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专门介绍(欣赏)肖邦音乐的书籍?

肖邦的创作可以分为四个时期,即华沙时期、华沙起义时期、巴黎全盛时期和后期。

华沙时期(早年~ 1830)的创作除了少数作品外,在肖邦的整个创作中并没有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但它是肖邦一生创作的起点,已经闪耀着民族感情和风格的光辉。这在他的D小调《波罗乃兹》(1827)、降E大调《波罗乃兹》(1831)、C大调《马祖卡》(1829)和F大调《马祖卡》(18)中都有所发现。这一时期最重要的作品是1830所作的两首钢琴协奏曲。这两部作品充满了浪漫的气质,对爱情生活的体验,对幸福的热烈向往,以及由此产生的明亮欢快的情绪贯穿了整首歌。音乐富有民间色彩。第二钢琴协奏曲最后一乐章的主题是简单优美的马祖卡舞曲风格,而第一钢琴协奏曲最后一乐章的主题是强烈粗犷的旋律,带有强烈的克拉科维亚克舞曲风格。

华沙起义期间(1830年底至1831年),肖邦的创作有了飞跃。B小调谐谑曲(1831)是他在维也纳期间创作的。起义激起的爱国热情与对祖国亲人的思念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首既严厉又温柔的诗篇。《C小调练习曲》(通称《革命练习曲》, 1831)和《D小调前奏曲》( 1831)是在得知华沙陷落后创作的,实现了愤怒和悲痛与严格洗涤和训练的艺术形式的高度完美统一,成为肖邦早期音乐创作中的杰作。同时,A小调前奏曲充满了困惑,音乐构思奇特新颖。

在巴黎的全盛时期(1832 ~ 1845),在肖邦这一时期的创作中,其深刻的民族内容、独创的艺术形式和娴熟的音乐风格使其艺术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他的创作涉及钢琴音乐的各种体裁,从练习曲、前奏曲、马祖卡舞曲、波罗乃兹舞曲、夜曲、圆舞曲、即兴曲,到更为复杂的叙事曲、谐谑曲、奏鸣曲,都取得了丰硕的艺术成果。肖邦的大部分练习曲都是在这个时期创作的,其中以E大调练习曲(1832)、B小调练习曲(1834)和A小调练习曲(1834)最为突出。《E大调练习曲》是一首感伤深沉的挽歌,其曲调属于肖邦创作的最美的曲子之一,洋溢着对祖国的无限热爱。B小调练习曲是一部充满阴郁和愤怒情绪的作品。它的主题是激烈的和戏剧性的,但它的中间部分却渗透着一种沉思和宁静的悲伤气氛。在一个适合主要表现单一意象的练习曲体裁中,肖邦的练习曲采用如此强烈的双主题对比原则引起尖锐的戏剧冲突是很少见的。《A小调练习曲》情绪激昂,气势磅礴,整首歌曲从简单的用圆号的音乐动机发展为气势磅礴的溪流,以震撼的力量将音乐推向了戏剧性、悲剧性的高潮。在肖邦的三首奏鸣曲中,就深刻性和艺术独创性而言,最杰出的是《降B小调钢琴奏鸣曲》(1839),而第三乐章《葬礼进行曲》是肖邦音乐中最受欢迎的篇章之一。夜曲是肖邦创作中最浪漫的体裁。他早期的夜曲深受英国作曲家j·菲尔德夜曲的影响,追求精致、华丽、典雅、优美的音乐风格,带有浓厚的浪漫感伤情调。流亡巴黎后创作的夜曲,内容更加深刻,音乐风格更加个性化。他的《C小调夜曲》(1841)完全摆脱了场的影响,主题朴实无华,严肃悲凉,音乐的发展越来越戏剧化。标志着肖邦把夜曲的创作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极大地挖掘了夜曲的表现潜力,使之成为一种能够容纳深刻社会内容的音乐体裁。肖邦的四首叙事曲都是在这一时期创作的,其中一些与波兰的民族史诗和民间传说有直接关系。比如《G小调叙事曲》(1835)的创作,就直接受到了波兰民族诗人米兹凯维奇的长诗《康拉德瓦伦罗德》的启发。肖邦抓住了沃伦·洛德这位为民族献出生命的英雄深沉、严肃、无畏的性格,以及贯穿整首长诗的紧张的悲剧气氛,并以严格的奏鸣曲快板乐章的形式体现出来。F大调叙事(1839)是根据同一位诗人的民间奇幻故事诗《斯维德·施燕卡》改编的。原诗描述了一个忘恩负义的年轻猎人,最终因背叛爱情誓言而受到惩罚,并被斯威德里的仙女石燕卡拖入湖底。肖邦在这首歌谣中并没有试图描述或暗示原诗的故事,而是高度概括地表现了两种对立的情况,通过两者之间矛盾冲突的发展揭示了原诗的意境和情感氛围。波罗乃兹舞曲是肖邦这一时期创作中最激烈的体裁。早年波罗乃兹舞曲中注重外在华丽效果的倾向,被深刻强烈的民族精神和朴实无华、刚毅豪放的艺术风格所取代。肖邦要么从波兰民族历史上的英雄身上汲取精神力量,要么通过缅怀祖国的辉煌过去,哀叹今日衰落的苦难来激发民族感情,以此来表达内心的愤懑,振奋民族精神。《A大调波罗乃兹舞曲》( 1838)是一首胜利凯旋的颂歌,饱满有力的声音像一支管弦乐队贯穿始终,展现了古代波兰庆祝民族胜利时的辉煌景象。《C小调波罗乃兹舞曲》(1839)是一首悲歌,哀叹祖国的陨落。主题的情感基调是悲伤压抑的,但一点也不感伤。F小调波罗乃兹舞曲(1841)规模大,富有戏剧性,这与波兰历史上民族战争场景的想象有关。悲壮严厉的开头和结尾部分与暗淡忧郁的中间部分形成鲜明对比,在波洛奈兹流派中独树一帜。降A大调波罗乃兹舞曲(1842)是这类音乐中最坚决、最豪迈、最壮丽、最雄伟的一首。它的主题节奏果断有力,旋律热烈豪迈,大调式和声鲜明,体现了一个不屈不挠的民族英雄形象。音乐的中间部分充满了生动的造型,马蹄声和号角声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个战马奔腾、月光剑的古战场场景。作曲家对过去的怀念与现实的情怀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一股汹涌澎湃的民族情怀,无法抑制。

