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一1500字以内的书信体作文,以“关心他人,关心弱势,关爱心灵”为主题

第六章关注社会 关爱他人

亲爱的同学们,我们生活在一个五彩缤纷的社会,我们生活在一个日新月异的时代,我们正当风华年少,漫长的人生道路等着我们去探索、去实践,要想“立身社会,学会做人”,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要从小“关注社会,关爱他人”。

“关注社会”就是要我们关心国家大事,关注现实生活,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从小以“振兴中华,建设祖国”为己任。“关爱他人”则要求我们怀着一颗坦荡、赤诚之心去关心、宽容他人,乐于奉献,乐于助人,以实际的行动努力创造和谐、关怀的环境。一句话,“关注社会,关爱他人”就是要求我们从小“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要求我们从小“心中有祖国,心中有他人。”

其实,“关注社会,关爱他人”也正是“廉洁”的丰富内涵之一。一个人生活在社会之中,必然会与他人发生千丝万缕,各种各样的关系。清正廉洁、为民为公的人以“关注社会,关爱他人”为己任;腐败营私、一心为己的人却以损害社会公***利益、损害他人利益来满足自己的私欲。

“关注社会,关爱他人”并不遥远,就让我们从现在做起,从身边做起。

大家都知道,我们的社会每天都在瞬息万变地发展,生活在这个千姿百态的社会中,我们必须时时用崭新的眼光关注它,处处用创新的智慧汲取它,面向社会,依靠社会。如走出课堂,去参观,去调查,去实践,开展“看一看家乡新变化”,“为校园添一份新绿”、“做做环保小卫士” 、“写一写倡议书”等等活动,让自己在活动中学会关注社会,从小立志做一个对社会、对他人有用的人。

★身边的榜样(一)

黄妍,上海华东师大二附中的高二女生,从2006年8月起,在长达8个月的时间里,走访了上海11个中心区域的265位乞丐,六易其稿,以翔实的数据和事例,完成了一份厚达48页、二万六千多字图文并茂的社会调查报告。16岁的华师大二附中高二学生黄妍利用课余时间和节假日,历时八个多月调查了265名乞丐,最终完成了的关于乞丐的调研报告。在2007年3月25日,在上海举行的“第22届青少年英特尔科技创新大赛”上,黄妍的调查报告体现出的强烈的人文关怀色彩获得了高度评价,一举获得了一等奖和“复旦近思奖”等五个单项奖。评审专家高度称赞这“是一份极具社会责任心的调查报告”。 黄妍的调研报告题为:《关注乞丐现象,构建和谐社会--关于乞丐的考察调查、文化分析及安置方案》,为此她实地考察了上海市11个区的265名乞丐,从性别、年龄、来源地等七个方面对乞丐进行了分析。黄妍根据考察结果,并结合文献,以独特的分类方法总结了古今中外乞丐的行乞方式、原因和态度;并通过对712位非乞丐人群的问卷调查,分析了乞丐对社会产生的影响。依照考察结果和资料,她首先剖析了古今中外不同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对乞丐产生的不同影响;并以民意调查为基础,参考古今中外安置乞丐的方案,融合民政局、救助站和警署等相关部门的意见,从预防和安置两方面入手,将乞丐分类讨论,最后以全新的见解提出了符合国情的模拟妥善安置乞丐方案。黄妍期望通过她的这个课题,能引发人们对乞丐现象的思考、对我国救助管理制度的探索、以及对构建和谐社会的启示。黄妍的这份调研报告既有实地考察的真实性,生动性,又有认真归纳、思考的深度。其出自一个16岁少女之手,着实让人击节赞叹。第22届青少年英特尔科技创新大赛专项奖评审组的一位专家在现场说:“她的社会责任心和同情心让人感动。”黄妍的行为,得到了家长和学校的大力支持,而她也并没有因为频繁上街访问乞丐而耽误学业。反而在调查实践中丰富了自己的人文素养,提升了自己的悲悯之心及对现实生活的思辨能力。她的故事,值得深思。

黄妍在街头采访乞丐。

★身边的榜样(二)

