者把琴横放在胸前,琴盒放在右肘弯中间,琴杆由左手虎口支撑,手指按弦拾音。用右手拨动琴弦,这种乐器就能演奏出美妙的音乐。

热瓦甫的形式非常多样。虽然维吾尔族、塔吉克族和乌兹别克族三个民族都生活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但他们的热瓦甫不仅在类型和形状上不同,而且在名称上也不同。在塔吉克人中,人们称热瓦富为“热布布”,多为杏木制成。维吾尔族热瓦甫的种类很多,有喀什热瓦甫、新热瓦甫、多浪热瓦甫、牧羊热瓦甫等。喀什热瓦甫因其在喀什的知名度而得名。发音柔和,音量低,音色细腻。乌兹别克热瓦甫虽然外形和喀什热瓦甫相似,但音量和音色都不一样。这种热瓦夫音量大,音色明亮丰富。

柳琴是一种琵琶弹拨乐器。因为它是由柳树制成的,它的形状与柳树相似,所以它被称为柳琴,或“柳琴”。柳琴在外形和结构上与琵琶非常相似。最早的柳琴结构非常简单。由于其乡村和民间的外观,柳琴被中国人亲切地称为“图皮帕”。"琵琶"在中国山东、安徽和江苏一带民间流传已久,并被用来为地方戏曲伴奏。

柳琴不仅在外形和结构上与琵琶相同,而且弹奏琵琶的方式也是一样的,只是弹奏的是弹拨弹。演奏柳琴时,演奏者要坐直,把柳琴放在胸前,左手握琴,手指压弦,右手把琴拨放在拇指和食指之间拨动琴弦,非常优雅。

今天,柳琴在中国的音乐表演领域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在民族乐队中,柳琴是弹拨乐器组中的高音乐器,具有独特的音响效果,经常在高音区演奏重要的主题。由于它的音色不易被其他乐器掩盖和融合,所以有时会作为一段技巧性很强的华彩乐段来演奏。此外,柳琴还拥有西方乐器曼陀林的音效,与西方乐队的合作也是独一无二的。

古琴是中国一种古老的弹拨乐器。古琴在古代被称为“琴”或“七弦琴”。它有很长的历史。早在3000多年前的周朝,中华民族的祖先就已经创造了古琴。

古琴造型精美,音色圆润清脆,音色细腻,丰富多变。古人弹古琴是很讲究的。演奏前要沐浴更衣,点上香烛,然后盘腿而坐,将琴放在腿上或桌上演奏。打鼓时,左手拨弦,右手按弦。演奏的时候,完全以会徽为标志,音准非常严格。

中国古代文人与古琴音乐关系密切。大量的古代文献记载表明,中国文人一直是古琴音乐的主要参与者,他们为古琴的创作、演奏、欣赏和传播做出了重要贡献。

古琴的制作非常讲究,是一门特殊的艺术,唐宋时期是古琴制作的黄金时代,出现了许多工艺精湛、音色优美的珍品。但古琴的制作已经失传多年,一些代代相传的古琴多由演奏者制作,所以各个部位的位置和大小并不统一。近几十年来,中国恢复了古琴的生产,并对其进行改良,使这一古老的乐器重新焕发光彩。

古琴具有丰富的表现力,它的情绪情感和对自然景物的描写在古琴上都能表现得淋漓尽致。古琴的演奏形式多种多样,古曲的演唱可以用独奏、长笛合奏和伴奏。现存的秦歌,有近一半是专门用来伴奏的。

筝,又名古筝和,是中国传统的弦乐器,深深植根于中国民间音乐文化,历史悠久。古筝音域宽广,音色清晰,表现力丰富,一直深受大众喜爱。

古筝的演奏在广大的民间流传,融合了当地的民间音乐,形成了不同音乐风格和演奏技法的地方流派。河南、山东、潮州、客家、浙江等近代学校比较有名。河南筝乐分为小曲和板头两部分,代表曲目有《天下大同》、《永远在我心中》、《新开板》等。山东筝乐源于山东琴曲、山东唱腔和民间曲调,其代表曲目有《汉宫秋月》、《红岩传》、《凤翔歌》等。潮州筝曲分为套曲和小曲两大类,代表曲目有《西洋寒鸦戏水》、《粉荷》、《赵君怨》等。客家筝曲分为大调、跨调、小调三大类,代表曲目有《水莲花》、《崖山丧》、《浔风歌》。浙江筝曲以民间音乐和小调为主,代表曲目有《云清》、《山流水》、《天鹅海清》等。

