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时间教我的事|真正的成熟,是不带攻击性地表达自己

即将过去的12月,在我身上发生了了一些小事,对的,放在漫长的人生长河中,它们真的小得不能再小。

但却因为这些小事,让我几近崩溃。

感恩庆幸,最后帮助我疗愈的,是一个陌生人。

感谢北京的郝医生,或许回复我的信息,对他来讲,只是帮助一个病人答疑解惑,而对我来说,却像开始了一场修行。

这场修行的名字叫做:接受最真实的自己。

来到上海5年,经历了2年多满脸痘痘,又经历了近2年的牙套时光,几乎少有时间是“美”的,当然是传统意义上的美。

终于在12月中旬的时候,医生告诉我牙套可以摘掉了,有点出乎意料,怎么办怎么觉得仍然是龅牙是我非常没办法接受的事情。

挣扎,抱怨,甚至埋怨医生,觉得自己是个失败的案例。

直到郝医生从专业的角度帮我分析,我才终于愿意承认,这就是我戴牙套之后的样子。

想起前段时间重温《丑女贝蒂》,贝蒂戴了四年牙套,一直不愿摘下,因为她当时面临着太多问题:没办法实现自己的理想,土气,不自信……她把这些都归于自己是个牙套妹,没办法像很多人那样,一出生就拥有一口漂亮的牙。

她害怕牙套摘掉之后,自己的人生依然没有变化,那样她连最后的借口都没了。

我想我也面临着相同的问题吧!

看着憔悴、变丑、变老的自己,也曾经把所有都归于牙套,总想着,拆掉之后就会好很多。

而当真相摆在面前的时候,

我必须承认,我是真的变老、变丑、憔悴了,和牙套毫无关系。

流着泪看着镜子里的自己,最痛苦的是,当年华不再,却一事无成。

也恍然大悟,过去很长时间,我都不愿意面对真实的自己。

活在滤镜里,别人的眼光和评价里,而那个真实的我,到底在哪里?

所以我相信,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感恩生命在这个阶段给我的功课,

让我有机会,进入下一个阶段的人生修行。

在这场修行中,我感受到生命彻底的孤独,没人理解,没人帮助。

我相信很多人都遭遇过这样的时刻,很多痛苦一开始总是很小的细节,但总会在不停地自我对抗中被无限地放大,

如果得不到合适的引导,便会轻易走向崩溃。

在这场对抗里,我接受过别人的劝解,安慰,但最后真的如衩姐所说:即使并不是出于恶意,也依然透着一种站着说话不腰疼的轻描淡写。

但感恩楠楠姐,告诉我真相,手把手教我如何面对,甚至如何改变现状。

才让自己及时止损,没有陷在万劫不复里。

在过去的一个星期,经过了太多的挣扎和努力,我又开始跑步了,

开始静下心来,去听蒋勋老师讲西方美术史,听龙泉寺法师回答迷惑者的疑问,

开始倾听自己的呼吸,开始用平常心面对生活中的一切遭遇

开始学会转变角色,整理情绪

未来的每一天,都当做一场修行。

与你分享这段日子的成长感悟,如若有缘看到,对你有点滴帮助,都是我的福分。感恩。

最近看了一篇文章《北上广没有靳东,四五线没有李诞》,文章对当下 社会 的阶层做了非常深刻的剖析,

其中有句话非常打动我:人想成长就得见世面,见世面的重点不在多,而在不同。

这句话让我想起之前假靳东事件刷爆全网的时候,余秀华曾说过一句话:很多农村妇女,因为她们被拿掉了思想,反而能够安于现状。

直到现在我仍然庆幸,自己还会独立思考这件事。

无论是现在坚持留在上海,还是保持一腔孤勇,享受单身,都是我能自洽的选择,也是这么多年,眼界开阔之后的结果。

不再理会别人的不解,闲言碎语,甚至一些好为人师的话语,坚守着自己,按照想得那样去活。

就像文章中作者引用爱默生的名言,“一个人就是他整天在想的东西”(Aman is what he thinks about all daylong)。

之前衩姐有篇文章,讲述当代中年人的焦虑:全部都转移到对孩子的逼迫和教育上。

然而那些孜孜不倦想把孩子送进上流 社会 的父母,恰恰像现在的很多人:

总对小概率的时间期待太高,而你所看到的,不过是幸存者偏差。

就像前段时间,上海拼单假名媛事件,那些所谓的名媛妄图通过这样的方式成功实现阶层跃迁,跻身上流,从此成为高端别墅里的金丝雀?

