渴了拼音

渴了

拼音:kě le

表示口干想要喝水的意思。

渴(拼音:kě、hé、jié)

字源演变如下:

渴,形声字兼会意字。从水,曷声。水枯竭。后作“竭”。左边的三点水是形符,表示跟水有关,右边的“曷”字是声符,读hé。两形合一,指水已枯竭,没有一滴水了,所以用三点水来表示。古人之所以用“曷”字作声符,因为“曷”字有大声喝止的意思。喝令停止,指水不流动,于是干枯了。这“曷”字用在“遏”字中表示“阻止、遏制”。用在“歇”字中指“休息停止”如俗话所说“歇口气”。正因如此,所以“渴”字用“曷”字作声符并会意。《广韵·薛韵》:“渴,水尽也。”由水尽引申为凡尽之义。中山王誉壶:“贯渴志尽忠。”读jié。又音kě。口干思饮。 《说文·欠部》:“?,欲歠歠。” (姚文田、严可均校议:“下‘歠’乃‘也’之误。”)段玉裁注:“今则用竭为水渴字,用渴为饥?字,而?字废矣。”《诗·小雅·采薇》:“行道迟迟,载渴载饥。”引申为急切、渴望等义。

汉语通用规范一级字 ,最早见于金文? ,渴本义是水干涸,读作jié。后此义用“竭”表示。渴后假借作?,?读作kě,表示口干想要喝水的意思。一说渴并非假借作?,?是在渴表示口渴义之后才造出的字。渴后来还由口渴急于喝水引申表示迫切。

康熙字典

《唐韵》苦葛,古文切。《集韵》《类篇》《韵会》丘葛切。并音磕。《说文》:本作蝎。从欠,渴声。徐日:今俗用渴字。《玉篇》:欲饮也。《诗·小雅》:载饥载渴。

又 急也。《公羊传。隐四年》:不及时而日,渴葬也。

又《广韵》:渠列切。《集韵》《韵会》《正韵》巨列切。并音杰。水涸也。《周礼。地官·草人》:凡粪种,渴泽用鹿。疏:渴,故时停水,今乃渴也。

又《集韵》:丘盖切。音磕。与揭同。也。或从欠作恹。

又《广韵》:胡割切。音褐。柳宗元《袁家渴记》:楚、越方言谓水之反流者焉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