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那边有匹马》观后感
生活的富足,远远没有心灵上的富足震撼。
当我第一次看到电影名字时,萌生了许多对其的猜测,但我首先注意到的是《山那边有匹马》当中的“马”,认为马在其中必担任重要角色,事实也如此。电影主要讲述了主角艾美放弃深圳优渥的生活,自愿到贵州某贫困山区支教,为帮助所任教班上一个水族少年潘攀重燃生命希望,不顾一切帮他寻找红鬃爱马的感人故事。
电影以艾美老师来到水族乡村为始,却并未说明艾美老师到此地的缘由,设置悬念,埋下伏笔。由艾美老师起初害怕红鬓马推动了艾美老师走近水族少年潘攀的情节,让我们了解到一个水族少年悲惨的身世:少年潘攀的母亲生育时难产。
潘攀的父亲在送其前往医院的途中发生车祸去世,而潘攀的母亲也因难产而逝。失去了双亲的潘攀从小与爷爷相依为命,陪伴他的还有家里的一匹马,这匹马命硬导致母马难产去世被当地人称做“克亲”,让潘攀认为自己与其同病相怜,所以这匹马对于潘攀来说意义非凡,更是他的母亲。
影片中潘攀的身世让他的性格变得孤僻,无论上学还是做别的都只与红鬓马相伴,也让他在其他人中显得格格不入。
生活中可能会有这样的真实写照,也可能还会比这更惨的。电影也真实地告诉我们未知全貌,不予置评。也许他怪异的行为背后有令大家为之动容的生活。有的人执着于某件事会有他自己的原因,可能我们能做的,只是了解背后,尽自己的能力去帮助他。艾美老师说:“这不仅仅是一匹马”可见艾美老师真实地体会到红鬓马对于少年潘攀的意义。
所以当潘攀的爷爷因为抵债不得不舍弃红鬓马时,能够理解潘攀的绝望的艾美老师会不顾一切地为潘攀找回红鬓马。
电影也给我们呈现了水族田园村寨风光,以及让我们了解到水族端节赛马活动和葬礼仪式等水族风俗,为红鬓马被用来“杀马”增添背景。最后艾美老师用自己的力量改变了水族“杀马”的习俗,为水族少年潘攀找回了他的红鬓爱马。
在艾美老师与少年潘攀找寻红鬓马的途中为我们揭示了艾美老师甘愿来到水族乡村支教的原因:艾美老师的爱人也是水族人,为救助他人的生命逝世,艾美老师无法接受爱人的离开,便来到爱人曾经生长的地方,想要以此寄托自己的牵挂。
俗话说:“教师是火种,点燃了孩子的心灵之火,教师是石级,承受着孩子一步步踏实地向上攀登。”身为老师的艾美即使在失去爱人的痛苦中也并未忘记自己的职责,在支教之行中教书育人。艾美老师是一个善良大方、坚强执着、充满爱心的支教老师,走进了大山,更走进了孩子的心中,在治愈他人的同时也治愈自己。
电影的最后,潘攀牵回了红鬓马,艾美将男友的骨灰撒在潺潺河流,也许他们都释怀了吧,也许并没有,他们依旧带着对亲人、爱人的思念,勇敢地面对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