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晨BM300 MP4固件升级软件
一曲难忘的观后感
悬赏分:200 - 离问题结束还有 14 天 21 小时
12月3日20点截止!!!
只要400字左右,要合实际
问题补充:不要写关于导演的
提问者:ice_20053 - 见习魔法师 二级
答复*** 6 条
难忘琴声已不可追寻,爱情在时空的坟墓里,乐章流溢历史风雨中,是非难辨尽随岁月去,碌碌后来者偶尔拾起,一段难以忘怀的记忆。
《一曲难忘》是描写波兰钢琴大师肖邦的故事影片,也是20世纪40年代的优秀文艺片,虽不是传记,但大体上还是符合历史真实情况的。肖邦的主要作品,电影中基本都体现了,不但寓意深刻,而且演奏的水平很高,旋律优美,场景典雅,表演深刻,引人入胜,十分感人。肖邦既是一位伟大的音乐家,也是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尽管他长期漂泊异国他乡,最后在巴黎去世,但一直未忘他那被人侵占的祖国和受苦受难的同胞。临终时,肖邦要求把他的心脏送回自己的祖国。
肖邦的琴声已消失在遥远的时空里,他那爱国的情操、几进疯狂的音乐才华让我久久不能忘怀。
人们对片中的人物褒贬不一,对乔治·桑——这个与肖邦有一次成熟的爱情,开花结果的爱情,给予他艺术生命力的爱情,伴他度过创作力高峰期的光辉岁月的女作家大都是持批评态度,认为她过于自私,为了一己之私不顾他人的感受和曾经那段刻骨铭心的爱情,是这个女人过于热烈的爱情使肖邦的疾病更趋恶化,英年早逝。特别是乔治·桑拒绝在肖邦临终前要求见她一面的请求时,人们更是将她扁的一文不值。
但是正是乔治·桑点燃的爱情之火,使肖邦的创作天才燃烧起来。爱情不仅使他显得英俊健康,而且情绪活跃,感觉良好,充满自信。过去的神情恍惚、忧郁伤感竟然一扫而空。他的创作才能获得了非凡的活力。肖邦来到桑夫人在诺罕的庄园。这是一个典型的法国乡村,与肖邦的故乡有着完全不同的风味,在风景优美的草原上,坐落着这幢石头房子,晚上,从田野的远处传来牧羊人粗犷的奇特的歌声,这些都使肖邦激动不已。作家、诗人、艺术家们也常到这儿来做客。肖邦在这儿享有最大的权利,他占有两间幽静的房子,一间摆着专门为他买来的钢琴,写字台和沙发;一间是恬静的卧室。在这里,他像在自己家里一样。肖邦多年来第一次得到无微不至的关怀,这也是他一生中最幸福安定的时期了。肖邦创作上成熟、智慧和力量的全盛时期也终于来到了。如果,没有乔治·桑的爱情,没有受到乔治·桑周围那一群大作家朋友的影响,他卓越的才华可能也不容易开花结果,达到高度的艺术境界。在这个时期里,他写成了一生中最重要的一些作品;他意识到这是随桑夫人的爱而带来的平静的心境和平静的创作环境的结果。
当然乔治·桑对肖邦的负面影响是不可否认的,但是谁也无法否认,他们***同生活的九年是肖邦一生中最重要的艺术创作阶段,是他最光辉的创作力高峰期。而肖邦与乔治·桑分手之后,他再也没有写出任何一部重要的作品。肖邦是意识到这一点的,在他生命的最后时刻,他对乔治·桑没有怨恨,只有爱情,他不能忘记乔治·桑,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他还说:“我真想见她一面。
我想根据肖邦和乔治·桑的爱情不必给予他们太多的评价,重要的是要看到这段爱情后面的东西,他们本身的条件、他们所处的社会等客观因素。