陈冲,上海市第五十四中学女生,2008年3月23日她以《上海市区高中生与父母沟通现状的调查与分析》课题捧回了第23届英特尔上海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市长提名奖入围奖、华东师范大学“夏雨奖”。陈冲的课题调查为时一年多,涉及本市8个区12所中学,***发放问卷650多份,掌握了第一手具体、翔实的数据和案例资料。通过调查分析,了解上海市区目前高中生与父母沟通的现状。通过课题研究,为父母了解子女提供依据,为子女了解自己和同龄人提供一面镜子,为学校老师和相关研究人员提供鲜活的研究资料,为完善高中生的人格健康发展,为构建和谐家庭、和谐学校、和谐社会提供切实可行的帮助。一名普通高中女生,一个富有钻研精神的女生,一位懂得执著探究的女生,在老师指导、家长支持、同龄人配合下经历了一段高中生涯特殊的探索研究旅程。陈冲一开始接触课题是源于学校开展的研究型课程,她一直在思考并寻找自己感兴趣的选题,立志攻克困难尝试到底。在经历了一番挫折后,她觉得对中学生而言从身边人、身边事入手更切合实际。于是她开始关注自身及同龄人与家长的沟通问题。她把求真务实的创新精神落实在自己的学习生活中,积极热情,勇于实践,成为同龄人学习的榜样。

★身边的榜样(三)

2006年9月一个周末的下午。重庆田家炳中学高二(4)班的张华傲坐在电脑前,习惯地浏览着一周的国际国内要闻,看完新闻后,她又随意打开一个英文网站,在滚动的新闻公告栏里,一条醒目的消息吸引了她的注意。

这条消息是:“第24届世界中学生峰会将于2007年1月20日—29日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圣地亚哥大学举行。峰会期间,来自世界各国的中学生将与著名学者一起,讨论战争与和平、经济与社会、发展与环保、民族与宗教等问题。如果你是一位中学生(高中生),向组委会提交一份高质量的研究(调查)报告将可能获得邀请……”

张华傲眼睛一亮:自己一直参加学校的环保工作,能否写一篇环保方面的研究报告,争取参加世界中学生峰会?她把这个想法告诉了环保小组的好朋友,获得一致赞成。他们决定,***同完成一篇高质量的环保调查报告,冲刺世界中学生峰会!

2006年9月到11月的两个多月时间里,张华傲和环保小组的两名同学利用周末的时间,到长江采集水样、观察水流,采用考察、实验研究等方法,测查长江水域不同时期PH值、氯氮、硝酸盐、总磷、溶解氧的含量,测定长江的清澈度、污染度和水质类别,并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案。

在获取了大量的第一手数据后,他们按国际通行的体例,写出了5000多字的研究报告——《长江水质测查报告》。

2006年11月25日,张华傲又将研究报告译成英文,附上实地考察和实验的相关图片,然后用电子邮件的方式,发送到了圣地亚哥大学“世界中学生峰会”组委会。

2006年12月28日,张华傲日思夜盼的梦想实现了!她们收到了圣地亚哥大学发来的邀请函:“亲爱的张华傲同学,我们荣幸地邀请你参加2007年1月20日至29日在圣地亚哥大学举行的第24届世界中学生峰会……”她荣幸地成为首批参加世界中学生峰会的中国中学生!

后来张华傲得知,他们的研究报告得到了组委会的一致赞赏,被称为是“不可多得的,以踏实的研究作风和严谨的科学分析写成的报告”。

2007年1月19日下午,张华傲和另外两位同学从北京乘飞机到洛杉矶,再从机场乘专车到达圣地亚哥大学。

在当地居民家里寄宿是这次峰会的活动内容之一。

张华傲寄住在圣地亚哥城杰勒斯特夫妇家里,他们有一个15岁的儿子鲍勃,正在学习中文,张华傲送给他们的礼物是一包鲜红的中国结和一套中英文对照的《重庆揽胜》画册。爱米莉夫人高兴得连声赞叹:“太美了,太美了!”

第二天,张华傲就随鲍勃到圣地亚哥国际高中去听课。第三节课正好是中文选修课。上课的老师是一位年轻的美国女教师,曾在重庆大学留学,中文名字叫苏爱美。

在开始正课之前,苏老师先叫同学复习昨天讲的拼音规则,结果没有人能准确完整地回答出来。鲍勃也被叫起来回答,可他也是一副茫然无措的样子。突然,鲍勃灵机一动,用英文大声说:“我这里有一位中文老师。她是刚刚从中国重庆来的学生,可不可以请她来帮我回答?”

