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短歌线
2.作者把自己比作“周公”,用周公下士礼的精神鼓励自己,表达了作者宽广的政治胸怀和对美德永不满足的追求。
“短歌”是汉乐府的老话题,属于“和声、平调”。这意味着它最初是一首曲子的名字。这首曲子的唱腔已经失传了。
但在乐府的《和声曲和平调曲》中,除了“短曲”,还有“长曲”。唐代吴京《乐府古诗词解读》引用古诗词《长歌如火如荼》,魏文帝曹丕《葛炎行》、《短歌不能长》和晋代傅玄《葛炎行》、《都督来长歌续短歌》。
现在只能根据这份材料来了解“短歌”的音乐特点。音乐《一首短歌行》本来有对应的歌词,就是《乐府古词》,但是这首古词已经失传了。现在能看到的最早的“短歌”是曹操的《两短歌》,是一种准乐府(用旧乐府歌补充新词)。
延伸素材《短歌》的主题很明确,就是作者希望有一大批人才为自己所用。曹操在政治活动中,为了扩大自己在平民地主中的统治基础,打击反动世袭势力,曾极力强调“唯才是举”,并为此先后颁布了求才令、招士令、求逃令。
而“短歌”实际上是一首“求德之歌”,而且由于它采用了诗歌的形式,包含了丰富的抒情元素,所以能起到独特的感染作用,有效地宣传他的坚持,配合他颁布的法令。
在一首短歌中有六种解释(即六段),这首诗“对酒歌唱”可以按诗分为四段。
总的来说,这首诗和曹操的其他诗歌如《好李星》、《对酒》、《Ku汉兴》一样,是一首政治性很强的诗,主要是为曹操当时实行的政治路线和策略服务的。但其政治内容和意义却完全融合在丰富的抒情意境中。
全诗充分发挥了诗歌的特质,准确而巧妙地运用了比喻手法,达到了情理结合、感人至深的目的。曹操在当时能够按照抒情诗的特殊规律达到预期的社会效果,这种创作经验显然值得后人借鉴。
同时,由于曹操在当时对“唯才是举”的强调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他在“求贤”主题上的高度艺术化表现也应该得到历史的肯定。
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桥(今安徽亳州市)人。在政治和军事上,曹操消灭了许多割据势力,统一了中国北方大部分地区,实行了一系列恢复经济生产和社会秩序的政策,为曹魏的立国奠定了基础。
在文学上,在曹操父子的推动下,形成了以三个曹操(曹操、曹丕、曹植)为代表的建安文学,史称“建安体”,在文学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笔。魏朝建立后,曹操被尊为“魏武帝”,庙号为“太祖”。事迹见《三国志》卷一。有30卷,已失传。明朝编了《魏武帝集》,现在有《曹操集》。
参考资料:
两首短歌——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