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髦和康熙都是少年天子,为何一个被杀一个成功了?

这说明杀人得动脑子,不是明晃晃的群殴就能干成事的。康熙就比曹髦聪明得多了,人家早做谋划,精心准备了十几个训练有素的小太监刺杀鳌拜,比起曹髦那脑瓜子一热,就带着人冲出皇宫去杀司马昭,不仅动静小,而且成功率高呀。所以康熙这个少年天子成功扳倒鳌拜这个权臣,而曹髦反而被司马昭的手下当场杀死。

少年天子的那些糟心事

众所周知天下是天子的天下,没有皇帝不能决断的事,也没有臣子可以越俎代庖的,毕竟皇权至高无上,除了皇帝,谁也不敢越权半分,不然皇帝的刀可就容不下自己了。当然有种情况之下,臣子可以名正言顺地替皇帝分担国事,那就是天子年幼登基,不能理政,于是辅政大臣就成为代替天子主理朝政之人。不过这是有时间限制的,等到天子成人之后,臣子还是要还政天子的,一般这种臣子,后世人都称之为权臣。

虽说天子年少经验少,不懂国事的地方很多,确实需要经验丰富的权臣给看着,但天子再年幼,那也是真龙天子,在封建王朝那就是所有人的天,少年皇帝打个喷嚏,都是有可能引发朝堂地震的,所以少年天子的尊严与威望是不能被轻视以及怠慢的。可惜历史上很多权臣干着干着就往往忽略了君臣之间的尊卑关系,于是少年天子总是跟辅政权臣有着不可调和的矛盾。

说白了,就是皇帝嫌权臣碍事,或者说害怕权臣架空自己的皇权。康熙就是这么看鳌拜的,曹髦也是如此瞧司马昭的。于是这两个少年天子居然都想到一起了,那就是干掉权臣不就什么问题都解决。要说康熙与曹髦还真是热血青年,想法简单除暴有效。只不过康熙帝比较有城府,他知道明着干鳌拜可能成功率不大,于是人家就弄了一群小太监,日夜操练他们,最后找了个借口,将鳌拜召进宫里,突然就让这些小太监与鳌拜切磋,康熙都想好了,失败了那就是切磋,成功了那就是鳌拜图谋不轨,直接问罪。结果很是让康熙帝满意,毕竟康熙精心谋划了许久,成功是很大概率。

可再看曹髦,似乎就有点太过草率。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你很难想象,曹髦想除掉权臣司马昭,想到的方法就是带着宫里那些人数不多的随从,浩浩荡荡地杀出皇城,要去诛杀司马昭,这里要强调一下,曹髦本人就在这诛杀司马昭的队伍中冲锋陷阵,似乎曹髦压根就没想过万一失败,司马昭能饶过他吗?而且司马昭一族盘踞西晋朝堂数十年,前朝遍布司马氏的眼线,就连皇宫中的守卫军都听从司马昭的调遣,曹髦根本就没走出皇城,最后就被司马昭的手下给击杀。

不一样的权臣

当然康熙帝能够成功,其中也有部分原因是因为鳌拜比起司马昭,他只是权臣,并非是那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枭雄。权臣都是有擅权行为的,但权臣不一定都是有野心篡位之人。鳌拜就是这么一个权臣,别看康熙帝年少除掉鳌拜之时,对鳌拜怎么发狠地贬斥以及问罪,可到了他晚年,他自己也承认鳌拜是有功于大清朝的,鳌拜不是个不忠的叛臣,可见康熙帝清楚当年除掉鳌拜,不过就是他少年天子着急亲政而已。

而且鳌拜虽然权倾一时,但在清朝那会,他真还不是一人说了算,前朝还有几大势力支持康熙帝,所以鳌拜被康熙帝擒获后,康熙帝很快就除掉了鳌拜在前朝的势力,可见当时鳌拜不管是为臣之心,还是为臣的实力,都不足以让他可以生出改朝换代的野心。因此鳌拜可能确实有些不把少年天子康熙帝放在眼中,也可能擅权得厉害,但他确实对清朝没有二心。所以除去一个忠臣,对于少年天子来说,难度不算太大。

可曹髦就没有那么幸运了,有句话叫做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就是在说这司马氏一族取代曹氏皇族之心,就连平民百姓都知道了,可见司马昭这个权臣,完全就是当年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翻版嘛。所以司马昭能够立曹髦为曹帝,他就可以废掉曹髦,甚至杀了他,直接取而代之开创司马氏的江山也可以,事实上后来司马氏就真的这么做了。

因此司马昭不可能会像鳌拜那样顾及少年天子帝王的身份,不敢对曹髦怎么着。或者说司马昭看到曹髦这样怨恨自己,到了直接要来杀自己的程度之时,他杀曹髦之心就已经有了,连废曹髦都觉得不顶用。所以曹髦诛杀司马昭的行为不仅风险大,而且难度也很高,这样的话失败也就很正常了。

简单点说,康熙比曹髦有脑子,有城府,而且还幸运,虽然都是对付权臣,康熙帝不管哪方面都比曹髦要容易,所以康熙帝进退都有路,成功也就容易多了。而曹髦前面对虎视眈眈的司马昭,他没有退路,被司马昭取而代之不过就是时间问题,到时候可能他还是会死在司马昭手中。因此他有些急躁,甚至有些脑瓜子一热的冲动,于是他失败了,还搭上了自己一条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