老师听说来了一位中国学生,立即高兴地邀请张华傲上台讲一讲原汁原味的中文,张华傲落落大方地走上讲台,放慢语速用中文给同学们讲儿化音的拼写和读音规则。因为是地道的“中文老师”,课堂气氛一下活跃起来。讲完“儿化音”,苏爱美老师又热情地提议:“请张华傲同学继续上这堂汉语拼音课!”教室里立即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接下来,张华傲又详细地讲述了汉语拼音中容易出错的标调规则。最后,张华傲教了大家一首流行的中文歌曲《不得不爱》。她把歌词写在黑板上,注上拼音,然后,一遍一遍地教唱。这下可热闹了,课堂一下变成了舞会!

张华傲的名字在圣地亚哥不胫而走。峰会还没有正式开始,张华傲,这个活泼开朗、聪明伶俐的中国女孩,就已成为了各国学生注目的焦点。

2007年1月28日,第24届世界中学生峰会日。

参加峰会的各国中学生都集中在圣地亚哥大学礼堂,听取由来自美国、英国著名大学的教授们主讲的报告。报告分为战争与和平、经济与社会、发展与环保、民族与宗教以及消除恐怖和歧视等十大主题。报告结束后是分组讨论与自由发言,特别优秀的学生将被指定发言。

张华傲接到通知,她将代表亚洲中学生作环保主题发言,以一个中学生的视角,阐述环保对社会、经济的影响和人类对环保所应持的正确态度。

张华傲迅速拟定了自己的发言提纲,确定了三大主题:一、世界只有一个地球,地球仍面临着脆弱的生态:二、保护环境应该融入中学生的自觉意识:三、中国环境保护取得的巨大成就。

在28日下午的讨论会上,张华傲被指定第一个发言。她面带笑容,自信优雅,用流畅的英文发表她的演讲。从世界环保运动到环保纪念日,从第一次环发大会到中国二十一世纪环境宣言,从南极臭氧层空洞到全球气候变暖,从生物多样性减少到珍稀动物的灭绝,一个个环保话题信手拈来,如数家珍。

在谈到中国环境保护的巨大成就时,张华傲列举了中国正在进行的许多环保行动:农村大规模实施的“退耕还林,再造秀美山川”行动:中国城市“整治环境污染,还城市洁净蓝天”环保行动:中国政府高度负责地处理2005年“松花江污染”事件……她侃侃而谈,用翔实有力的事实,证明了中国政府治理环境污染的成果和决心。

主讲教授史密斯先生在听完她的演讲后,发表即席感言,称赞中国是一个伟大的国家、中国的经济发展令世界瞩目。他相信再过20年,中国必将发展成为世界上最强盛的国家之一!

当然,送给张华傲的还有全场的热烈掌声!

2007年1月29日下午,张华傲和同伴完成了10天的峰会之旅回到学校。张华傲说,在这次世界中学生峰会上,他们有一个***同的感受就是,中国似乎成了会议的热点和主题。

“我们带去了中国中学生的热情和智慧,带回了世界对中国的赞许和钦佩。”作为一位中国的中学生,这让张华傲感到很自豪!

同学们,上述的三位学生通过自我思考、观察,调查,对社会问题发表真知灼见和建设性意见,他们走出“圈养”的校园,走向广阔的社会,凸显了作为新生代的思考力和参与社会事务的热情,以及敢于作为的社会责任感,这对于我们学生们的社会性成长利莫大焉。亲爱的同学们,我们是否也应行动起来呢,社会是最好的学习天地,让我们积极融入社会,将知识价值和实际价值紧密融合,将个人价值和社会需要合二为一,在“读万卷书”的基础上,继续“行万里路”,从而达到知与行的统一。可能这种实践看起来辛苦,却是一种难得的社会思考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锻炼,是一种人生功课的必要补充。

生活在这个社会中,做一个廉洁之人,除了要时刻关注我们身边所发生的事之外,还有重要的一点那就是要学会关心他人,关爱弱势群体。

众所周知,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中,人与人之间需要理解,需要友谊,需要真诚。讲到友谊,俞伯牙和钟子期的故事我们就不应该错过。 俞伯牙是春秋时期楚国著名的琴师。然而,曲高和寡,能够真正听懂他曲子的人却很少。有一次,俞伯牙乘船沿江旅游,行到一座高山旁时,突然下起了大雨,他便停在山边避雨。伯牙耳听淅沥的雨声,眼望雨打江面的生动景象,琴兴大发。伯牙正弹到兴头上,突然感到琴弦上有异样的颤抖,这是琴师的心灵感应,说明附近有人在听琴。伯牙走出船外,果然看见岸上树林边坐着一个打柴人,这就是钟子期。伯牙把子期请到船上,两人互通了姓名,伯牙说:“我为你弹一首曲子听,好吗?”子期立即表示洗耳恭听。伯牙即兴弹了一曲《高山》,子期赞叹道:“多么巍峨的高山啊!”伯牙又弹了一曲《流水》,子期称赞道:“多么浩荡的江水啊!”伯牙又佩服又激动,对子期说:“这个世界上只有你才懂得我的心声,你真是我的知音啊!”于是两个人结拜为生死之交。后来子期不幸因病去世了。伯牙悲痛欲绝,到子期墓前为他弹奏了一首充满怀念和悲伤的曲子,然后将自己珍贵的琴砸碎于子期的墓前。

