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庆奎的艺术特色

张庆奎先生生活上严谨自律,艺术上不断创新、学习。他和阎逢春先生同为“五大名家”,又同是须生演员,但他们合作的很好。阎逢春先生在吸收京剧艺术大师麒麟童的《徐策跑城》和《萧何月下赶韩信》的表演方法和秦腔艺术大师刘毓中的做戏艺术(主要是脸上戏)加工了蒲剧的《徐策跑城》,与蒲剧老本《跑城》有很大变化。阎逢春先生的《徐策跑城》演到那里红到那里,到晋南蒲剧院后阎逢春先生演《徐策跑城》,张庆奎先生配薛猛,薛猛在戏中属二路老生,但张庆奎先生甘当绿叶之扶,为这回戏增色不少。在样板戏《红灯记》中,二位艺术家又合作创作了蒲剧版的经典《红灯记》,这一次是张庆奎先生的李玉和、阎先生的鸠山。他们二人能为艺术精诚合作但不能说没有竞争,他们的竞争是良性的竞争,是通过相互学习和艺术上不断进取、创新、精益求精来竞争的,而不是相互倾轧。他们二位对待艺术和同行的态度为后人树立了典范。 张庆奎先生把毕生献于蒲剧艺术,总是在探索研究蒲剧艺术。闲暇时经常是考虑演戏,在研究人物,考虑某个人物怎么演更合适,唱腔如何唱更恰当。张派《徐策跑城》的“出炉”最好地证明了张庆奎先生的探索、创新精神。《徐策跑城》是阎逢春先生的杰作,张庆奎先生根据自己对徐策这个人物的理解,从另一个角度分析徐策当时的心情,结合自己的艺术特长,排演了张派的《徐策跑城》,并获得观众的认可,实在是难能可贵,太不容易了!因为阎派《徐策跑城》成功在前,而且观众已经认为“徐策”被阎逢春先生唱活了、唱绝了。在这同时再造一个新“徐策”,一个能为观众接受的新“徐策”,多难呀!张庆奎先生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张派“徐策”,这一方面是他精湛艺术的厚积薄发,一方面是他的大胆探索和不断学习的精神使然。再以《牧羊卷.舍饭》为例,早期和中期以后的唱法有很大区别,从板式到唱词都有很大不同。早期的《舍饭》在席棚认妻一段唱[导板]转[流水],唱词特别长,先叙述黄龙造反,郭千岁征讨失败,又再次征兵讨伐,因叔父托病不出,差人不依,自己行孝代为从军,路上遭婶母内侄所害,得关王爷搭救,并赠神箭等。在末尾又有疑心恶鬼纠缠的词句。感觉比较拖沓冗长,不适合悲愤激动的心情。后来板式变为[导板]转[慢板],唱词做了大量删节,整体紧凑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