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音乐史研究生笔记

中国古代史(一)

一、古代:

1.曲式:歌、舞、乐的结合(基本要素是节奏)与生产力的发展密切相关(古歌、古乐、古舞)。

(1)“打歌”——打猎。

②八问——农牧业。

(3)《蜡词》——祭祀之歌。

(4)“云门”——黄帝拜神舞(图腾)。

⑤“仙池”——瑶乐舞(星座)。

⑥萧少——舜时期的宗教乐舞。2.乐器:①骨笛——河南舞阳县贾湖骨笛,最古老的乐器,是考考中国9000年音乐文化的依据。两万九千年前。有不同的音孔,五个,六个,七个,八个。大多数七音长笛保存完好。

②骨哨,陶林(浙江余姚河姆渡,一孔),胡。

(3)鼓——山西陶寺谭记鼓、永登土鼓、商代铜鼓上的饕餮双鸟纹。2.夏商时期。

1.音乐发展:不同于古代乐舞,有阶级烙印。

①《夏》:赞美于霞治水。

(2)《大云》:歌颂商汤攻桀。

③巫术音乐:求雨,驱鬼疫,出征。2.乐器:

清——石头做的。虎纹石磬。陕西桃寺的夏青。

整理——由商代故宫博物院整理,三人一组。《咏琪》、《余姚》、《咏玉》。

云商,五孔。

钟-陶瓷钟。商代铜钟。

编钟——河南安阳的商代编钟,三个一组。

五人一组的扁阴遗址。三。西周。(奴隶制社会达到顶峰)

1.周代礼乐制度的实质--等级制度。可用于填空或解释名词,如:判断郡县。)

A.体现在对舞蹈队和乐队的规模和编排有严格的规定。

(1)乐队——田字——巩县;诸侯——宣县;清,大夫——判县;石特县。

周代的礼乐制度体现在对舞队和乐队的规模和编排有严格的规定。田字的乐队向四面八方排列,叫做弓弦。)2舞蹈队——田字——巴蜀;六王子;依次递减。

B.仪式、祭祀和宴会的步骤。2.音乐和舞蹈:

①六代乐舞:西周统治者用于祭祀和宴饮,是儒家雅乐的最高典范。

黄帝——云门杜万;

姚-大仙;

邵顺孝(九韶);孔子说:“尽力而为,做到最好。”。完美的起源。

夏天-夏天;

商——大云;

西周-大武。②小舞:彩绸舞、羽毛舞、牛尾舞、长袖舞。(娱乐性强,道具和舞蹈的关系)③三乐:民乐。(4)四夷音乐:周边部落的音乐和歌曲。⑤宗教音乐舞蹈:站着跳舞。3.八音分类法:中国周代根据乐器材质的不同而对乐器进行分类的方法。西周时期的乐器多达70种。

金~钟,锇;石头~青,唱球;土~丘,丘;皮~鼓,蟑螂;丝绸~钢琴、乐器;木~八、八;Hmmm ~盛,于;竹~笛,池。4.西周宫廷音乐机构的设置及其作用;

(古代音乐教育制度始于秦朝)周朝建立了中国古代第一所音乐学校——大四乐。功能:

①王室子弟的音乐教育,包括“乐、乐、乐、舞”。

②音乐表演:宫廷中所有的大型宴会和祭祀。

③行政:大四乐65,438+0,000多人,分工明确,各部门各司其职。

目的:维护周朝的统治。5.音乐。

①十二律——西周,官方有记载。完成十二个半音结构:黄钟、鲁大、台群、甲钟、古冠、中路、严斌、林忠、一泽、南路、无拍、仲英。(2)五音音阶——记载于西周,以公上角羽为特征。③转宫——西周时期的调音理论。任何事情都可以安排成一个宫音,形成一个新的基调。

4.春秋战国时期

1.音乐法

(1)三分盈亏法——最早的计算音乐节奏的方法,记载于《关元篇》,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

宫→签→商→羽→角。(2)八相生法——录于《吕春秋·音律》。在三点盈亏法五定律的基础上,继续往下到第十二定律,每八个学生都是统一的。(见十二定律。如:黄忠是宫,林忠是签。2.曾侯乙墓的编钟(2400年前):(灵感来自其规模)