为了感谢知音,伯牙决然摔琴,从此再也没有弹过琴。这种高山流水般的友谊是我们中国文化中强烈的***同期待。那么在我们的生活当中,我们又是怎样对待身边的同学朋友呢?

我们不会忘记这样一些难忘而动人的场景:某同学家里困难,其他的同学闻知后,纷纷伸出友谊之手,慷慨解囊;运动会上,我们固然为第一名欢呼,可是坚持到最后的同学,依然会得到全场的加油声,得到全班同学热烈的掌声;考试遭遇挫败,但是我们却不孤独,总有同学朝我们走来,拍拍肩膀,安慰鼓劲;生病了,同学们之间互相关照,递药送水,问寒问暖;得到表扬和肯定的时候,同学们一样会为我们鼓掌,给我们祝贺……生活的美妙正因为它不断重复这样的平凡,而这不断重复的平凡正折射着人性的善良与友爱。

但是在我们的身边,还有一些不和谐的现象发生。有些同学居然将不友好的手伸向身边的同学,为了一点小事,纠结其他同伙,对他粗言秽语,大打出手,其狠毒之程度不亚于对待穷凶恶极的敌人;还有一些同学竟然为了追求个人享受玩乐,将勒索的目标对准了我们的同学,拳打脚踢,逼迫恐吓。“本是俩同窗,相煎何太急”?能够在茫茫人海中相遇本来就已经是一种缘分,更何况我们能够相处一校,互为同窗,抛开法律的层面,这样的缘分我们又怎么能轻视,能亵渎呢?

我们先来看这样一则小品文吧:两只蚂蚁相遇,只是彼此碰了一下触须就向相反方向爬去。爬了很久之后它们突然都感到遗憾,在这样广大的时空中,体型如此微小的同类不期而遇,可是怎么就没有彼此拥抱一下呢?想想我们不也是如此吗?于千百万人和于千百万年之中,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恰巧就在这里相遇,成为了校友,成为了同窗。我们应该珍惜这样的缘分,敞开心胸,放大胸怀,相互友爱,相互帮助,相互体谅,相互支持,相互包容,只有这样,以后的我们才不至于发出蚂蚁这样遗憾的感叹。

★ 唐山十三农民兄弟

2008年初,特大雪灾袭击了华南地区,湖南郴州成了一座冰雪中的孤城。没有上级号召,也没有组织要求,河北唐山13个农民(宋志永、杨国明、杨东、王加祥、王得良、宋志先、王宝国、王宝中、曹秀军、尹福、宋久富、杨国平、王金龙。均为男,河北唐山人 年龄最大62岁、最小19岁)除夕那天租了辆中巴车出发,顶风冒雪来到那里参与救灾。

这13个来自唐山市玉田县东八里铺村二组的农民,自己准备了工具,初二上午赶到郴州电力抢险指挥部,成了湖南电力安装工程公司一支编外“搬运队”,每天起早贪黑、踏雪履冰为抢修工地扛器材、搬材料、抬电杆。 2月23日,在工作了16天之后,这13位农民兄弟离郴返乡,许多郴州市民在得知这一消息后,自发赶来为他们送行。他们还被郴州市授予“荣誉市民”的称号。

5月12日下午,在得知四川汶川发生特大地震后,宋志永和12位兄弟商量后,几经辗转来到灾情最重的北川县城,成为最早进入北川的志愿者之一。他们用最原始的方法——铁锤砸、钢钎撬、徒手刨,不断寻找幸存者。只要哪里需要,他们就到哪里。他们与解放军、武警战士一起,抢救出25名幸存者,刨出近60名遇难者遗体。他们的行为感动了中国人民,也因此为评为2008感动中国人物之一。感动中国组委会授予唐山十三农民兄弟的颁奖词:不是归途,是千里奔波,雪中送炭;不是邻里,是素不相识,出手相援。他们用纯朴、善良和倔强的行动,告诉了我们“兄弟”的含义。 感动中国推选委员刘姝威说:“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正是他们及无数个他们这样的人,在2008年撑起了中国的脊梁”。