嘎耶琴是朝鲜族的一种古老乐器,流行于中国东北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嘎亚琴的外形和韩古筝很像,和古筝有很深的渊源。据史料记载,公元500年左右,朝鲜古国伽耶国王模仿古筝,制作了一种弹拨乐器,朝鲜人民称之为伽耶琴。

从Gayatrin流传到今天已经1500年了。在古代,嘎亚琴的琴身是用一整根圆木制成的,琴尾呈喇叭状。因为没有底板,体积较低,缺乏表现力。经过几个世纪的流传和改进,朝鲜人民吸收了其他民族同类乐器的优点,最终创造出了具有鲜明民族特色和良好演奏性能的嘎亚琴。现代Gayatrin加大了音量,音色更加丰富。朝鲜人民对制作钢琴的材料选择非常讲究,钢琴的每个部分都选用了不同的优质木材。

新中国成立后,加雅特林进行了新的改进。乐器制造商相继开发出18弦Gayatrix和21弦Gayatrix。尤其是后者,不仅加大了共鸣箱,还使用了韩国人特有的尼龙弦和尼龙钢丝弦作为琴弦。这种加雅钢琴声音洪亮,音色优美。

加雅特林不仅音色动人,而且演奏姿势非常优雅。演奏加耶钢琴时,演奏者左手按弦,右手拿起音符。它可以演奏双音、和弦和简单的复调音乐。加雅琴的表现力是相当丰富的。通过演奏者娴熟的技巧,可以表现人们喜、怒、悲等不同的情绪,也可以演奏出气势磅礴、激情澎湃的宏大场面,特别适合演奏活泼的民乐作品。以前嘎亚琴的演奏者多为男性。随着这种乐器逐渐成为朝鲜民族最重要的民族乐器之一,越来越多的妇女演奏它。

Gayatrin可以独奏,也可以合奏,主要用于集体演奏和演唱,应用于民族乐队。朝鲜族有一种传统的歌唱形式,叫做“嘎亚钢琴弹唱”。演出中,十几名身着民族服装的朝鲜族妇女在舞台上一字排开,将加耶琴的尾端放在地上,头端放在右膝。左手按下琴弦,右手拾取声音。表演者边弹边唱,歌曲和钢琴完美地混合在一起。

霍布斯是一种古老的弹拨乐器,深受蒙古族人民的喜爱。根据音译的不同,人们也称之为“好毕”、“何毕司”或“琥珀字”,都是“秦”的意思。公元前一世纪初,中国北方民族参照汉族乐器古筝、邹等,创造了这种新的乐器。

传统的火箱形状像饭勺,长90厘米,头弯,柄直。圆形共鸣箱上覆有蟒蛇皮,有三四根弦。因其茎长,共鸣箱小,外覆皮膜,音色具有浓郁的北方草原风味。霍布斯的演奏方法与其他弹拨乐器基本相同。演奏者垂直握住乐器,左手按弦,右手拇指和食指拨弦。火的发音清晰明亮,音色柔和优美。常用于独奏、合奏或为歌舞伴奏。

冬不拉是一种古老的哈萨克弦乐器。在一些哈萨克族家庭里,甚至一家老小都能弹几首歌。在哈萨克语中,冬不拉有着特殊的含义:“冬”是演奏乐器的声音,“布拉”是拨弦的意思。

冬不拉历史悠久。早在公元前三世纪,就在中国新疆流传。

冬不拉的琴是木质结构,外形像一把加大的勺子。最早的冬不拉制作非常简单。民间艺人把一整块木头剪成勺子的形状,放在面板上,拉两根羊肠作弦,在勺子的把手上放上九个音符,就制成了。冬不拉是哈萨克族民谣歌手离不开的伴奏乐器。有了它,哈萨克族外出放牧不再孤单。晚上在家里,人们玩冬不拉,唱歌跳舞,和家人分享喜悦。

冬不拉可以用于独奏、合奏、伴奏,表现力非常丰富。冬不拉的演奏方法和大多数弹拨乐器一样。他把钢琴斜抱在怀里,左手拿着,食指和拇指按弦,右手中指和拇指拨弦。运用冬不拉不同的演奏技巧,将草原上汩汩的泉水声、清脆的鸟鸣声、喜气洋洋的羊群和奔腾的马蹄声生动地表现出来。