湖北省睢县擂鼓墩遗址。规模最大,范围最广,数量众多,音准,保存完好。在我国十二音体系中,是最早的具有半音音阶关系的超大型调律乐器。

①共65件,三层,分三组。在按钮时钟上,19;中下铃,45。有一把青铜铲,是楚惠王给的。标志着春秋战国时期音乐的高度发展。②总音域为五个八度:从大字组的A到小字组的C。其中大字报组的G到小字报组的G 2,三个八度,十二定律都准备好了。钟上有2800个金字,记录了楚、齐、晋、周、沈、曾等国法名、令名、变声名的比较。规律研究的重要性:反映了这一时期的音乐文化交流,为古代音乐规律的研究提供了实证资料,具有实践成果。切割定律,古诺定律。③大部分编钟能发出两个音(鼓音和隧道音),分别是初级和初级。研究者对双音律实际应用的思考④上层拨动律体系类似于三点盈亏法——三点盈亏法在实践中已被使用。中下层有三组近似的纯法——复合法系,可以转移。3.诗经:最早的诗歌总集,产生于春秋末期,分为体、雅、颂,现存诗305首。西周初年至春秋末期五百年间的各种音乐作品。

风——最好,有十几种音乐手段和丰富的表现手法。160,15国歌。

Ya-105,贵族文人作品。分雅俗。

颂-40,祭祖庙祭祖。

◇“混沌”(名词):尚松娜。西周,大武。

“关雎之乱,波澜壮阔,催人奋进”——孔子。解释现有的“混沌”方法。

是整首歌的最后一个高潮。它成为宋相鹤香河大曲的第三段。4.屈原创造的“楚辞”体裁形式与楚有着密切的关系。用楚语、风俗、音乐去创作。后人的模仿要以楚语和楚风为基础。《楚辞》是一部集子,主要收录了屈原的词和赋。5.音乐思想:儒、墨、道。

儒家孔子:开创儒学和私学。“移风易俗,不擅音乐”强调音乐的社会功能。“乐韵乐韵,钟鼓是云。”关于音乐虽然只有寥寥数语,但强调“德”的思想对后世儒家音乐思想影响很大。荀子:《乐论》被吸收到《乐记》中。墨家墨子:乐飞与三次论争。认为音乐使“饥者不能食,寒者不能衣,老者不能息”,使统治者失去土地。他们从劳动者和小生产者的利益出发,反对统治阶级的奢侈生活,认为音乐会加重人民的苦难和灾难,浪费物质和人力,并可能导致国家的衰落。忽略音乐对社会和人类的作用是不同的。道家老子:“声大如声”,“五音皆聋”。崇尚自然,反对雕刻。庄子:崇尚自然。6.中国早期儒家音乐美学的重要著作。

《乐记》(公孙尼子)是先秦儒家的代表作。中国最早的比较完整的音乐美学著作。吸收了荀子的《乐论篇》。

①音乐的本质:音乐是表达感情的艺术;

“每一声之起,皆由心生,心之动,自然也。”位置,差异。

②政治关系:健全的安全与政治;

③社会功能:端正社会风气;与孔子的观点一致,是分层讨论的。

4美感:愉悦的感觉不可或缺。五、秦汉时期

秦:把六国之乐带给秦国。

1汉:乐府:

秦始皇陵附近出土的一枚错金银钮钟上刻有“乐府”二字,可以肯定乐府机构最初是在秦朝设立的。汉承秦制,汉武帝时期拓展乐府,达到繁荣。“夜读诗”:诗吏四处采风,归朝后,夜坐烛火,乐府繁华。然后加工,改编,创作,作词,研究。李延年的《新声二十八解》是西方音乐与中国音乐结合的最早记录。106年以后,汉朝悼帝,由盛转衰。意义:保存民间音乐促进了汉代民间音乐的繁荣,对其音乐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2.汉代民间音乐

宋相鹤由土歌(清唱剧)~宋丹(一人唱,三人和)~宋相鹤~(魏晋南北朝)尚青音乐组成。

高级形式:相和大曲。

结构形式:三段式舞曲,华丽-音乐(段后说明)-潮流(混沌)。

和声三调:平、清、柔。后来被称为清商三调。鼓乐以管乐和打击乐为主,带有歌唱性。北方游牧民族与汉族传统音乐融合形成。子倡导(以吹奏笛子和琵琶为主要乐器,常用于寺庙和宴会);交叉吹(鼓、号、礼仪仪式、欢乐一次)。数百种戏曲是汉代各种民间艺术的总汇,包括角、杂戏、魔术、歌舞等。由歌手和乐器伴奏。3.乐器:琵琶、羌笛、朱、剑、排箫、马王堆古琴(略短,七弦)4。音乐节奏。