廉洁不仅仅是一种行为,更是一种思想、一种境界;廉洁之人要学会关注社会、关爱他人,这正是思想纯、灵魂净、心灵洁的表现。”同学们,相信只要我们把“廉”、“洁”二字平衡地放在心灵的天平上,那么,无论在什么环境下,我们的人生之路永远不会歪斜,争做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

[名人名言]

嘤其鸣矣,求其友声。——《诗经》

吾不能以春风风人,吾不能以夏雨雨人,吾穷必矣!—古语

意莫高于爱民,行莫厚于乐民。——晏子

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 ——《淮南子·泛论训》

爱是伟大的,爱是真诚的。爱是一种牺牲,也是一种快乐。让我们用爱去传递世间的真情,用爱去分享人间的快乐。——刘琳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范仲淹

[故事欣赏]

一、廉洁爱民的榜样周敦颐

北宋五子之一的周敦颐是一个著名的哲学家。他在理论上曾经提出,“公”是彻底无欲的表现,对此,他在《通书》中说:“圣可以学习吗?”回答是可以学习的。有什么要领吗?回答是有要领的。“一”就是要领。所谓“一“,就是没有欲望。没有欲望就可以做到心能静虚,念头萌发时正直无邪。静虚就没有疑惑,没有疑惑就通达,念头萌发正直无邪就毫无私心,无私心就五偏倚。做到了这些,不就和圣人没有什么两样了?

周敦颐做官后不仅在思想上提倡奉公,而且在行动上也履行奉公,一心想着百姓,关心他人生活,关心社会大事。有一次,在他当洪州南昌知府时,得了一场大病。他的朋友潘兴嗣去探望他,一进门便吃了一惊,原来周敦颐家中空空如洗,日常生活用品全都盛在一个已经破旧得不象样的柜子里,所有的钱财加起来不足一百。潘兴嗣知道,周敦颐任知府已经几年,俸禄并不低,但他领到俸禄后,总是或散以济贫,或分送同宗族的亲戚,或用来招待客人和朋友,只要别人向周敦颐说一声自己有什么困难,他总是回毫不犹豫地慷慨解囊,所以才会有现在自己生病了,连看病的钱都拿不出来的窘况。这时,周敦颐的妻子哭着对潘兴嗣说:“钱财散尽之后,全家便总是以粥度日,生活过得清贫而寒酸……”

后来,周敦颐的为官朋友们想出钱为他新建一所住宅,周敦颐知道后连婉言拒绝:“我节衣缩食,是为了给黎民百姓做表率,以防奢华浪费之风盛行。如果我们为官的都讲究穿漂亮衣服,骑良马,追求奢靡享乐。老百姓也就会仿效,其结果会导致品行不端,社会风气败坏。到那时再纠正就难了,所以我不能接受你们的恩惠。”朋友听后都点头称是。

周敦颐想着百姓的生活,同时对自己的下属也是严格要求,监督着他们的一言一行。有一次周敦颐的一名手下把领到的俸禄、米,拿到自己家里。这名手下的妻子顺手把米斗量了一下,发现多出了三石,手下和妻子都不做声。后来,这事恰好被周敦颐听见了,于是问了自己的手下。手下红着脸说:“以前惯例给自己量米时,是不把冒尖的部分去平的,所以自然多了些。” 周敦颐又问:“那照理多出来的米应该付多少钱呢?”手下说:“这是不用给钱的。” 周敦颐听了以后,非常生气,硬是要手下把前几次多拿的米钱一并拿出来,同时周敦颐将管米的仓官问罪,并要求依规定办理。后来,当地其他官员知道周敦颐严办手下这件事后,都感到非常得惭愧。

周敦颐自己虽然生活过得十分清淡,可他自己则自得其乐,性情旷达,从来不把清苦放在心上,相反他还在一首写给家乡族人的诗中表达出这种奉公行为、廉洁爱民的动机:

老子生来骨性寒,宦情不改旧儒酸。

停杯厌饮香醪味,举箸常餐淡菜盘。

事冗不知筋力倦,官清赢得梦魂安。

故人欲问吾何况,为道舂陵只一般。

周敦颐在这首诗中所表现出来的一心为公,不图私利,爱护他人的精神,深得时人赞许,在后代学者中,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我把自己的一颗火热的心献给了西藏,献给了党的事业,我对人民的爱像高原上的蓝天一样纯洁、深沉、博大! ——孔繁森

