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忽必烈曾率军打到欧洲,号称无人能敌,为何却败给了日本呢?

,忽必烈作为拖雷的嫡次子,没有参加过远征欧洲的?长子西征?,其具体指挥的军旅生涯比起同时代其他蒙古宗王并不出色,在登上汗位前,忽必烈主要指挥的军事行动是远征大理和与南宋军鏖战于襄樊,称汗后亲自指挥的战役,则都是与阿里不哥争位、平定乃颜之乱及与海都、都哇等西北宗王的内战等。忽必烈登上汗位后两次遣将东征日本,皆遭遇失败,原因很多,以下归纳几条以期抛砖引玉。

1,军队的组成及士气:至元十一年(公元1274年)首征日本时,(史称文永之役),军队全部由高丽出发,其组成及人数是:

蒙汉军 ***两万人,其中征东都元帅忻都率4500蒙古军;右副元帅洪茶丘率500探马赤军;左副元帅刘复亨率汉军(包括投降的女真军)15000人。

高丽陆军5600人由中军都督金方庆率领,此外高丽派出的驾驭九百艘大小船只的水手有约6700人。

至元十七年(公元1280年)的第二次征日,(史称弘安之役),元廷虽出动的军队虽然有所增加,但忻都、洪茶丘率领的以蒙、汉、高丽军为首的由高丽出动的东路军,合计不过四万人。真正堪称庞大的,是由南宋降将范文虎统帅的西路新附军(全部由各地南宋降军组成),总数达到十万人。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蒙元用于征伐日本的军队中,真正的蒙古军、探马赤军很少,大多是由高丽军、南宋降军、女真降军等充任,因此士气相对低落。相反,日本方面虽然幕府与九州前线诸大名之间存在矛盾,但在外辱临头的时候,他们能够捐弃前嫌,合力抗拒,尤其是第一次征日时,参与作战的日军全是由九州地方领主及神社、寺庙的兵勇组成,其守土之责下爆发出的战斗力,令蒙、汉军诸将领大感意外。到第二次征日时,由于幕府已早有准备,在九州前沿修筑好了防御工事,本州地区的军队也源源不断充作后援,可以说由南宋降军为主力的第二次征日比起第一次,成功的希望更加渺茫。

2,临阵战术问题:不可否认,在两次征日败绩中,蒙元方面的统军将领在临阵战术运用上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如第一次征日时,蒙汉军本已取得了战场优势,但在箱崎攻击大友氏部将菊池武房部守军时,遭遇顽强抵抗,在火药爆炸及箭雨覆盖下的日军虽伤亡惨重,但却不断以数百人的小集团突击蒙、汉军,极其凶悍,短兵相接下,蒙汉军也伤亡不小,连名将刘复亨也中箭负伤。在这种情况下,缺乏心理准备的主将忻都惊慌失措起来,没有听从高丽都督金方庆继续坚持作战的建议,下令放弃占领的登陆滩头阵地,撤回船上,失去了最佳的扩大战果的机会。

在第二次征日时,蒙古军和高丽军组成的东路军主要担任阻断本州来援之敌,而当士气低落的范文虎部西路新附军进攻大宰府不克的情况下,东路四万大军却拘泥于计划,甘做壁上观,终至在风灾来临前一无所获。

3,缺乏对日本海域天气变化的情报掌握和准备:自唐宋以来,无论是从高丽还是闽浙,赴日的商贸船队很多,对于每年的台风情况,都已有相当的研究资料,但忽必烈汗的朝廷居然在两次征日的大规模军事行动中,都遭遇到了台风袭击,以致影响到了整个战局的胜负,由此可以看出其战前的气象准备之严重不足。

以上,从天时、地利、人和等几方面对蒙元征日的失败做了一定程度的刨析,从中可以看出两次征日战争的失败,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必然的。

福冈县?元寇防垒?遗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