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心理学的内容

或者音乐质量。一般指欣赏、理解、表达或创作音乐的能力。但是,这个术语的概念非常宽泛,含义模糊。音乐心理学家尚未能给出一个公认的定义。

一般来说,乐感包括两个要素:①与生理条件密切相关,如音高感、节奏感、音色感、和声感。②综合因素,如音乐记忆、音乐想象、音乐形式感、音乐美感等。乐感是可以通过训练和培养来提高的,但是如何理解音乐神童和早年就充满乐感的所谓音乐天才,目前尚无定论。

与此相关的是所谓的音盲,即没有或极度缺乏乐感的人。有些色盲可以归结为听觉生理障碍或病理现象,但也有生理健全而缺乏感受音乐能力的情况,很难通过学习和训练得到改善。此外,在欣赏、演奏和创造能力方面,乐感的作用、构成、形成、测量和类型都是有待进一步研究的课题。

同样关注音乐与情感的关系。西方音乐心理学家侧重于把音乐作为一种物理刺激,通过实验测量人的各种生理和心理反应,找出一般规律和个体差异造成的差异。因为涉及到美学领域,各派心理学家得出的结论相当不一致。不可否认音乐天赋的存在。但音乐人才包括哪些要素,如何培养,尚无定论。比如海滨认为应该有六个方面,即音高感、声强感、持续感、节奏感、和声感、声调记忆能力。舍恩认为音乐能力应该包括:听觉感知、音乐情感和理解、音乐实现、音乐智能、音乐记忆、思维、自信和音乐气质。也有人指出,音乐想象力和音乐经验与音乐天赋也有重要关系。

为了确定音乐天赋的好坏,西方出现了所谓的“音乐天赋测试”。心理学家编制了一系列问题,要求被测试者回答,然后根据回答来鉴定音乐天赋的好坏。最早的测试形式是海滨编制的,共有100道题。1919年录制成6张CD,公开发行。在1930中,j .夸沃兹(1894 ~ 1977)只用了三个音调,却不断地变换音高、时长、响度、节奏。经过40次和50次的变化,可以得出一个判断。韦恩的《标准音乐智力测验》(1948)需要在钢琴上弹奏近一个小时,包括和弦分析、音高变化、音乐记忆、节奏重音、和声、力度、分句。不过这些测试是否真的能鉴别出音乐天赋可能还是个问题,但作为参考还是有一定价值的。

西方心理学家对音乐天赋的遗传、音乐神童的特点、盲人的音乐天赋以及音乐天赋与其他天赋的关系也做了大量的研究,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达成比较一致的认识。作曲家的创作冲动从何而来,其音乐思想如何形成,如何以具体的形式表现出来,一直引起音乐理论家的兴趣。西方心理学家关注的是音乐创作过程中心理活动的特点,包括情感与理智的关系,以及作曲家的性格、气质、精神状态、生活方式对创作的影响。

比较常见的是对灵感的研究,包括什么是灵感,灵感的来源,在创作过程中的作用,如何培养或寻找灵感。

同样,表演者的再创作心理过程也是研究对象。心理学家试图找出音乐想象和音乐思维以及一般想象和一般思维的异同。常见的方法是将音乐家与其他艺术家或科学家进行分类,进行对比分析,进而找出音乐家的特点。这方面的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