二、人民公仆的楷模——孔繁森

同学们,在西藏高原、齐鲁大地,汉藏人民***同呼唤着一个响亮的名字。你们知道是谁吗?他就是孔繁森。

孔繁森生前是西藏阿里地区的党委书记。他的家远在山东聊城,但是他坚决服从党的安排,两次赴藏工作,历时将近十年,为西藏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深受西藏人民的爱戴。

1979年,孔繁森第一次进藏担任岗巴县委副书记,在岗巴工作三年,他跑遍了全县的乡村、牧区,与藏族群众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1992年底,孔繁森第二次调藏工作期满,西藏自治区党委决定任命他为阿里地委书记,这一任命意味着孔繁森将继续留在西藏工作,面对人生之路又一次重大选择,他毫不犹豫地服从了党的决定,人民的需要。为了摸清阿里的情况,孔繁森逐县、逐区、逐乡的跑,实地考察、求计问策,与当地干部一起寻找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路子,在阿里不到两年的时间里,全地区106个乡他跑遍了98个,行程达8万多公里,茫茫雪域高原到处都留下了孔繁森深深的足迹。

孔繁森在藏工作十年间,深深爱上了西藏人民和那里的山山水水。工作中,随身的物品里总是有一个小药箱,每次下乡时,他都用自己的钱购置药品装满小药箱,工作结束后,他的身边总围着一群等候看病的农牧民,他认真地听诊、把脉、发药、打针、直到小药箱空了为止,当地的乡亲们经常热泪盈眶地说:“孔书记真是为人民着想的好书记啊!”而孔繁森也一直对身边的工作人员说:“我每见到这些孤寡老人,就像见到我远在家乡的老母亲,照顾好这些老人,也就是为我的老母亲尽孝了”。

1992年,拉萨市墨竹工卡等县发生强烈地震,孔繁森在羊日岗乡的地震废墟上,领养了三个失去亲人和家园的藏族孤儿:12岁的曲尼,7岁的曲印和只有5岁的贡桑。一个人孤身在外,既要工作,又要带孩子,辛苦和劳累可想而知,晚上工作了一天的孔繁森回到家里,先要给孩子们做好可口的饭菜,然后再教他们读书识字。节假日,只要空闲,他总是同孩子们一起娱乐,上街给他们购买衣物和书籍。收养孤儿后,孔繁森在生活上更加拮据,1993年的一天,他悄悄地来到西藏军分区总医院血库,要求献血,其实他是为了孩子们来卖血,就这样孔繁森三次以“洛珠”的名义献血900毫升,900毫升鲜血蕴含了孔繁森对这三个藏族孤儿深深的爱啊!

孔繁森长期担任领导职务,却从不利用职权搞特殊,谋取个人私利,廉洁奉公。1986年孔繁森担任聊城行署办公室副主任,用车本来很方便,可元宵佳节,他却借来地板车推着年迈的老母亲上街观灯赏景。1991年已是聊城地区行署副专员的孔繁森,新盖的专员住房本来有他的一套,他却让给了其他住房困难的同志,自己仍然住在简陋的房舍里。在西藏孔繁森吸烟只吸几毛钱的低档烟,一次孔繁森到阿里党校讲课,党校的同志在桌子上放了两和红塔山香烟,孔繁森却批评道:在阿里一斤羊毛四块八毛钱,一盒红塔山却二十元钱,吸一盒红塔山,四五斤羊毛就烧掉了!1994年7月,孔繁森带领阿里的同志到北京跑项目,一连数日,他和同志们都在街头的小摊上吃面条,随行的同志觉得一个地委书记吃小摊不雅观,可孔繁森却郑重地说:“咱阿里太穷,想想咱们那里还不富裕的群众,大鱼大肉咱能吃的下吗,我们是人民的干部,应该时刻想着人民群众啊!”

孔繁森同志遇难后,阿里地委在清理他的遗物时发现,除了一个袖珍收音机外,再就是几件简单的换洗衣服,还有仅剩下的8块6毛钱。谁会相信,这竟是一个地委书记的全部家当。

孔繁森为藏族人民献出金钱,献出鲜血,献出健康,最后献出生命,他实现了自己诗中所写:“我把自己的一颗火热的心献给了西藏,献给了党的事业,我对人民的爱像高原上的蓝天一样纯洁、深沉、博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