方静六十定律——十二定律由三分盈亏法产生后,还会继续诞生。为了解决黄钟无法复原的问题。到了第五十三法,又恢复了。附天文年历,阴阳五行。发明了乐器“方婧准”,十三弦,像阿正。和声三调:平、清、柔。鼓乐:李记头胡。三个符号:□、○、半。如果算上乐谱的话,是中国最早的乐谱。

六个。三国,两晋,南北朝。

1.青山岭

尚青音乐——魏晋南北朝时期汉、魏、湘等歌曲及南方民间音乐的总称。(尚青的三个音调)

东晋南朝时期流行于建康的民歌《宋武》。

西曲,南朝时期流行于江陵的一种民歌,有舞曲,也有倚歌。2.音乐文化的大融合

A.少数周边国家的歌舞在中原地区迅速流行【龟兹、西凉、高丽、天竺】。

b少数民族乐器带入中原:曲香琵琶、吴县琵琶、钹(管)、方环、钹、羯鼓。

C.佛教传入,佛教音乐与中国民间音乐融合,建立了中国佛教音乐体系。

D.龟兹:苏祗婆带来了五丹七调,隋唐形成了八十四调理论。

为隋唐音乐的辉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3.主要音乐思想:声无哀乐论。。

嵇康,魏晋名士,竹林七贤之一。而乐记(儒家音乐思想的代表)成为封建社会两大音乐思潮。音乐——客观存在,哀乐——主观存在。

(1)用儒家的音乐观点——表达理论。“心与声,谓之二物”。

②悲喜感来自于客观事物的影响,音乐只是诱导它表现出来。肯定音乐的娱乐和审美功能,否定儒家提倡的音乐教育。反对忽视音乐的艺术性,把音乐等同于政治词汇。是中国古代音乐美学的代表作,涉及音乐本质、音乐功能、音乐美学等思想。4.音乐学的发展。

南朝杰出的法学家何承天为了消除“黄钟不可复”和不能轮换的弊端,创立了与十二平均律非常接近的“新法”。

②西晋法家荀胥发现笛法中的“管口校正数”,用管口校正使十二笛更加准确。

(3)纯法——古琴有“徽”的位置,这是纯法决定的。有了会徽,就可以记录音乐,推动古琴艺术的快速发展5。歌舞戏(简单掌握)——停留在歌舞方面,有戏剧的雏形。

兴起于南北朝后期,有剧情,有角色,有歌舞,有伴奏,有伴奏。它与百戏有着直接的渊源,为高度综合的戏曲艺术的形成做准备。剧目:“大面”出现了中国传统戏曲脸谱的雏形。锅盖头踩姑娘(苏中郎)

中国古代史(二)七。隋唐时期

1.隋唐音乐发展的焦点--乐言宫廷。(1)专指帝王宴请宾客时所用的音乐,体系宏大。它的发展是建立在多民族音乐共存的基础上的,其继承性和兼容性体现了这一时期最高的音乐成就。唐,十艺妓,燕乐(京韵何清阁)是各部之首。坐,礼部艺妓:3-12人坐,上课表演,六首乐舞,飘逸抒情。有64-108里布艺妓,在堂下表演,八音乐舞,气势磅礴。

2.隋唐音乐形式:大曲、法曲大曲:又称“乐言歌舞大曲”,是一种多阶段结构的大型乐舞,是汉代香河大曲和清代大曲的高级发展。其特点:歌、舞、乐三位一体,结构庞大,节奏速度复杂。破阵乐、玉树后花园花、凉州、衣袂起舞分为三个部分:乱序-器乐、自由节拍。序曲演唱,器乐伴奏,抒情慢板。霹雳舞,热情又快速。法曲:以佛教法会命名,以中国音乐和器乐为主。特点:轻。多彩的羽毛。《霓裳首序》:宋代姜夔从一堆旧纸中发现,收入《白石道人歌集》,名为《霓裳首序》。1.太常寺,唐代的音乐机构,是唐代最高的行政机构。大乐部和宣道部隶属于太常寺,监管雅乐和流行乐。a .大乐部,对宫廷艺人的培养和考核有严格的管理机构,最多11447人。b .宣传科,专门管理仪式鼓乐。由宫廷直接管理的焦芳专门培训宫廷乐言表演者。唱歌、跳舞、器乐水平高。d .梨园,禁园内成立的音乐机构,主要教授和演奏法国音乐(器乐)。从泰昌乐师中选拔300余人,“丝竹戏”2部。唐代民间音乐的主要形式。曲子:隋唐时期的一种新型民歌,连贯,可填各类歌词。代表作品有王维的《三个日出》(听辨)。这首曲子在明代成为钢琴曲;清代的《秦雪传》版本最为流行。后期曲调发展成长短句。