纯属脑子进水。

就像衩姐说的,就好比买一件昂贵的奢侈品,花了大价钱,买到的是高品质和自己当下的开心,但如果觉得拥有一件奢侈品,就成为别人眼里的白富美,敲开上流 社会 的大门,则完全是趋近于零的幻想。

而这其实也给我很好的提醒:

我也曾有过类似的焦虑,对一件事情的期待太高,以为做了某件事,就能就能讨人喜欢,工作顺利,事业成功,攀登人生巅峰。

真是幼稚和痴人说梦。一个人的改变,无论外形还是其他,满足的是当下的自己,给你带来舒服感,仅此而已,而妄图通过这些去实现别的东西,真的是中年发疯了。

最近到杂志,偶尔看到时装从业者林剑说:善用自信,善用不具攻击性的方式表达自己,真是了不得。

对我是个很好的提醒:过去有太多时候,我是带着攻击性地在表达自己。

对别人的不满、烦躁、不愿接受,感觉不舒服……其实都是源于内心的波动,和不够自信从容, 以及没能真实地接受面对自己。

一直让我耿耿于怀的事情,就是因为牙齿的事情,对牙医说了很多过分的话,希望能有机会,当面致歉。

最近看《奇葩说7》,有个女孩提到“杨幂心态”,就是对一切得失都无所谓的心态。

虽然对杨幂本人无感,但这种态度很值的学习。偶然看到杨幂说得一句话:我把情绪戒掉了。

无论天大的事,她都会花2天的时间,2天之后,就让这事彻底过去。

有时候,静下心来,仔细想想,最消耗我们的,其实就是情绪。它的杀伤力甚至超越了996的辛苦,情绪不佳,或者自我纠结,常会让人陷入自我怀疑的怪圈。

在很多人被迫单身的年代,总想起脱口秀大会上,呼兰说得话:一个男人,其实只要正常点,就战胜了90%的人了。

套用到现在很多人对待困难、对待生活的态度上,无论你此时此刻遭遇了什么,但凡正常点,让自己不发疯,也已经赢了大多数人了。

今天看到一条新闻,一个8岁女孩,滑冰比赛现场在起点处不慎摔倒,但她立刻起来,奋起直追,最后关键时刻弯道超越,拿下冠军。

真是激动人心。不由得让人感慨,这个小女孩有着超强的心理素质,内心纯净,直奔目标。

我们每个人在很小的时候,应该都经历过这种,初生牛犊不怕虎,只一心向前的劲儿吧!

但是随着年纪的增长,对这个世界的认知越来越复杂,身边嘈杂的声音越来越多,反而让你变得越来越胆小,不敢轻易尝试了,开始焦虑、紧张甚至抑郁。

最近带队,有队员问我, 一直带一条线,不会觉得无聊吗?

做领队四年多,我还真没有过无聊的感觉,反而,基本每次都会有紧张,因为觉得自己没准备好,尤其是遇到熟悉的曾跟过我的队员,便会更加小心翼翼。

因为虽然是同样的路线,但每次带都会有新的感悟。

这是我非常喜欢稻草人的地方,就是它不仅仅是给你知识性的东西,告诉你这个建筑建造于哪年,什么风格,住过谁这些有标准答案的东西,正是因为每条路线的主题感,才会不断地引发人的思考。

而这其实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年纪渐长之后,就会明白,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的过程。

生活中的很多事情都是如此。

最重要的是,你愿意和时间做朋友,慢下来, 不急于求成。

巴尔扎克曾说,人类所有的力量,只是耐心加上时间的混合。心思笃定,认真做好每一件小事,余下的功夫就交给时光吧。

今年让我感触很深的一件事,就是重新了读了一次路遥的《人生》,有趣的是,和很多人,无论聊到任何话题,甚至无论在带队哪条路线的时候,总会想起这本书。

因为这本书里给我很大的启发之一,就是,永远不要妄图走捷径。

而走捷径,却一直是现在这个速食快餐 社会 最崇尚的方式。

之前火爆网络的拼单名媛,很多小朋友希望进入演艺圈,甚至很多人冒着生命危险去整容,还有随着直播平台的兴起,各种为了博出位,而故意丑化自己,甚至丢掉性命的不胜枚举……

其实这些不可思议的现象背后,原因只有一个:

就是很多人都觉得这些是快速赚钱、成名,实现阶层跃迁的捷径。

这个时代太匆忙了,通过5年,10年的学习,来沉淀、提升自己,对很多人来说,是太久太久的事情了,然而,人生的真相是,踏踏实实地走好脚下的每步路,才是最大的捷径。

只有真正碰过壁,失败过之后,才能真正明白,时间才是最好的朋友。

最近断断续续地在听蒋勋老师讲美,讲庄子。

忽然有一种感悟,我们有多久,没有安静下来,好好地和自己在一起,问问当下的自己:过得好不好?

内心的渴望是什么?

有哪些遗憾?

有哪些想做的事?