阮是中国的一种弹拨乐器。阮在古代一直被称为“秦琵琶”。公元前二、三世纪的秦朝时期,人们在有柄的小鼓上加弦,制成弹拨乐器,称为“陶”。后来,人们参考了郑、朱等乐器,创造了一种比更高级的乐器,称为“琴琵琶”,这就是阮的前身。

大约在公元三世纪,有一个叫阮贤的音乐家,他非常擅长用圆形扬声器演奏这种“秦琵琶”。由于他高超的演奏技巧,人们逐渐用他的名字“阮弦”来称呼这种乐器。然而,阮咸简称阮始于一千多年前的宋代。

阮的造型很简单,由头、茎、身三部分组成。琴头一般用龙或如意等中国传统骨雕装饰,两侧安装四个和弦。阮的琴身是一个扁圆形的共鸣箱,由前面板、后面板和框面板胶合而成。阮的结构原理、制作材料和演奏技法与琵琶有许多相似之处。

近年来,随着中国对民族乐器的重视,音乐家们也对阮进行了改革,发展了高音阮、中音阮、男高音阮和低音阮。

高音阮是一种高音乐器,发音清晰明亮,在乐队中常奏主旋律。

中阮是中音乐器,音色安静柔和,富有诗意;在合奏中,它经常演奏旋律和间奏,有感人的效果。作为伴奏,丰富的节奏变化能突出音乐的特点。在乐队中使用两个以上的中阮师演奏和声,会使弹拨乐器组的中间部分更加饱满。

大阮比中阮低五度,类似于西方乐器中的大提琴。乐队演奏旋律时,常与中阮八度结合,加强中阮效果,最适合衬托抒情旋律。在演奏单音符或和弦时,可以加强节奏感,烘托音乐热烈奔放的效果。低音阮的声音低沉,就像西方乐器中的低音提琴。

雅乐是中国一种历史悠久的古老弹拨乐器。据考证,流传了两千多年。在古代,板球不仅被宫廷乐队使用,而且在民间广泛流传。中国盛唐时期(618-907),随着经济和文化的迅速发展,钢琴演奏艺术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也就是在这个时期,中国古代的钢琴演奏首次传入日本、朝鲜等周边国家。日本梁冬寺内仍有两座唐代遗迹。然而,这种古老的乐器从14世纪后期开始就不流行了,以至于逐渐消失了。人们只能在以前的壁画和浮雕上看到一些优美的图案。

为了使这种消失多年的乐器重新出现在舞台上,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中国音乐家和乐器制作者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他们根据古籍记载和古代壁画保存的人物,设计试制了几种类型的蟋蟀,但这些蟋蟀都有很多缺点,所以没有得到普及和传播。20世纪80年代初,一种新型的e-e-e-e被开发出来。其结构较为完善科学,声音具有民族特色,在音乐实践中被广泛运用。

中国古代有横筐和竖筐。新型鹅柱筐是根据古代竖筐的基本造型而发展起来的。新型雁柱的形状与西洋竖琴相似,但不同的是它有两排弦,每排36根弦,每根弦由共鸣箱上的人字弦柱支撑。这根弦柱的形状看起来像天空中飞翔的大雁的队形,所以被称为雁柱。

燕竹的音色柔和清亮,音域宽广,表现力丰富。既能演奏古今民族音乐,又能演奏竖琴音乐。因为左右弦谐音,相当于两把竖琴。它在演奏快旋律和泛音方面有很多方便,还能同时演奏出音色最美的中音旋律和伴奏,这是其他乐器无法比拟的。此外,燕竹在揉弦、滑弦、颤音等演奏技法上也有自己的独到之处。

琵琶是东亚的传统弹拨乐器,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中国最早的乐器是秦朝的琵琶。“琵琶”之名来源于所谓“推手为枇杷,引手为枇杷”(最基本的弹拨技巧),故称“琵琶”。唐朝以前,琵琶在汉语中也是所有琵琶家族的弹拨乐器(又称琵琶)的统称。中国琵琶传到东亚其他地区,发展成日本琵琶、韩国琵琶和越南琵琶。

被誉为“民乐之王”、“弹拨之王”、“弹拨第一器”。弹拨弦乐器。南北朝时期,经龟兹由印度传入内地。木制的。音箱半梨形,四弦,琴颈和面板配有“相”和“积”来确定音位。演奏时竖握,左手按弦,右手指弹奏。琵琶是一种重要的民族乐器,在历史上由直颈琵琶和曲颈琵琶演变而来,用于独奏、伴奏和合奏。据史料记载,直颈琵琶在中国出现得更早。秦汉时期的“秦汉子”是一种直颈琵琶,带有直柄圆形共鸣箱(共鸣箱两侧有盖),由秦末的弦琵琶发展而来。“阮”或“阮”是一种直柄木制圆形共鸣箱,四弦十二柱,用手垂直弹奏琵琶。阮仙山在晋代就演奏这种乐器,所以与其名相称,也就是今天的阮。