变文:唐代佛教寺庙中用于宗教宣传的说唱形式。“俗”的书叫变文。散文和韵文交替出现。内容分两种:①讲佛教故事、佛教教义《目连变文》、《地狱变文》;②讲述民间故事、传说、历史故事。王昭君和孟姜女。3.《乐律》中的“八十四调”是隋代、郑根据的“五旦七调”理论翻译的。它的提出建立了较为完整的宫调理论体系。

唐朝乐言所用的宫调系统“二十八调”,有“七平均四声”和“四平均七声”两个版本。《得罪调》,同宫制,调性转换。“移调”,音乐不变,调变了。

4.重要弦乐器:西琴:类似二胡,轴不平行。郑滚滚:竹片拉。8.晋松1。曲子:在民歌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艺术歌曲,多为长短句。体裁形式源于唐大曲,创作手法多为以音乐为基础的歌词。常用手法:减词、偷声、散开、断调。

道士白石的歌曲:姜夔收到17首,其中自导自演歌曲14首,古曲歌词2首,范大成歌曲歌词1首,歌曲民谣词谱子;祭祀的《神曲》,伴随着鲁的音乐;秦颂,有减法;另外还有14的《宋之歌》歌词。代表作品《扬州慢》、《杏花天影》(听辨)。2.宋代市民音乐的发展: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城市人口的急剧增加带来了社会结构的变化。①演出场所:“娃子”“勾栏”,茶馆,酒楼,音乐厅。规模:有的可以容纳几千人。数量:汴京“大小勾栏五十余”。艺术形式:小唱、杂剧、朱功调等。(2)宋杂剧颇具特色,遍布城乡。唱歌挣钱:两种形式。缠绵——缠绵——两个曲牌交替使用。勾栏艺人:李世石、徐婆惜、冯一努。(3)后来的发展——专业组织的出现:书友会——写剧本、剧本的行会组织。社会-从事专业表演艺术的行会。分别有专门的唱赚社和杂剧社。④特点:音乐转型,主流从宫廷到民间;中国传统戏曲的建立取代了歌舞,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3.宋代器乐合奏(简单理解名称)①民间合奏形式:细乐、清乐、小乐器、鼓(拍子、鼓、笛)。(2)宫廷合奏形式:教坊乐、军中乐、马后乐。4.宋代说唱的发展(宋元时期成熟的重要标志)a .唐在寺院演出,宋元走向城乡。b .形式通俗,广受人们喜爱。c .大型长说唱以丰富的形式呈现。主要形式:①鼓词——说唱交替进行的一种艺术形式,因鼓伴奏而得名。同一个曲牌,反复唱着一些歌词。②诸宫调*,北宋勾栏艺人孔创立的大型说唱形式,将中国说唱艺术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运用多种宫调,表现更复杂的故事。主要伴奏乐器是鼓、拍板和笛子。董洁媛的《西厢记》是目前最完整的作品,代表了说唱音乐的高度成熟。“刘知远朱功调”和“天宝遗风朱功调”③陶珍——一种乡村说唱形式。主题和歌词通俗,多为七言。5.宋杂剧与元杂剧的区别。

①宋代由颜、郑杂剧、三段组成,固定角色:副经、副末、孤、旦。一种以对话为主,音乐很少的闹剧。一种歌舞剧,音乐贯穿全剧。(2)一元杂剧六折,有时有楔子,可以串联几本。每折在同一个宫调里用几个曲子;一本书有四种不同的音调。屈、、柯。演唱为主,一人为主唱。它属于曲牌的形式,也叫北曲。优秀剧目:关汉卿《窦娥元》《救风尘》;马致远《汉宫秋》、《岳阳楼记》;郑祖光的《倩女幽魂》;白溥氏立即翻墙。王实甫的《西厢记》。5.乐器:琴-西琴,弓弦乐器。后来,它被改进成给胡琴扎马尾。——唐称之为“轧筝”,宋称之为“轧”,一种弓弦乐器。6.乐论:“十八法”,南宋蔡创立。生成十二定律后,继续计算六定律。理论上解决了三点得失音阶转移后音程关系不统一的问题。理论上更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