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墙花》爱情难道是一种毒药,无休无止?

特吕弗过世太早,他最后一部作品,摄于1984年,虽然他在电影史上彪炳千古,是一个大师级的人物,但在我们舟山屈指可数的碟店却很难淘到他的作品,网购拓宽了我淘片的空间,在淘宝网购买的《隔墙花》摄于1981年,是他晚年的第二部作品,我想我不可能穷尽他所有的影片,但是大师的晚年作品,一定很令人期待,一个有成就的导演到了晚年可能少了年青时的创新冲动,但技艺和思想日渐成熟,其天马行空的万千气象定非刚出道时的作品所能比。于是我毕恭毕敬地把这部作品放入碟机。静下心来,细细聆听这个英年早逝的大师如何用镜头语言把人生的欲望和悲惨用他特有的方式温婉反复地阐述。但是很遗憾这部电影给我的感觉很一般。 和很多影片一样,这部电影讲述的依然是猝不及防的本能冲动,和随之而来的对这种本能冲动的压抑扑杀和失控疯狂。故事很老套,我们寄希望于大师的是能够在这种司空见惯的题材中看到新意,能够享受到化腐朽为神奇的惊喜。但是这部电影没能拍出在道德和欲望双重压迫下人物情感变化的繁复曲折,单线索自然推进的叙事结构也使整部电影显得单薄。摄影中规中矩,看不出有什么过人之处,导演好象全靠情节的起伏来维持观众观影的兴趣,但是最后,女主人公在肉体欢娱之后拨枪杀了情夫并且吞枪自尽,让人终觉得这样的一个结尾是导演硬塞上去的,只是为了印证他自己对生活的理解:爱,欲望,折磨,纠缠,凶杀。正如电影的主人公所说的那样,爱情有开始高潮和结束。而特吕弗眼中的世界是如此昏暗,所以这部电影的结局依然是决绝的死亡。爱情并不能带来温暖,欲望只会让人走向崩溃。特吕弗对生活的这种解读,看了让人崩溃。 行文至此,不敢写下去了,一代电影宗师FANS普天下,我这样说,是一定会挨板砖的。所以在这里再唠叨几句,这篇博只是我对一部电影的观感,大师的作品在世界范围内享有盛誉,一定是有几刷子的,我的观感不一定正确或者这部电影刚好是大师众多作品中最平庸的一部。另外我昨天晚上在OK唱得热血沸腾,回家已经很晚,簌洗完毕大约过了十二点,前半部分平淡的叙事波澜不惊终于不敌睡眠的侵袭,害得我只能中途退盘,今天利用空闲把后半部分看了,后半部分比之前半要好看了些,情节开始延宕曲折。最后的惨淡结局更让人愕然但却难以让我信服。这部作品很一般是否跟我割裂的观影过程有直接的关联呢? 电影唯一的亮点是女主角芬妮·阿尔丹,演技很棒,很有女人味。在她身上有一种野性的冲动以及某些纤细的东西,神秘性感高贵,令人心驰神往。特吕弗童年缺乏母爱,但成年之后特别懂得欣赏女性。拍了这部电影不久,他就把这位美丽的女人娶回了家,三年以后特吕弗被诊断患有脑瘤,在这位美丽女性温暖的怀抱中与世长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