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民歌的代表人物有哪些?
第二首:《康定情歌》(四川民歌)康定情歌唱多洛。这可能是康定情歌最早的雏形。按照老人们的年龄,康定情歌诞生于上世纪20年代。有人认为《康定情歌》是康定北关外亚拉沟地区农牧民首创的民歌,属于“六六调”,原本只有前三段。20世纪40年代初,康定的孩子们喜欢在与花共度良宵(婚前与新娘共度良宵)或开玩笑谈论他们的爱情时唱这首歌。“李姐”和“张哥”这两个字,通常都是临时改成前面那个女的和男的姓。抗战时期,音乐家郑沙美是重庆最早的这首民歌的收藏者。当时是国立戏剧学院教授,也在碣石场国立边疆学校任教。在康区采风时,康定学生曹素芳、乔淑媛、李培源、孙宇华给他唱了很多民歌,其中有一首《山上跑》,时间是1944。
第三首:《槐花几时开》是四川民歌中的经典。其实是宜宾的传统民歌,历史悠久。其歌词载于清代光绪年间的刻本《四川山歌》。《槐花几时开》的歌词虽然只有短短的四句话,但三言两语就把一个聪明腼腆的农村姑娘谈恋爱的形象生动地呈现在了我们面前。
第四首:《黄杨木扁担》是重庆渝东南的一首民歌,发源于重庆酉阳县、秀山县。是土家族宝贵的文化资源,黄杨木竿是重庆3000万人的骄傲。1958,歌手朱宝勇首次演唱《黄杨木杆》。从此,优美抒情的秀山花灯曲《黄杨木扁担》被戏称为四川民歌,传遍全国。
数据扩展:
一个民族在古代或近代创作的具有本民族风格的歌曲,指的是各个民族的传统歌曲,各个民族的祖先从古至今都有自己的歌曲。这些歌曲大多是口耳相传,代代相传,代代相传。
今天我们所说的民谣,大多是指流行音乐时代的民谣,指的是以木吉他为主要伴奏,以自然率真的方式演唱,唱出人们朴素的生活感受的那种歌曲。
四川民歌以其抒情、婉转、爽朗、幽默、辛辣而最受赞赏。这也能代表其独特的艺术风格。然而,无比丰富的社会生活制约着一个民族、一个地区民歌的种类。中国音乐人对民歌的分类尚无定论。我倾向于把它们分为“民歌”、“小调”、“劳动歌”三类。在四川民歌中,“民歌”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民歌,顾名思义,是山野的歌曲,是由生活在山野田野里的劳动者演唱的。生活在山野田野上的劳动者所唱的歌曲(如青海的《花儿》,湖北的《捉妖记五句》,陕西的《天路历程》,山西的《小曲》,内蒙古的《登山调》)都是我国著名的民歌。民歌是广大劳动人民在工作或劳动之余,自发表达感情,从事社会活动的一种手段。它的形式非常简洁,体裁也比较自由。既方便广大劳动人民直接掌握和使用,又能让有才华的歌手创作和发挥。
四川民歌历史悠久,丰富多彩。一般包括“晨歌”、“放牛歌”、“放羊歌”、“秧歌”。《割草歌》《罗儿歌》。过去,人们大多从事农业生产、背驮和畜力劳动。当然,也有集体劳动的形式(如插秧、除草和集体运输),但这些集体劳动保持独立。因此,四川民歌不像劳动歌曲那样直接具体地与劳动相协调,在形式上不受具体劳动的限制和束缚。在旋律节奏上,有的民歌节奏自由,有的则结构严谨,节奏规整。调式上,五音徽、羽调式常见,尚调式、徽调式交替的民歌也不在少数。在演唱上,四川民歌分为高音和平调,委婉动听,很有特色。演唱形式有:独唱、对唱、对唱、变装等。
四川民歌的内容也非常广泛。有赞美劳动场景,表达生活情趣,追求自由、快乐、美好生活的民歌(如清晨起床,太阳欢欢喜喜地出来,摘葡萄,地里一排排秧苗)。)更多的是揭露腐朽的封建婚姻制度,歌颂青年男女之间纯洁爱情的情歌,如:槐花何时开,幸福的山,勤劳的人带着小女孩等。
四川民歌,一般两句、四句、六句(也有少数三五句),短小精悍,每句话五字到七字不等。许多民歌虽然是人们即兴创作的,但构思巧妙,比喻恰当,形象生动,寓意深刻。让人唱完之后深思。四川民歌具有浓郁的四川特色。旋律中往往带有浓重的四川话方言(如《槐花开的时候》中的《望子》和《摘葡萄》中的《马路儿》、《马路儿》都是典型的四川话方言)。
四川民歌在衬词上有一种特殊的风味。许多民歌中的衬词有规律地出现,形成清新的风格,使歌曲看起来特别活泼亲切,富有四川乡土气息。比如川南之歌《槐花几时开》,就是情景交融。它丰富多彩,感人至深,令人难忘。它还具有自由的节奏和悠长的曲调。尤其是衬词的委婉配合,更真实地刻画了一个女孩对爱人的痴情。再比如《欢乐山》里的衬词“刘流”、“月弯”,好听又有趣。在词义上,描写了赏心悦目的自然风光,有助于渲染这首情歌的抒情氛围。再说一遍,
《乌云背后的幸福线》中的罗尔和曼迪·匡拉在《太阳出来了》和《快乐线》中的哈利哥哥在《黄杨木扁担》中,以及被女儿喜爱的勤奋的男人,通过《乌云背后的幸福线》的渲染,长长的《唉,留连,哎,唉》很好地烘托了火热的工作情绪,表达了真挚的感情。
在中国众多的传统民歌中,诞生于天府之国四川的汉族民歌只是中国民歌海洋中的一朵小小的山花。随着时代的发展,全国各地的民歌都被注入了新的血液。我深信,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四川民歌将放射出更加灿烂的光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