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歌唱教学中的新问题小学歌唱教学中的问题及对策

歌唱教学是基础音乐教育的组成部分,也是初中音乐教学的重要内容。新课改后,歌唱教学以崭新的面貌出现在学生面前,在开放多样的音乐实践活动中进行,让学生体验到歌唱的乐趣。然而,在歌唱教学中,由于许多音乐教师对音乐课程标准的理解存在片面性,没有正确把握音乐实践活动在音乐课中的地位,致使歌唱教学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这些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学生缺乏歌唱知识和技能。

新的音乐课程标准给初中音乐教学带来了生机和活力。改变了传统的强调歌唱技能训练,忽视学生感受和体验的做法,使音乐课变得丰富多彩,学生对歌唱的兴趣倍增。新教材中没有对学生读谱的要求,没有声乐练习,教学参考中也没有对气息、声音、咬字、情绪的具体要求。是否意味着新教材不需要教授学生歌唱知识和技巧?这引起了音乐教师的困惑。有些老师不敢练习学生的发音,也不敢教读谱。于是初中音乐课出现了这样一个不正常的现象:教室里和谐的歌声越来越少,学生学了几年还是看不懂乐谱,等等。长此以往,学生会越来越缺乏唱歌的知识和技巧。

新的音乐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音乐教育包括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三个方面。对于基础音乐教育来说,教给学生知识和技能是必要的,这不仅是人的综合素质中音乐文化素质的需要,也是学生进一步学习音乐的基础。音乐技能包括发声、共鸣、咬字等歌唱技能的训练和培养。新课程改革要求歌唱技能的教学方法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即通过学生的自主体验、探索和合作,开展丰富、生动、具体的音乐实践活动。将乐谱的学习和歌唱技巧的训练融入到歌唱教学的过程中。很多音乐教师对《音乐课程标准》的理解是片面的,没有教给学生歌唱知识和技能,这是音乐新教材改革中需要纠正的现象。有这么优秀的音乐老师。在了解新课程的目标和要求后,他经常利用生动丰富的音乐实践活动来传授音乐知识。比如,他拿一个量杯,装上不同水位的水,让学生自己敲击,探究声级;他还在教室地板上画了一个格子,以跳舞的形式,让学生自主体验声音的长短...这种让音乐知识形象化的教学尝试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2 .追求形式但不实用的课堂。

在以往的歌唱教学中,教师把歌唱技能和知识的学习作为课堂的主要部分。这种以教师为中心而不是以学生为中心的专业训练的倾向,使学生对音乐课失去了兴趣,甚至造成学生对音乐课的厌倦。在新课程改革中,音乐教师运用各种手段(如图片、实物、多媒体等。)到教学中,很好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但在歌唱教学中,有的老师对学生的声音、咬字、情感都没有提出具体的要求,也没有读谱的过程,以至于学生唱完两三遍就结束,转向各种音乐实践活动,如乐器伴奏、想象绘画、改编歌词、歌曲表演等等。上了音乐课,学生不知道乐谱,也不知道唱功,有的甚至不会唱歌。音乐课走到了另一个极端,就是单纯追求学生的兴趣,追求形式,不求实效。

笔者认为,音乐教师在歌唱知识与技能的教学和各种音乐实践活动的开展中,应把握好一个“度”。歌唱教学有其特殊性,音乐教师要通过读谱的过程让学生了解节奏。通过声乐练习,学生在演唱中可以拥有更加优美的音色。没有这些教学环节,歌唱教学就会变成欣赏教学。在歌唱课上,音乐老师首先要让学生唱歌,用好嗓子有节奏地唱,能更好地表达歌曲的感情。我们要注意的是,在歌唱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以学生感兴趣的形式学习歌唱知识和技能,并通过音乐实践活动,加深学生对歌曲的理解和体验,发展学生的音乐创造力。

3学生缺乏变声期的指导。

变声期是指学生进入青春期后,喉部声带的急剧变化。他们的声音从清脆悦耳的童声变成了带有成人特征的男女声。变声期的学生唱歌容易疲劳,声音不稳定,难以控制。如果学生在变声期大声喊叫,会对声带造成很大伤害。

有老师认为,既然音乐课程标准淡化了声乐技能的训练,不如不要问学生声音的问题。因为没有针对性的声乐练习,有的同学沿袭了小学时唱歌的习惯,有的模仿歌手在磁带或碟片中的声音,有的模仿老师的成人声音...如果他们长期唱歌模仿,变声期的声音得不到保护,造成声带损伤,甚至终身遗憾。

如何让学生顺利度过变声期?在变声期,音乐老师如何教学生唱歌?我认为,在歌唱教学中,应该对学生进行高位和低声的训练。即引导学生的发声位置,让他们打开喉咙,放下下巴,抬起腭,用假声、轻声地唱。这样对学生保护嗓子有好处。针对变声期学生嗓音疲劳的特点,合理规划45分钟的教学内容,缩短歌唱教学时间,在课堂上穿插音乐作品欣赏或实践活动。在课堂上,老师也要给学生讲解一些变声期的知识,让学生顺利度过变声期。

录音带和唱片的示范演唱取代了教师的示范演唱。

目前,现代教学手段(如录音机和多媒体)已广泛应用于音乐课。音乐老师不用自己示范唱歌,而是由机器来演奏优美的歌曲。虽然专业演员的演唱可以让学生欣赏到优美的旋律,但是学生和演员的差距是显而易见的。如果学生长时间模仿演员唱歌,很容易造成喉咙损伤。比如初中七年级音乐教材中的歌曲《缠马之歌》,在唱片中使用了明快有力的民族唱法,学生只是接受了较少的声乐训练。如果他们盲目地模仿唱片的声音,他们就会变得大喊大叫。甚至尖叫。这种唱法不好听,容易造成喉咙损伤。笔者在教授和演唱这首歌曲时,对歌曲进行了适当的改动,用轻快活泼的示范引导学生用清晰、敏捷、跳跃的声音演唱,使学生轻松掌握歌曲。

歌唱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更好地把握歌曲的情感,带着表情演唱。教师通过自己的示范演唱,不仅可以降低歌曲的难度,使歌曲适合学生演唱,还可以与学生发展更好的情感交流。学生可以在老师激情自信的歌唱中感受到歌唱的艺术魅力,从而更加激情自信地歌唱。

当然,在音乐课上,很多老师也在示范唱歌。他们的演唱往往只注重声音的技巧,缺乏动感和活力,不能更好地运用体态、手势、脚步来表现歌曲的内涵,打动学生的情感,导致歌曲缺乏艺术感染力。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多,一部分是因为音乐教师本身缺乏这种技能;他们中的一些人有表演能力,但他们不敢在学生面前放开表演。他们认为在学生面前表演会失去教师的尊严。这是过去教师受“教学尊严”影响的结果。今天的教师应该以全新的形象出现在学生面前,摒弃各种旧观念,促进教育改革的顺利进行。

音乐教师要想把歌唱表演好,就必须提高自己的音乐素养。音乐教师只有不断学习,主动参加各种形式的培训,不断提高自己的演唱水平,提高歌曲的二次创作和表演能力,音乐课才能成为学生学习音乐的天堂。

总之,在音乐课程改革中,音乐教师要充分理解音乐课程标准的内容和实质,端正思想认识,切实改革那些不符合实际、影响课程改革的旧观念,大胆创新改革,不断解决音乐课程改革中的新问题,使音乐教学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