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蒙特雷音乐节的知识
与伍德斯托克音乐节相比,同年在北加州一个赛马场举办的阿尔塔蒙音乐节就差了很多。这个音乐节是由滚石赞助的。他们选择了加州的摩托车派对“地狱天使”来维持节日的秩序。这真是一个错误的选择。“地狱天使”只知道喝酒,打不喜欢的观众,打跳舞的观众,甚至打杰斐逊飞机的成员。直到最后,滚石乐队表演的时候,“地狱天使”的一个成员刺死了一个黑人。从梅斯莱斯兄弟拍摄的滚石纪录片《给我庇护》(Gimme Shelter)来看,这个音乐节的失败几乎是不可避免的,这也预示着70年代暴力的开始。时代的风向真的不是一个人能决定的。在那些大型音乐节上,音乐人突然发现,观众的力量比自己强大很多。观众可以把音乐家奉为神,也可以把他撕成碎片。其实是观众主导了一个音乐节的成功,他们才是主角。就像八月的怀特音乐节上,1970。虽然英国观众高呼“让摇滚明星把怀特岛摇进海里”,但30万观众并没有让这个岛消失。相反,他们对一些乐队的态度并不友好。然而,1972年在洛杉矶举行的被称为“黑伍德斯托克”的Wattstax音乐节,真正代表了黑人的团结。虽然因为某些原因,摩城的音乐人没有参加演出,但这个音乐节还是向世人展示了黑人权利的重要性。
整个20世纪70年代,真正有代表性的音乐节很少。年轻人越来越不喜欢大型音乐节的原因之一,就是越来越不喜欢在舞台上卖弄姿态的摇滚明星。为音乐节提供场地的农民也不喜欢音乐节,因为每次音乐节结束后,他们的农场几乎都会变成光秃秃的空地。当地警察更不喜欢音乐节。每次他们都要花费大量的精力来对付来自四面八方的怪人。70年代中期,纽约俱乐部朋克音乐风格的兴起,实际上可能会导致新一代的音乐人从大型音乐节上彻底消失。然而现实是,像Led Zappelin这样的超级乐队依然是各大音乐节的主角,主办方也越来越依赖大明星来撑场面。一个音乐节有多少摇滚明星参加,似乎成了衡量成功与否的标准。此时的音乐节逐渐向商业化靠近,60年代的共同理想不复存在。人们不再寻找有着相同文化理想和背景的同志,而仅仅是为了舞台上的大明星,或者仅仅是为了取乐。这就不可避免地带来了这样一个问题,大型音乐节为什么会存在?如果只是为了音乐,那么那些更小的舞台似乎更能满足人们对音乐的渴望。如果是为了好玩,那么为了这种快感完全破坏自然环境值得吗?
到了80年代,这个问题几乎成了一个问题。环保主义者对音乐节的批评越来越激烈,一些聪明的音乐节组织者会有意识地暂停一年,让当地的生态环境得以恢复。英国格拉斯顿伯里音乐节的组织者迈克尔·伊维斯就是这样做的。格拉斯顿伯里实际上是艾维斯本人拥有的农场。1971年,他在这里组织了第一届格拉斯顿伯里音乐节,之后音乐节一直停办到今年。很难说迈克尔·伊维斯为什么要在他的农场举办这个音乐节,但毫无疑问,格拉斯顿伯里音乐节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是一个赚钱的音乐节。也许正是因为商业上的成功,格拉斯顿伯里音乐节一直延续至今。现在格拉斯顿伯里音乐节被称为世界上最大的音乐节。80年代的音乐节有大有小。所有的音乐节都在尽力吸引观众。当然最好的办法是请大牌乐队或者提出响亮的口号。1991《简的瘾》主唱佩里·法雷尔想出了一个好主意。他的想法是举办一个当时所有地下乐队都参加的音乐节,演出地点不固定在一个地方,而是像巡演一样在不同的城市演出,也就是后来的Lollapalooza。因为他们参加的乐队都是当时主流唱片公司之外的乐队,他们的风格和观众平时看到的摇滚明星完全不一样,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就是90年代初西雅图乐队为代表的另类音乐大爆发,Los Raparo Za音乐节一下子吸引了大批年轻观众。再加上1994为纪念伍德斯托克音乐节25周年举办的音乐节,人们仿佛一下子回到了大型音乐节最繁荣的时候。年轻一代抢着玩父母的游戏。他们扔泥巴,脱光衣服,吸毒,但是这些事情的背后,你已经知道,有些事情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每年夏天都是粉丝们最忙碌、最兴奋的季节。他们将环游世界,从一个国家到另一个国家,从一个音乐节到另一个音乐节。音乐节的主办方都是非常专业的团队。他们要考虑观众的各种需求,吃喝住行,音乐节上相关产品的销售,如何把乐队的演出安排得更精彩,所有人的安全,如何让赞助商满意。商业赞助一直是音乐节的先决条件。可以说,没有商业赞助,就不会有每年夏天在世界各地举办的数百场音乐节。而大公司也从音乐节中获得丰厚的回报——对于音乐来说,年轻人是一个取之不尽的市场。
中国第一个摇滚音乐节应该是从1997开始的。当年3月,首届中国新音乐节在河北唐山举行。虽然主办方事先不知道什么是摇滚音乐,音乐节中途中断,但这是一个开始。真正的摇滚音乐节是北京迷笛音乐学校于1999年5月举办的首届迷笛音乐节。当时的演出场地设在迷笛音乐学校的礼堂里,观众大多是音乐学校的学生和其他乐队成员,还有少部分学校周边的居民。表演者基本都是不同时期迷笛音乐学校毕业的学生,所以这次音乐节看起来更像是迷笛音乐学校的汇报演出。虽然表演乐队的素质参差不齐,但大部分观众还是在这个简陋的礼堂里找到了归属感。在接下来的几年里,迷笛音乐节有了更大的场地,更多的观众,更高的人气,但还是解决不了一些问题,比如乐队太多导致的层次不一,每个乐队表演时间短,比如声音不好听,这些都是一个音乐节的核心。每年的迷笛音乐节越来越像一次全民摇滚青年的聚会,但又似乎与音乐无关。然而,中国的其他一些音乐节,如雪山音乐节、贺兰山音乐节和最近举行的草原音乐节,都存在同样的问题,即主办方经验的缺乏使音乐节无法令人满意。也许很多时候,我们都笼罩在伍德斯托克这样的大型音乐节的阴影中。我们总是幻想着在中国出现这样激动人心的一幕,但同时你也要清醒地认识到,一个大型音乐节的成功,并不是取决于一些偶然的因素。要知道,没有60年代的青年文化基金会和每晚各种俱乐部的演出,伍德斯托克是不会存在的。即使偶尔有那么一刻,也只是幻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