肖邦是个男子,却有女性气质。他面色苍白,身体纤细,体质柔弱,忧郁伤感,常常由于激动而疲惫不堪。他还不到30岁,他的天才备受女人的崇拜。但是,两次失恋使他怀疑女人的情感。他在孤寂中生活,又无法摆脱对爱情的渴望。忧郁的阴影笼罩着他。他感到自己创作力在衰退,思想变得懦弱,想象变得苍白,灵感渐渐枯竭。他需要一种强烈的有活力的爱情来唤醒他心底的热情,在他无力的手指中重新注入艺术的生命力。对于命运的忧虑不安和对艺术创造力的忧虑不安犹如双重的阴影和双重的枷锁,压抑在他心头。他那干枯的心田期待着爱情雨露的滋润。乔治·桑呢,确实是个特殊的女性。她的婚姻是失败的、痛苦的,她蔑视传统,饮烈酒,抽雪茄,爱骑马,喜欢男装,骂起人来满口粗言秽语,谈情说爱时却百般柔情,千般风流。她是一个多情的女人,已经30多岁了,是两个孩子的母亲。她对男人了如指掌,她欢喜肖邦,就有办法使肖邦喜欢她。
在李斯特一手导演的音乐聚会上,肖邦即席弹了许多曲子,他弹得兴高采烈,完全沉浸在乐曲中,把听众也忘记了。当他尽兴弹完,抬起头来,,他这才发现一双热情的眼睛正凝视着他。这位女性穿得很朴素,优雅而娴静地坐在他的钢琴旁边。乔治·桑第一眼就对肖邦的气质发生了兴趣。可是,肖邦却没有立刻喜欢有着男子气质她,甚至还向朋友讲过这样的话:“那个乔治·桑是一个令人讨厌的女人,不知道她是否真的是女人,我非常怀疑这件事。”
但是他需要这样的女人,这个男子气的女人正是这个女人气的男人的必不可少的补充。肖邦的感情防线在桑夫人的进攻下很快就全线瓦解。他们相爱了。整个巴黎为之惊讶,善意的劝告和恶意的攻击都无济于事,他们情投意合。他爱上这个女人是不可避免的,又是可悲的。
肖邦和乔治·桑所处那个年代是男权主义社会,女性在社会上没有自由,更谈不和男人一样上进入上流社会呼风唤雨,即使进入了往往也是男人的附属品,所以乔治·桑——这个婚姻声不幸的倔强女人为了自己的理想和幸福逃到了巴黎这个自由的充满艺术气息的都市里,开始了自己的奋斗。很显然她要功成名就就必须采用与男人们不同的方式,首先她就取了一个男性的名字——“乔治·桑”来发表自己的文章,当“乔治·桑”被人们认同之后,乔治·桑才道出“凤非凤”的天机,而此时“乔治·桑”在巴黎文学界的地位已经不可动摇了,所以这个不幸的女人才得以实现她的目标,进入上流社会,用俯视的目光看待这个世界。正式她这段与众不同的经历造就了她那让人们有时无法理解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所以当我们批评她的时候应该想到她的经历,她当时所处的那个社会,是她当时那个社会造就了她那只为自己的名利挣扎的性格,而不是一味地责怪这个其实极其可怜的女作家。
肖邦声遏行云的琴声已不可追寻,与乔治·桑的爱情早已埋葬在时空的坟墓里,留给我们这些后来者的是不朽的乐章、浪漫的诗歌和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对他曲折而卓越一生的感慨,还有对他英年早逝的惋惜,除此之外我想更多的是我们对世界的琢磨与对人生的思考。
参考资料:
回答者:☆Joyce☆ - 见习魔法师 三级 12-1 18:35
那你自己想
回答者:魔法西施 - 试用期 一级 12-1 18:37
我喜欢音乐,各种各样的音乐.每个能使我的血液沸腾的音符,我都喜欢!我喜欢贝多芬,我喜欢莫扎特,我喜欢肖邦,还有很多很多杰出的音乐家.他们的音乐,他们的生命,他们的精神,都给了我很多启发.
最近看了一部电影,叫《一曲难忘》,一部描写波兰伟大的音乐家肖邦的一生的电影.看这部电影之前,我对肖邦的了解,只限于他那些美妙动听的音乐,他的生平,他的灵魂,他的经历等都不甚了解.看完电影后发现有一种"相见恨晚"的感觉.原来肖邦的短暂的一生,竟是那般精彩,那般动人.
肖邦跟历史上许多的伟大的音乐家一样,从小就表现出极大的音乐天赋.他也都酷爱音乐,醉心于音乐,用音乐抒发内心的感情,用音乐美化了这个世界.然而肖邦最令我敬佩的,就是他深爱着自己的祖国,甚至把生命都献给了波兰.