后期(1846 ~ 1849),肖邦的创作呈现出明显的衰落趋势。《幻想波罗乃兹》(1846)是这一时期的重要作品。虽然没有《降A大调》中波罗乃兹那种高亢豪迈的嗓音,但其因为一些对祖国和民族未来的憧憬而唱出的激昂慷慨的段落,还是很有感染力的。G小调马祖卡(1849)和F小调马祖卡(1849)是肖邦最后的两部作品。前者是一首亲切温暖的歌,表达了对生命的最后一点眷恋;后者在淡淡的忧伤中倾吐了对故国亲人的最后思念。

古代流传下来的杰作

[编辑此段落]

1.永恒梦魇

夜曲最早是由英国作曲家菲尔德(1782—1837)创作的。他用优美的旋律配以平静的和弦的形式来表达夜晚宁静梦幻的心情。肖邦继承了这种形式,并对其进行了极大的发展和创新。肖邦的夜曲包含了相当多样的意境,甚至是热情的戏剧形象。令人惊讶的是,无论音乐多么复杂,多么激动人心,它仍然失去了“夜”的整体感觉。由于肖邦赋予了夜曲新的面貌,后人将其视为肖邦创作的独特标志之一。

肖邦的21夜曲,几乎每个首都都这么迷人。观众最熟悉的或许是《bE大调第二夜曲》,它的主旋律早已深入人心:中段以圣歌般的和弦进行开始,沉稳凝重,蕴含内在力量。一开始这种力量是碎片的暴露,逐渐积累,暴露的碎片越来越多。最后导致从上到下爆发雪崩。此时真的是身在“夜”,心在“日”。中段爆发后,“夜”再也无法平静。当第一段重现时,同样的曲调伴随着完全不同的织体。原本严谨的节奏现在变成了三连音,音乐变得悲凉悲凉,久久不能平复。加了一个延长的终止后,勉强安静下来,最后消失在延长的声音中,但留下的沉重心情始终没有消失。