琵琶传统上是五声音阶的。到了民国时期,琴码已经按照十二平均律增加了。现在的标准琵琶有八相三十首,表现力和适应性都大大加强了。既能演奏传统音乐,也能演奏西方和现代作品,有利于与交响乐团合作。这为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条件。到了20世纪中后期,琵琶艺术有了新的发展。在琵琶的制作上,把原来的丝弦改成了尼龙钢弦,有的甚至用了银弦,增加了琵琶的音量和共鸣。在技法上,左手拇指和和弦的运用,再次大大提高了琵琶的表现力。由此产生了大量融合传统音乐和现代作曲理论的优秀独奏作品,也出现了各种乐器的二重奏和小乐队、交响乐团的琵琶协奏曲。进入21世纪,琵琶不仅在中国重回盛唐,也越来越受到全世界音乐爱好者的关注。许多传统音乐和当代作品受到中外观众的喜爱。可以说,琵琶已经开始走向国际乐坛。

约公元4世纪,有梨形音箱,曲颈,四柱(今称相或积),四弦。用拨子演奏的弦乐器由印度通过西域传入北方。因其琴头后弯,与当时流传的直颈圆领琴琵琶不同,故名为名琴。隋书?音乐编年史:“今乐为琵琶,浩然弟子,且出自西域,非中国古器。”因为它来自龟兹,所以也被称为龟兹琵琶、虎皮琵琶或胡琴。宋代以后,称为琵琶。

板胡,又名“梆子”、“琴胡”,是随着地方戏曲中梆子调的出现,在胡琴的基础上产生的。与中国其他胡琴乐器相比,板胡的特点是音量大,音色清。尤其擅长表达高亢、激昂、热烈、火热的情感,也具有高雅、细腻的特点。

板胡在中国已有约300年的历史,因琴筒用薄木板粘合而得名。

板胡的结构与二胡大多相同,但也有区别,主要在琴筒上。板胡的正面不像二胡那样覆盖,而是用泡桐拼板,这是板胡发音的关键。板胡的音色特别清脆响亮,充满乡土气息。在乐队中,往往是各种伴奏乐器的主导弦,在弦乐中充当高音。

马头琴是中国蒙古族的一种弦乐器,因琴顶刻有马头而得名。马头琴教历史悠久,早在13世纪初就在蒙古族中广泛传播。由于流传地区不同,其名称、造型、音色、演奏方法也有所不同。它在内蒙古西部被称为“莫林胡尔”,在东部被称为“潮尔”。

马头琴的共鸣箱是梯形的,钢琴顶部雕刻着一个马头。这是马头琴的基本形状,也是马头琴名字的由来。马头琴的琴弦很特别。它们由几十个长长的马尾辫组成,两端用丝线系住,绑在钢琴上。用马尾辫弓搓马尾辫弦,发出的声音甜美、浑厚、特别动听,在中外弦乐器中极为独特。

秦磊,也被称为“雷虎”,是一种弦乐器,只出现在20世纪20年代。

钢琴由琴杆、琴筒、琴头、和弦和琴弓组成。琴杆、琴头和和弦都是由硬木制成的。琴头呈铲形,弦轴表面刻有花纹,轴顶嵌有骨饰。琴筒相对较短,由薄铜板制成。它的弓比二胡长,扎的马尾辫更宽。此外,钢琴还有两种尺寸,大钢琴是钢丝弦,琴身长度110cm;肖磊琴是一种长度为90厘米的弦乐器。钢琴通常设置在第四或第五度关系中。大钢琴的调音并不统一,一般根据演奏者的习惯来定,音域可以达到三个半八度。小七弦琴的调音和音域和大七弦琴一样,只是发音高了一个八度。

像其他弦乐器一样,钢琴是以坐姿演奏的。演奏者将琴筒放在左腿上,左手压弦,右手持弓在两根弦之间演奏。钢琴的指法和演奏技巧有许多独到之处。比如玩家对弓的控制有逐渐加强、逐渐减弱、慢慢减弱再突然加强、慢慢加强再突然减弱、弓法大变等技能。钢琴的指法与二胡相似,然而,它大多用食指和无名指按压琴弦。

