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柏春的名字由来
姚慕双、周柏春是一对同胞兄弟。姚慕双为“阿大”,周柏春是“三弟”。“阿大”原名姚一麟,自幼欢学习方言,模仿各种市声土语,有时在弄堂里学着喊几声“修阳伞!阿有啥坏格橡皮套鞋修哦!”有的居民信以为真,拿着坏阳伞、破套鞋跑出来找人,吓得他一溜烟逃之夭夭。
上学时,姚一麟改名姚锡祺。姚锡祺在“沙利文”做了一个时期,家庭经济略有好转,不料又遭失业。闲坐无聊,想起同学姚敏兄妹在电台播音唱歌,就跑到电去找他们玩玩。因为姚锡祺英文好,有时就帮他们唱几首英文歌。这档节目倒也别具一格。然而,姚锡祺无意向唱歌方面发展,他钟情的是滑稽。在这家电台和姚氏兄妹做前后档的是稽艺人何梅生。何梅生看中姚锡祺是块料,姚锡祺也有投入何氏门下之意。1938年4月,经人从中合,何梅生让姚家出100元钱,办了一桌酒,请了几名滑稽同行光临,正式收姚锡祺为徒。梅字古文别写作“”,何梅生以“双呆”为艺名;而锡祺则取仰慕乃师之意,改名“慕双”。
拜师入行,并不等于就有了饭碗,姚慕双连给师傅当下手的机会也捞不到。母亲周勤侠果断地一咬牙:“好,既然入了行,就要好好唱,唱出个名堂来!我们自己到电台上买一段间,自己拉广告,自己开节目!”
东拼西凑,买了时段,请了下手。姚慕双在一家私人电台的目开出来了。可是,偌大的上海滩,有几个人知道你姚慕双?有哪家厂商心甘情愿地把广告费交给你初出茅庐小伙子?
一个月下来结算一下,竟然入不敷出,大蚀其本。
于是,“三弟”出场了。
“三弟”原名姚一龙。因华北被日军所侵,国人都有振兴民族、不做亡国奴的呼声,其父将姚一龙改名为姚振民。姚振民崇拜滑稽名家刘春山。用家里的无线电(如今通称收音机)收听刘春山的节目成了每日必修课;放了学往家里奔,生怕错过了刘春山的播音时间。
有时放学晚了一点,在回家路上刘春山的节目已经开始。幸好当时一些商店流行在门口装只大喇叭,播放电台节目,招徕行人。有家水果店,老板大约也喜欢刘春山,到时间总是放他的节目;姚振民就直往水果店而去,站着听完了再回家。
姚慕双在电台演唱之际,姚振民正在工部局所办的育才公学(今育才中学前身)读书。 “育才”是一所公办的名牌学校,学生多为富家子弟,至少也出身于商人或职员家庭。现在,哥哥眼前陷入了困境。出于对哥哥的支持,与哥哥一番“鬼商量”,姚振民决定下课后就上电台为哥哥当下手。
慕双本来对弟弟并不抱多大望,只是作为权宜之计,搭搭腔,“闹猛”(热闹)一点,混一个阶段再说,不料姚振民对刘春山的表演技巧、出噱方法早已烂熟与胸,一开口俨然老于此道者。再加上他把学校学到的文学、历史、数学、理化等知识有意无意地引进对话之中,出言吐语显示出几分“书卷气”;这些在大多出身贫民的“老滑稽”的节目中是听不到的。听众耳目为之一新,很快他引起好感;纷纷打电话到电台,向姚慕双询问他的“无名下手”究竟是何许人也?
这下轮到姚振民尴尬了:不公布姓名吧。听众是衣食父母,要是割断了和他们的感情联系,得罪了他们,将把哥哥的这档节目一道打翻;公开姓名吧,势必引起校方和同学的注意,育才公学的名声和社会地位低下的“唱滑稽”之间,距离不是一点点,张扬开来很可能被学校开除;即使不被开除,同学们的白眼也会让人受不了。
晚上,以母亲为“主席”的家庭会议开始,主题是讨论如何找出一个两全之策。最后决定:听众的询问一定要回答,姚振民三个字又一定不能公开。唯一的法子就是想一个假姓名。姓什么呢?母亲姓周,那也姓周吧!名字呢?他祈愿母亲长寿健康,松柏长青,他们大树底下好庇荫,就要“柏荫”吧。再说,艺人中叫什么“伯英”“伯鹰”的也不少;“周柏荫”倒也蛮像个艺名。
第二天,姚慕双在播音时代姚振民报名了:“许多听众打电话来打听我搭档,谢谢大家的关心。现在我老听众介绍,我的搭档叫……”临时编造的假姓名让姚幕双一时竟想不起来了。他略一停顿,回忆昨晚的思路,周和柏两个字想起来了,第三个字依然无影无踪:“叫周柏……”接着一个“春”字冲口而出。那时播音都是直播,一言出口,电波飞扬,早已送入听众耳鼓中,要改再也改不过来了。
于是,只得将错就错。于是滑稽演员“周柏春”就这样十分滑稽地降生到滑稽界中。
周柏春曾不感概地说:“我姓周是当时社会所逼的权宜之策;想不到就此一‘周’,就‘周’了几十年,连我的儿子孙子也一直要‘周’下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