影片中令我感动的一处镜头就是,肖邦在波兰宫庭为王储演奏时,突然,沙俄派来接管波兰的将军到来.王储命肖邦为沙俄高官演奏一曲.但肖邦毅然站了起来,说,"我决不为屠杀我们同胞的屠夫演奏."然后潇洒地夺门而去.我想一个音乐家,能像肖邦那么有骨气,那他已绝非单纯地是一个音乐家了.
在我的印象中,音乐家都是宫庭贵族的宠儿,依附于皇权贵族的势力.虽他们都有自己独立的思想,但这一思想不属于普罗大众,他们都脱离了平民百姓,高贵而不珍贵.虽说肖邦所处的时代有些特殊,其时刚好是沙俄侵略占领波兰的历史时期,他骨子里就系有百姓的血,心中牵动着对波兰人们的爱.从他的作品,我感受到的更多是那种追求自由,反对强权,对束缚势力的反抗精神.这跟其他音乐家的作品有所不同.
我以前看过一部书,叫《贝多芬》.书中描写了贝多芬的一生.我所感受的贝多芬,是一个才华横溢的,对音乐拥有独到见解,甚至达到一种固执.他不喜欢遵守前人定下的音乐上的规则,他要创造的是属于自己的音乐国度,他的音乐显示的是音乐中极至,他的人格也散发着统领一切的王者气质.
贝多芬的一生也是充满坎坷的,甚至到了晚年,他仍孤独一人,并且双耳失聪,这些生活的打击没有使他失去对人生的追求,那就是他的音乐.音乐成就了贝多芬,贝多芬用音乐普写了自己的生命。再上升到精神层次,可以用贝多芬的《命运》作为笔调,贝多芬的精神实质也就是他对命运的把握.
而肖邦,他的跟贝多芬也有许多相似之处,但肖邦的精神中传达着一种奉献,把生命献给了音乐,把生命献给了祖国和祖国的人民。
乔治桑是肖邦的知己,更是肖邦的音乐成长催化剂.她在肖邦的事业上给了极大的支持和帮助,被称为是肖邦音乐的牛奶.她本人比较崇尚自我,善于对待自己,为自己着想,也用自己的观念影响了肖邦.但肖邦还是肖邦,乔治桑还是乔治桑.在自我的安逸与为祖国奉献的决择中,肖邦放弃属于自己的安逸世界,而把自己献给了波兰.有什么东西可以取代一个伟大的生命,那就是比生命更可贵的精神.为了邦波兰同胞筹集对抗沙俄的经济支持,肖邦不顾自己身体的恶劣状况,日夜兼程赶赴欧洲各大城市举行音乐会,最终病倒,生命的最后一刻也在钢琴上划上了句号.
听肖邦的音乐,我的心情会很愉快,很放松,但看完肖邦的故事,我的血液都在沸腾.他真是太伟大了,以致于我对"伟大"这个词有所保留,只给他一个.音符构造了肖邦,肖邦普写了生命,肖邦用伟大的生命点燃了精神,精神之火照亮了波兰以及波兰人民,也照亮了我的心.我向肖邦致以我崇高的敬意.
回答者:小芯De心 - 见习魔法师 三级 12-1 18:41
佛莱德里克·肖邦——相信这对我们不是一个陌生的名字。他的作品闻名遐迩,享誉全球。但又有几人能了解他的身后站着一个伟大的老师?影片《一曲难忘》讲述了肖邦和他的老师的故事。
肖邦自小就表现出非凡的艺术天赋,这使他的老师甚感欣喜。他尽心尽力地呵护着这棵艺术苗子,使它茁壮地成长。与此同时,他没有忘记教肖邦如何为人处世。他背着肖邦的父母带肖邦去参加工人罢工的集会,肖邦在演出时说出“我不为沙皇的屠夫演奏”,也正是受了他的熏陶。若不是他,肖邦这个天才也许早就被埋没了。肖邦成名后,被乔治桑误导,掉进了自私的漩涡。此时的老师以教琴为生,蜗居在一个小阁楼里,生活的艰辛可想而知。但他却始终留在巴黎。他去见肖邦,几次碰壁,但他固执地认为肖邦还会是原来的肖邦。当他得知波兰起义被镇压后,又一次地去见肖邦。“当一个人成为天才之后,就应该更贴近人民,更努力地为人民,为国家着想。”短短几句话,道出了他的心声,肖邦终于觉悟了。
这位伟大的老师,他为自己想得少之又少,但为祖国,为肖邦却时时牵肠挂肚,这足见老师的崇高,老师的伟大。是的,我们每一个人的成长,无时无刻不渗透着师长的教诲与关爱。我们入托时,是什么都不懂的毛孩子,是老师,口口声声教我们念“1+1=2”;是老师,一遍遍教我们什么叫“五讲四美”,什么叫“热爱祖国”;是老师,一步步引导我们走向成熟,走向完美。我们的任何一个小小成绩的背后,都包含着老师的许多汗水。
有人说,世间最伟大的感情是母爱,我却说,老师的爱比母爱更伟大,母亲与孩子毕竟有血缘关系,而我们的老师与我们并不沾亲带故,但他们却把满腔的爱无私地给了我们。他们的爱,才是世间最伟大、最崇高的!
