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版昆曲《牡丹亭》_简评青春版昆曲《牡丹亭》的音乐

当白先勇先生创作的青春版昆曲《牡丹亭》风靡两岸三地各大城市之际,我有幸随江苏省苏州昆剧院赴南京,为南京大学103校庆在人民大会堂演出。在三晚全剧一、中、二册九个小时的演出中,我亲身看到了大学师生等文化层次较高的人对昆曲《牡丹亭》的喜爱和热爱,促使我深入思考文化遗产传承中的诸多问题,从戏曲音乐到戏曲美学。在这里,我想根据我的经验谈谈昆曲青春版《牡丹亭》的成功经验,因为音乐的成功为整部剧的成功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昆曲《牡丹亭》青春版的音乐被观众一致评价为“年轻”“好听”。“好听”这个词是感情的直接表达,是对音乐的简单评价;“年轻”这个词是一个比喻性的表达。考察其实际意义,显然是指音乐充满生机和活力,为新时代、新受众所接受,预示着其广阔的前景。那么,为什么青春版《牡丹亭》的音乐能达到这样的效果呢?我认为归结为一点,就是虽然不充分,但却勇敢地把戏曲的音乐创作手法运用到了戏曲音乐中,既保留了昆曲音乐的基本特征,又得到了突然的更新。就在我形成这个想法的时候,我看了音乐人王振亚对现代京剧《杜甫山》的音乐创作经验分析,以及他对“韵味无穷”的高度评价(王振亚《中国作曲技法的演变》,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1版,2004年),他精妙的见解坚定了我的观点。?

(1)在整部戏剧音乐作品最基础部分的声乐编曲中,作曲者是谨慎的,因为他知道昆曲界有很多条条框框和意见分歧,一旦出错,可能会被白白批评。所以戏曲音乐技法的运用在这方面受到了限制。主要是通过润腔来校正文字,增强歌词的表现力,对一些发声不合理的乐句的结构框架进行了修改,对一些拖拖拉拉的乐句进行了简化或规范,对一些发声进行了改写,这些都是以前很少表演的。在这方面值得一提的是,咏叹调的唱腔形式经过了一些处理,采用了多人组合的演唱形式(这里不能称为歌剧技法中的对唱或合唱),改变了单一独奏方式带来的单调,丰富了音乐的色彩。

(2)整部歌剧采用了主题音乐的方式。作者从杜丽娘、柳梦梅的经典咏叹调中提炼设计了两个主角主题,并组成了一个贯穿全剧的前奏曲(男主角和女伴)。主角主题突出了具体人物的音乐个性,使曲牌风格互不相关的唱腔融为一体,全剧具有完整统一的音乐形象,有效弥补了昆曲音乐传播的痼疾。同时,主题音乐也加强了戏剧情节与音乐的逻辑联系。?

本文以杜丽娘的《主题1》和柳梦梅的《主题1》为例,展示相关唱段的片段,试图通过比较了解主题创作的来龙去脉。

杜丽娘出道时,其题材的出现肯定了人物的音乐形象;最经典的《梦魇》中,主题改为笛子独奏,散板形式的变奏描绘了花园美丽的春色;杜丽娘的主题也成为了《寻梦》、《画像》、《远离灵魂》的插曲或终曲,也曾出现在《死亡审判》和《游环》中杜丽娘的出场,也曾以变体的形式出现在杜牧《纪念女儿》的咏叹调中。总之,音乐往往在戏剧情节的关节或戏剧冲突的高潮处起作用。?

同样,柳梦梅在《做梦》中第一次出场时,刘的主题分布在主唱段的开头和结尾,表现出她初遇时的喜悦;而刘的主题也成为了柳梦梅在《燕怀行》和《婚姻漫步》中的中心唱段的引子,也改成了柳梦梅在旅行中与雪搏斗的一段紧拉慢唱。在《拾画》中,刘梦梅的长篇独奏曲反复穿插着杜、刘的主题,充分描绘了他丰富而复杂的内心世界。?

唱腔前后主题的出现和穿插,也弥补了昆曲唱腔突兀的不足(从音乐理性的角度来说是一种缺失)。

(3)音乐的歌剧是整个戏剧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重视描写性音乐的创作。它的成功实践给了我们理论上的启示,使我们突破了对戏曲音乐功能的狭隘理解,认识到戏曲音乐不是歌唱的被动附庸,而应积极发挥其独立作用。我们可以举出一些重要的片段,比如柳梦梅的《黑暗中行进》的音乐,柳梦梅在《拾画》中看杜丽娘自画像的音乐,许多在《魂游》中衬托杜丽娘表演的成年人的音乐,许多在《哲口》中衬托反面角色的音乐,与昆曲温婉悠长的基本面貌风格迥异的音乐,以及《圆驾》中的大团圆结局音乐。还可以举出一些特别感人的场景,比如《离魂》中的提壶独奏开场曲和杜丽娘向母亲倾诉时的笛子独奏,《离魂》中最后合唱前的音乐,《死神的审判》中杜丽娘出场时的独奏曲和二胡独奏,《游环》中杜丽娘的音乐,《怀波》中以二胡独奏为主的最后音乐。?

(4)舞蹈是戏剧美学的重要元素,是戏剧抽象形式美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全剧成功的舞曲成为了风格化、舞剧舞台动作的节奏支撑。重要段落如《惊梦之梦》中的花神之舞(《最后一部书》的高潮)、《道场》中的石岛站音乐、《重生》结尾的长乐(《书》的高潮)等。除了上面的长段,还有很多穿插的短段很难和描述音乐区分清楚。?

(5)全剧非常重视配器和演奏,以民族器乐的音乐效果来衡量乐队的全部工作。中国传统戏曲乐队(笛子、唢呐、笙、中音笙、箫、琵琶、扬琴、中阮、古筝、高虎、提琴、二胡、中胡、大提琴、低音提琴、编钟、打击乐器组)和交响乐团乐器的相对齐全,丰富了音乐的表现力,品种多样、音色各异的民族各具特色。尤其是提胡、箫、云、、编钟等有色乐器,在上面多次提到的重点段落中,都有自己出色的表现,给人留下了特别生动深刻的印象。在人们目睹了明显的艺术效果后,有些人坚持“一个曲笛吹到底”的音乐观念,这就不可避免地成为董冰先生的迂腐理论。如果真的做到了这一点,“没有低音乐器”、“没有鼓”之类的,那么全剧音乐想要得到一个“年轻”、“好”的评价,恐怕就是一厢情愿了。现代京剧的音乐从“三大件”发展到交响乐和清唱剧,取得了圆满成功。不应忽视这一有益的经验。?

称赞青春版《牡丹亭》的音乐,不仅仅是为了肯定这部具体的作品,更重要的是总结其成功的经验,为以后的昆曲音乐创作提供借鉴。因为昆曲作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作,只有通过发展和创新,才能克服痼疾,在保护和传承上取得成功。推而广之,对各种歌剧的音乐创作乃至民族歌剧音乐的创作都是有益的。?

中国音协会员、苏州市音乐家协会主席、一级作曲周友良先生负责青春版《牡丹亭》的全部音乐工作。

古是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会员、江苏省音乐家协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