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的民乐有哪些?

河北梆子是由秦腔和山西梆子演变而来,在清朝乾隆年间首次传入河北。流行于河北、北京、天津、内蒙古、东北等地,山东、河南部分地区也有。音调高亢激越,表现出慷慨悲壮的情感。属于板腔,主要乐器是板胡和笛子。传统剧目500多部,其中《金水桥》、《杜十娘》、《蝴蝶杯》、《龙芯》影响较大。清末民初有近200部时装戏,可惜保存下来的很少。田纪云、、侯君山、魏连生、刘都是京津冀及东北地区的著名演员。评剧是在滦县莲花落的基础上吸收了北京、梆子和皮影戏的音乐和表演而形成的,早期被称为平腔梆子。1912年,成、岳明珠表演的《花为媒》、的《诉苦》、王少安的《唐山大船》,影响较大。流行于河北农村和东北各地,后来又有女演员,进入京津大城市,扩大了影响。解放后,、、和深受群众爱戴。《刘巧儿》、《小女婿》和《秦香莲》已成为全国性剧目,评剧也已成为全国性大戏。老调、丝弦、哈哈哈、平调、罗子、乱弹、西调、丝鼓弦、怀调、定县秧歌、隆尧秧歌、蔚县秧歌等地方民间音乐。保定地区曾经流行的跨调、上四声、新奇调等等,现在已经很少见到了。(在唐山)唐剧仍然很受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