让我们永记师爱。
回答者:sxssxs - 魔法师 五级 12-1 18:49
《一曲难忘》是描写波兰钢琴大师肖邦的故事影片,也是20世纪40年代的优秀文艺片,虽不是传记,但大体上还是符合历史真实情况的。肖邦的主要作品,电影中基本都体现了,不但寓意深刻,而且演奏的水平很高,旋律优美,场景典雅,表演深刻,引人入胜,十分感人。肖邦既是一位伟大的音乐家,也是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尽管他长期漂泊异国他乡,最后在巴黎去世,但一直未忘他那被人侵占的祖国和受苦受难的同胞。临终时,肖邦要求把他的心脏送回自己的祖国。
肖邦的琴声已消失在遥远的时空里,他那爱国的情操、几进疯狂的音乐才华让我久久不能忘怀。
人们对片中的人物褒贬不一,对乔治·桑——这个与肖邦有一次成熟的爱情,开花结果的爱情,给予他艺术生命力的爱情,伴他度过创作力高峰期的光辉岁月的女作家大都是持批评态度,认为她过于自私,为了一己之私不顾他人的感受和曾经那段刻骨铭心的爱情,是这个女人过于热烈的爱情使肖邦的疾病更趋恶化,英年早逝。特别是乔治·桑拒绝在肖邦临终前要求见她一面的请求时,人们更是将她扁的一文不值。
但是正是乔治·桑点燃的爱情之火,使肖邦的创作天才燃烧起来。爱情不仅使他显得英俊健康,而且情绪活跃,感觉良好,充满自信。过去的神情恍惚、忧郁伤感竟然一扫而空。他的创作才能获得了非凡的活力。肖邦来到桑夫人在诺罕的庄园。这是一个典型的法国乡村,与肖邦的故乡有着完全不同的风味,在风景优美的草原上,坐落着这幢石头房子,晚上,从田野的远处传来牧羊人粗犷的奇特的歌声,这些都使肖邦激动不已。作家、诗人、艺术家们也常到这儿来做客。肖邦在这儿享有最大的权利,他占有两间幽静的房子,一间摆着专门为他买来的钢琴,写字台和沙发;一间是恬静的卧室。在这里,他像在自己家里一样。肖邦多年来第一次得到无微不至的关怀,这也是他一生中最幸福安定的时期了。肖邦创作上成熟、智慧和力量的全盛时期也终于来到了。如果,没有乔治·桑的爱情,没有受到乔治·桑周围那一群大作家朋友的影响,他卓越的才华可能也不容易开花结果,达到高度的艺术境界。在这个时期里,他写成了一生中最重要的一些作品;他意识到这是随桑夫人的爱而带来的平静的心境和平静的创作环境的结果。
当然乔治·桑对肖邦的负面影响是不可否认的,但是谁也无法否认,他们***同生活的九年是肖邦一生中最重要的艺术创作阶段,是他最光辉的创作力高峰期。而肖邦与乔治·桑分手之后,他再也没有写出任何一部重要的作品。肖邦是意识到这一点的,在他生命的最后时刻,他对乔治·桑没有怨恨,只有爱情,他不能忘记乔治·桑,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他还说:“我真想见她一面。
我想根据肖邦和乔治·桑的爱情不必给予他们太多的评价,重要的是要看到这段爱情后面的东西,他们本身的条件、他们所处的社会等客观因素。
