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heavenly touch》为同一题材的中国电影《春光乍泄》观众有什么看法?

?

谈到这里不能不提及香港导演王家卫的作品《春光乍泻》。王家卫在影片中运用了大量的黑白与彩色画面的交替,意义不明的象征和平凡含混的日常对话来描述一对流浪在异国他乡的同性恋者的生活。最后的结局是离弃——曾有的亲密最终消失在一阵可疑的风中,有情人终不能长相厮守。怀疑、失望、寂寞和焦虑充斥在影片的各个镜头中,王家卫的愤世嫉俗也在两个男人苦痛的分分和和中淋漓了出来。有人说,影片的内容只是表象,叛逆和拒绝才是王家卫的母题。而我倒觉得,与其说叛逆和拒绝,倒不如说一种冷彻透骨的失落贯穿于影片的精神之中。对于世界无奈的黑暗与混乱,除了叛逆和拒绝,更根本的方式是极端的冷漠。在这里,拒绝成为一种姑且观之的漠然——除了无奈,还有一种“业已如此,你又能怎样”的悲凉自在。?

同王家卫的漠然呈现相对应,当代西方正在涌动一股强大的同性恋政治和社会运动,它由过去对同性恋的被动辩护转变为主动出击,从过去的破坏传统转变为建构新秩序。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酷儿理论(“酷儿”一词来自英文单词 Queer ,原意为对同性恋者的贬称,后被激进理论者借用来概括其理论的精华,具有强烈的反讽意味)大张旗鼓地指出:超越了性别界限的同性恋不但不应该受到歧视,而且应当成为某种值得重视的新的价值追求。在他们看来,同性恋决不是一种可怜的、躲在阴暗角落里的生活方式,它甚至揭示了一种新型人际关系和生活方式的可能性。法国思想大师福柯就多次说过同性恋生活方式对于现存文化秩序来说是一种“发明”:通过同性恋的实践去“定义和发展一种生活方式,它可以造就一种文化和伦理”。按照福柯的观点,性活动本来是人们追求快乐的一种活动,而同性恋之所以在人们心目中成为一种固定的有异常倾向的少数派群体是权力斗争的结果,是话语争夺的结果。酷儿理论正是表达了边缘群体对主流意识形态和权力话语的挑战。?

然而不论今天的酷儿理论多酷,处在挑战者位置上的同性恋在社会现实中始终还是尴尬的、弱势的。他们作为主流社会的异己分子从出现之初就承受着道德的重负——尽管人们知道道德并不是固定不变的,所谓文明社会的基本准则其实也是历经千年而变动不居。既然如此,也许我们可以用更为平和的心态来注目这一次运动。同性恋影片用其特定的视角和语言记录下了这一段历史,在这里,抗拒、争取尊严和自由的斗争都留下了深深的痕迹。 Petra 在《夜幕低垂》中所说的一句话深刻的体现了同性恋者在道德上的评判:“尊严?!什么是尊严?还有什么比搂着自己心爱的女人跳舞更有尊严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