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时期的五斗米教,究竟是如何成为隋唐时期的国教?

五斗米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道教,是中国东汉时期诞生的一种本土宗教,自其诞生之日起就深深地影响着华夏文明的基因。五斗米教是东汉时期张道陵一手创立,到了隋唐时期变成了国家的国教。道教在东汉时期分为五斗米道和太平道两个系统,但是太平道在黄巾起义失败后就开始销声匿迹,而五斗米道却顽强地存活下来,张道陵的孙子张鲁还以此教为基础在汉中地区建立了政教合一的政权。

随着北方逐渐被曹操统一,张鲁也投靠了曹操,使五斗米教开始在北方大地生根发芽。到了魏晋时期,五斗米教就分裂为新旧两派。新教依附于权贵阶级成为了朝廷统治人们的思想工具,不断打击异教思想,而旧五斗米教派代表的是下层人民的利益,像东晋末年孙恩、卢循起义就是以旧五斗米教为指导思想,王羲之的哥哥王凝之就是在这次起义中被杀。

在新旧五斗米教派内耗正酣之时,佛教已经开始在中华大地上成星火燎原之势,道教两派不得不握手言和,***同对外。这已经进入了北魏时期。北魏的著名嵩山道士寇谦之在魏太武帝和宰相崔浩的支持下,开始了对道教进行改革。寇谦之先是假托太上老君传旨,然后对道教内部混乱不堪的组织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第一步是去除汉中地区三张假借道教建立的政教合一的政权,让五斗米教回归宗教本身。

第二步是整顿道教内部的纪律并制定法规。要想入道,必须经历三年以上新人期严格的思想考核才能入道,任何人不能私自传教。还废除了祭酒道人的世袭制。废除了原先道家的租米钱税制度。禁止滥传房中修炼术和开各种各样的养生药物。寇谦之通过改革使得道教整体风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隋朝时期被立为国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