七弦琴是一种表现力丰富的乐器。音域广,音量大,音色柔和醇厚。它不仅可以独奏、合奏和合奏,还可以模仿人声和戏曲唱腔。同时还能展示各种动物的鸣叫声以及笙、风、唢呐、京胡、二胡、锣、鼓等弦乐器和打击乐器的音响效果。

牛腿琴是中国一种古老的民间弦乐器,主要流行于中国贵州、广西、湖南等地的侗族聚居区。它因其细长的身体和类似牛的腿而得名。传统的牛腿琴是用一整块杉木制成,下部镂空,上面覆盖杉木或泡桐面板。它的琴颈比较宽,琴头顶部是方形的,两侧装有硬木制成的弦轴,固定两根棕色细绳制成的琴弦。牛腿琴的琴弓是用上等的竹子做的,上面系着一缕棕色的丝作为弓毛。

与中国演奏的其他弦乐器相比,牛腿琴有着鲜明的特色。它的音乐是用棕榈丝弓摩擦棕榈弦而产生的。所以牛腿琴发音柔和,略带沙哑的效果,音色独特,能与人声紧密配合,民族特色鲜明,地方风格浓厚。牛腿琴的演奏姿势与西洋乐器小提琴基本相同。演奏者将琴尾放在左肩下,左手持琴压弦,右手持弓弹奏。但是,它的音域比小提琴的音域窄。演奏时只用一个手柄,琴弦往往以五度关系设置。

牛腿琴大多是自制自用,所以琴的材质和大小都不一样。为了提高牛骨琴的表现力,侗族人民在长期的实践中不断对其进行改造。改革后的牛腿琴不仅扩大了共鸣箱,还在弦马的侧板上开了音孔,在面板和背板之间支撑了一个圆形的木质音柱,增加了指板,用丝弦、钢丝弦和马尾弓代替了棕弦和棕丝弓。此外,一些乐器改革家还在牛腿琴的琴尾放置了一个弧形的金属框,演奏时可以夹在演奏者的腋下,使琴盒得以固定。这样既减轻了演奏者左手的负担,又丰富和发展了牛腿琴的演奏技巧。

高胡是“高音二胡”的总称,是在二胡的基础上改革而来的。高虎的出现与中国的民间音乐——粤曲有着密切的关系。

高虎的结构、制作、材料与二胡基本相同,但最大的区别是琴管更细。由于高虎的形成相对较晚,乐器制造商在改造高虎时没有什么顾虑和限制。一些乐器制作者将早期高虎的圆形钢琴桶改成扁圆形,以增加音量;一些乐器制造商还将两根弦的高虎改为三根弦,将乐器的音域扩大了五度。

二胡是中国著名的弦乐器。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7-10世纪的中国唐代,当时主要流行于西北地区的少数民族中。在一千多年的历史中,二胡一直是中国传统戏曲的伴奏乐器。

二胡结构简单,一根细木杆,长约80厘米,杆上有两根弦,杆下有一个茶杯状的桶,马尾辫做的弓。弹二胡时,钢琴家采取坐姿,左手拿琴,右手拿弓。二胡的音域可以达到三个八度。二胡发出的乐音富有表现力,接近人声的音色,成为一种歌唱乐器,所以有人称之为“中国小提琴”。因为二胡的音色听起来略显悲凉,善于表达深情。

二胡在中国很受欢迎,因为它制作简单,学起来便宜,音色优美,是中国很受欢迎的乐器。

喉,又称“竹管”,是在中国民族乐器管乐器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双簧乐器。喉咙在出现之初,是广东省街头小贩招揽生意的工具。直到20世纪20年代末才开始在广东音乐和广东粤剧中使用。后来流行于两广。

喉咙的结构很简单,由哨子、管体和喇叭口三部分组成。它的哨子是用芦苇制成的,哨口很宽,两片成对的哨片较厚。管身材质有长梗竹、乌木、红木、杂木、塑料管或金属管,其中以竹管身的音色最好。喉的管体上有七个音孔,管体下端装有薄铜片制成的喇叭,起到扩大音量和装饰的作用。

箫,又名,是中国一种古老的乐器。早在几千年前,萧就在中国民间流传。关于它的起源,要从笛子说起。当排箫在几千年前首次形成时,它被称为箫。后来在吹笛的过程中,人们发现不同距离的孔也能吹出不同的声音,于是笛子逐渐从多管组成的笛子变成了单管多孔的洞箫。