2.序幕

肖邦写了24首大调和小调前奏曲。对这些音乐有各种各样的评论。有的认为是练习曲的雏形,甚至有的认为是草稿,有的认为是音乐格言,有的认为是即兴的音乐构思,类似于“音乐时刻”。有的钢琴家把24首歌当成一个组曲,从头到尾连续演奏,有的按照自己的理解重新组合。的确,这些作品有长有短,品味不同,技法各异,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是多姿多彩的。

我们知道肖邦生前拒绝出版他的一些作品,后来人们才承认这些作品是音乐的瑰宝。由此判断,肖邦对于正式出版自己的作品是非常认真的。既然肖邦在1839年发表了《前奏曲》,恐怕就不会是草稿了。事实上,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越来越珍惜这些前奏。这里有两首经常播放的歌曲。

bD大调第15号前奏曲,又称雨滴前奏曲。这里又是另一个人给音乐起了名字。说标题音乐是浪漫主义音乐的特征之一是耐人寻味的,但是伟大的浪漫主义作曲家肖邦从来没有在作品中加过标题来说明音乐内容。他也很反感别人给他的音乐命名。可见,浪漫的音乐,根本上在于音乐本身的气质,而不在于无名。肖邦反对一个具体的名字,说明他的音乐具有广泛的概括性。所以,我们在欣赏已被命名的音乐时,只能把名字作为理解的媒介和入门的途径,绝对不必限制自己的联想和体验自由。比如这首歌的名字《雨滴》,很明显是伴奏部的一个Ba (# g)音,几乎从头到尾都保持着八度的稳定节奏,就像屋檐下滴落的雨滴,答不完。行板:

雨滴声衬托宁静,高贵优美的歌声从我心中升起。随着雨滴声,慢慢的,我的思绪转重,低音区出现了一个小调。雨点的声音变成了响亮的钟声,我的心情变得激动起来。最后又回到了当初的寂静,依然在雨滴声中结束。

第24首《D小调前奏曲》被一些人称为《雷雨中的祈祷》。这里确实有雷雨闪电的气氛,但没有所谓的“祈祷”。这部作品与《革命练习曲》同时写成,也是沙皇俄国军队攻占华沙的事件在肖邦心中激起的惊涛骇浪。所以音乐的性质和革命练习曲类似。不同的是,这里只有愤怒,停留在悲伤中“为时已晚”;这里慷慨激昂,不屈不挠,没有眼泪。左手贝斯从头到尾咆哮着,像雷声,像战鼓:

主题基调坚定、豪迈、豪迈:冲击直入尾声,最后三次重击钢琴最低区的主音D,表达作曲家坚定不移、钢铁般的意志。

3.玛祖卡舞

玛祖卡舞是肖邦另一个独特的创作领域。在整个钢琴音乐文献中,提到马祖卡首先想到的就是肖邦。其他作曲家也有玛祖卡。但只有肖邦写了大量特别辉煌的玛祖卡。在肖邦自己的作品中,马祖卡也是很特别的。第一,这些作品最有波兰土壤的香味。此外,这也是他较少戏剧和悲剧元素的创作领域之一。

玛祖卡舞是波兰玛祖维亚的一种当地民间舞蹈。它的音乐都是三拍子,它的典型节奏是:

此外,库亚维亚克和奥贝里克也在三倍时间。肖邦的玛祖卡舞曲是综合了上述三种舞曲的特点而创作的。肖邦的马祖卡舞曲中经常透露出马祖卡舞曲的典型节奏,但肖邦运用的方式非常高超,远远没有死板地重复民间节奏。旋律方面,肖邦是天才,吸收了民间音乐的精华,按照高度专业化的艺术标准创作而成。和声和调式有肖邦独特的创造。尽管如此,波兰本土风格的马祖卡舞并没有减弱;相反,婷婷以更加优雅和诗意的风度屹立在钢琴音乐的花园里。评论家说,玛祖卡是肖邦对故乡、土地、人民和人民光辉精神的生动感受,是波兰人民的“整个灵魂”。

因为玛祖卡就是这样的波兰音乐,一位波兰钢琴家说只有波兰人才能弹好。不过,有一点可以让国人骄傲的是,第五届肖邦国际钢琴比赛于65438年至0955年在华沙举行。来自中国的钢琴家傅聪不仅获得了第三名,还获得了马祖卡最佳表演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