肖邦是个男子,却有女性气质。他面色苍白,身体纤细,体质柔弱,忧郁伤感,常常由于激动而疲惫不堪。他还不到30岁,他的天才备受女人的崇拜。但是,两次失恋使他怀疑女人的情感。他在孤寂中生活,又无法摆脱对爱情的渴望。忧郁的阴影笼罩着他。他感到自己创作力在衰退,思想变得懦弱,想象变得苍白,灵感渐渐枯竭。他需要一种强烈的有活力的爱情来唤醒他心底的热情,在他无力的手指中重新注入艺术的生命力。对于命运的忧虑不安和对艺术创造力的忧虑不安犹如双重的阴影和双重的枷锁,压抑在他心头。他那干枯的心田期待着爱情雨露的滋润。乔治·桑呢,确实是个特殊的女性。她的婚姻是失败的、痛苦的,她蔑视传统,饮烈酒,抽雪茄,爱骑马,喜欢男装,骂起人来满口粗言秽语,谈情说爱时却百般柔情,千般风流。她是一个多情的女人,已经30多岁了,是两个孩子的母亲。她对男人了如指掌,她欢喜肖邦,就有办法使肖邦喜欢她。
在李斯特一手导演的音乐聚会上,肖邦即席弹了许多曲子,他弹得兴高采烈,完全沉浸在乐曲中,把听众也忘记了。当他尽兴弹完,抬起头来,,他这才发现一双热情的眼睛正凝视着他。这位女性穿得很朴素,优雅而娴静地坐在他的钢琴旁边。乔治·桑第一眼就对肖邦的气质发生了兴趣。可是,肖邦却没有立刻喜欢有着男子气质她,甚至还向朋友讲过这样的话:“那个乔治·桑是一个令人讨厌的女人,不知道她是否真的是女人,我非常怀疑这件事。”
但是他需要这样的女人,这个男子气的女人正是这个女人气的男人的必不可少的补充。肖邦的感情防线在桑夫人的进攻下很快就全线瓦解。他们相爱了。整个巴黎为之惊讶,善意的劝告和恶意的攻击都无济于事,他们情投意合。他爱上这个女人是不可避免的,又是可悲的。
肖邦和乔治·桑所处那个年代是男权主义社会,女性在社会上没有自由,更谈不和男人一样上进入上流社会呼风唤雨,即使进入了往往也是男人的附属品,所以乔治·桑——这个婚姻声不幸的倔强女人为了自己的理想和幸福逃到了巴黎这个自由的充满艺术气息的都市里,开始了自己的奋斗。很显然她要功成名就就必须采用与男人们不同的方式,首先她就取了一个男性的名字——“乔治·桑”来发表自己的文章,当“乔治·桑”被人们认同之后,乔治·桑才道出“凤非凤”的天机,而此时“乔治·桑”在巴黎文学界的地位已经不可动摇了,所以这个不幸的女人才得以实现她的目标,进入上流社会,用俯视的目光看待这个世界。正式她这段与众不同的经历造就了她那让人们有时无法理解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所以当我们批评她的时候应该想到她的经历,她当时所处的那个社会,是她当时那个社会造就了她那只为自己的名利挣扎的性格,而不是一味地责怪这个其实极其可怜的女作家。
肖邦声遏行云的琴声已不可追寻,与乔治·桑的爱情早已埋葬在时空的坟墓里,留给我们这些后来者的是不朽的乐章、浪漫的诗歌和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对他曲折而卓越一生的感慨,还有对他英年早逝的惋惜,除此之外我想更多的是我们对世界的琢磨与对人生的思考。
回答者:wjrkfc - 童生 一级 12-1 19:41
看完电影《gong with the wind》,我很为瑞德这个人物形象所感动。瑞德倜傥潇洒,魅力无穷,而且幽默风趣,坚强勇敢,他富有,又尊重女性,对爱情矢志不渝。他又是一位独具慧眼,又敏锐洞察力和自制力的人,而且有自己的行事准则。他就象无边的大海,就象茂密的森林,可以让女性依偎。斯佳丽结识瑞德后结过两次婚,瑞德对她的初衷却一直没有丝毫改变,这样的恋爱态度令受我感到吃惊。米切尔给了瑞德博大的胸怀,他宽容别人的错误,始终尊重别人的权利。在他心里,男女是完全平等的。我不知道还有什么样的男性比这个形象更加完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