烟斗是一种历史非常悠久的双簧管乐器。烟斗起源于古波斯,也就是现在的伊朗。中国古代称之为“粑粑”或“芦管”。在2000多年前的西汉时期,管子成为中国新疆的一种常见乐器。后来关子传入中原,其演奏技艺在变化发展中不断丰富发展。现在,管子在中国人民中广泛流行,它已经成为北方人民喜爱的一种常见乐器。

砚是中国最古老的管乐器之一,约有7000年的历史。最初,林大多是用石头和骨头制成,后来它发展到陶器,有许多形状,如扁圆,椭圆形,球形,鱼形和梨形,其中梨形是最常见的。

上端有喷水孔,底部平底,侧壁有音孔。最早只有一个音孔,后来逐渐发展为多孔。直到公元前三世纪末才出现了六音孔。

笙是中国一种古老的管乐器。它是世界上最早使用自由簧片的乐器,对西方乐器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笙音色明亮甜美,高音清脆通透,中音柔和饱满,低音浑厚深沉,音量洪亮。而且在中国传统的管乐器中,也是唯一能演奏和声的乐器。与其他乐器演奏时,能起到调和乐队音色、丰富乐队声音的作用。在大型民族管弦乐队中,笙有时使用三种笙:高音、中音和低音。

笛子是中国广为流传的一种演奏乐器。因为是用天然竹子制成的,所以又叫“竹笛”。

笛子由内部被切掉的竹筒制成,管体上有一个吹孔、一个膜孔和六个音孔。吹气孔是笛子的第一个孔,气流从这个孔吹入,使管内的空气振动发声。膜孔是笛子的第二个孔,专门用来贴笛膜。笛膜多以芦苇膜或竹膜制成。当笛膜受气流振动时,会发出清脆圆润的音乐。

葫芦箫是中国的一种少数民族管乐器。它是生活在中国西南部的傣族、阿昌族和佤族最喜爱和最常用的乐器之一。葫芦箫和其他箫乐器一样,音量相对较低,但其主管发出的音色柔和细腻,在两个辅管的连续声衬托下,给人一种含蓄朦胧的美感。因为它吹出的颤音如颤丝般优雅温柔,有人称之为“葫芦丝”。

扬琴,又称“洋琴”,是中国常用的一种弦乐器。它的音色清脆明亮,表现力极其丰富。可以独奏、合奏或配以琴书、说唱、歌剧,在民族器乐合奏和民族乐队中占有重要地位。

扬琴以木质为主,琴身是它的共鸣箱,呈蝴蝶状,所以有人称之为“蝴蝶琴”。演奏时,钢琴放在木架上,左右手各持一根弹性小竹杵,分别敲击琴弦发音。

青是中国最古老的民族乐器。它形状简单,制作精美。李有着悠久的历史。在古代母系氏族社会,卿曾被称为“石头”和“唱球”。那时,人们以捕鱼和打猎为生。工作后,他们敲石头,装扮成各种野生动物跳舞娱乐。这种打击石逐渐演变成后来的打击乐器。

编钟是中国古代重要的打击乐器,是钟的一种。编钟由挂在木架上的几个大小不同的钟组成,以形成一组或几组,每个钟敲击不同的音高。由于年代不同,编钟的形状也不同,但编钟都绘有精美的图案。

早在3500年前的商朝,中国就有了编钟,但当时有三套编钟。后来随着时代的发展,每套编钟的数量也有所增加。在古代,编钟多用于宫廷演出,但很少在民间流传。每当有战役、出庭或祭祀时,都应该演奏。

锣是我国传统的打击乐器,在我国民族乐队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有着广泛的应用。它不仅用于民族乐队、民间器乐合奏、各种戏曲、曲艺和歌舞伴奏,也是庆祝集会、赛龙舟、舞狮、丰收、劳动竞赛不可缺少的乐器。

鼓是中国常见的打击乐器,出现较早。从出土的文物来看,可以确定该鼓约有3000年的历史。

腰鼓的鼓身中间粗两头细,呈圆柱形,两面覆以牛皮或骡皮,鼓身一侧有两个鼓环,鼓环上系有固定鼓的绳索。腰鼓有四种大小,但没有固定的音高,发音清脆。常被用来为民间秧歌歌舞伴奏。它既是舞曲的伴奏乐器,也是舞者的道具。表演时,腰鼓斜挂在腰侧,双手持鼓棒演奏。

(希望采纳,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