因为这一个月发生了很多不那么愉快的事情在我身上:

比如纠结要不要和不那么喜欢的人做朋友,要不要在考试前出去玩,

忽然发现自己变老变丑,考试没有考好……

人生有很多出乎意料,有时候,你准备好了,结果都不一定是好的,更遑论,很多时候,并没有准备好。

但也因为这些契机,让我开始重新去看自己了:意识到了自己的焦虑,不安,无所适从。

所以逼着自己早睡早起,抽一个小时去跑步,跑步的时候,有成千上万个念头进入脑海:

对的,错的,不能接受的,无能为力的

感觉抱歉的,努力要放下的

……

当鼻尖和额头微微有些汗珠的时候,感觉到内心的平静,这种平静让我忽然觉得,我一点都不快乐,甚至好久好久,都找不到一个大笑的理由。

忽然就想起王尔德的那句话:

人生的悲剧只有两种::一种是没有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另一种是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

曾经以为,买了某件衣服我就快乐了,做了某件事,去了某个地方,见了某个人,我就快乐了

或者看完某本书,我就痊愈了

……

但却发现,我所谓的那些快乐,其实就是一瞬间,然后迅速归于平静,日后面对其他问题,还是会忍不住焦虑。

因为,平淡才是人生的主题,无常才是人生的常态。

我一直没有和内心深处的那个自己讲和。

所以当我听蒋勋老师讲庄子,讲古人的智慧,看待问题的角度和态度,忽然发现,人需要读点哲学,把自己放在大自然,大千世界里去看,去感悟。

真的快乐,不是你得到了什么,而是你喜欢当下的自己,当下的状态,接受你所拥有的一切。

就像最近看到的一句话:要想知道一个人是不是真的幸福,不是看他现在多么有钱,吃什么,住什么,而是在临死之前,他是不是幸福安详。

想起刚来上海的时候,在一次心灵课程上,遇到一位姐姐,那年她49岁,却满面的红光和慈悲,及腰的长发又黑又直。她是一个画家,而成为画家之前,她遭遇过早婚、出轨、离婚……

现在看着她那张安详的脸,会难以想象她背后的故事。

多年后,再次翻开她的朋友圈,发现她又结婚了,对象小她十几岁,但眉眼之间的笑容和粉嫩的飘逸长裙,让人感觉到她从内到外散发的喜悦。

生活很苦,很难,但只要自己能坦然接受,狠狠地开心,狠狠地让自己幸福,也能把那个又酸又苦的青柠檬,酿成一杯微甜的柠檬汁。

我一直是个把时间看得无比金贵的人,所以不愿浪费走路的时间、做饭的时间,甚至极少有时间是放空自己,啥也不干的。

总觉得要做点什么,时间才不会浪费。

但是在听蒋勋老师的过程中,我发现,人生需要留白。

真正的美,生活的灵感,都是在无意中,静下来观察生活的过程中得到的。

走在路上的时候,看看法桐被风卷着飘落到地上,听听不知哪里传来的鸟鸣

静静地等待一朵花开,

累了就安静下来,什么都不做,单纯地感受阳光洒在身上的温暖感觉

……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懂得慢下来,保持自身成长节奏的人,看似愚蠢至极,实则大智若愚。

在这个速食快餐的时代,我们非常容易被外界,被别人影响,保持自己的节奏变成了很难的事情。总是看到别人如何,自己就想去模仿,去跟着做,却发现,那根本不是自己。

蒋勋老师说,活得像人,才看得到美。有时候,接纳自己的无能为力,也是一种豁达。

说起来有趣,曾遇到不少人诟病我穿得土,打扮土,以至于很长时间里,都会有或多或少的自我怀疑。

而直到今天,蒋勋老师给了我关于“土”和所谓“ 时尚 ”的答案。

今天听蒋勋老师讲米勒的画,因为出身农村,米勒在好不容易走进巴黎这样的大城市的时候,被嘲笑“土”,因此他努力想要忘掉自己的土,他在画里极尽地体现优雅、得体的、看起来 时尚 的,与这座 时尚 都市匹配的内容。

就像他笔下的第一任妻子,呈现出大家闺秀的那种优雅。

蒋勋老师说,有时候,我们喜欢一个人,并不仅仅是喜欢那个人,可能还喜欢那个人所代表的阶层、生活方式。而初到巴黎,遭尽白眼的米勒确实急于跨越阶层,想向别人呈现一个不一样的自己。

蒋勋老师讲到,土气,并不是贬义,它是不同于都会的一种生命体验,亲近土地,亲近自然,与最初生命的连接,它是另一种状态。

这给我很大的触动,让我看到自己思想上非常狭隘的部分,也一直不愿意面对的部分。

就是我试图丢掉生命中的“土气”,而那种土气,恰恰是我最熟悉的,陪伴我长大的,最珍贵的,灵魂深处的东西。

而米勒这样的一位西方画家,让我想起中国的作家路遥。

我现在逢人就推荐的,路遥的短篇《人生》,讲述的就是这样一个,试图彻底剥离身上土气的年轻人。

德顺爷爷对主人公高加林的评价让我记忆犹新:归根结底,你是咱土里长出的一颗苗,你的根应该扎在黄土地里,你现在是个豆芽菜,根上一点土都没有,轻飘飘的……

那种轻飘飘的感觉,就是远离土地,远离土气,远离真实自我的感觉,其实只会带来无尽的痛苦。

美剧《艾米丽在巴黎》中,法国人无论遇到任何事,总喜欢说的一句话就是:这就是人生。

这是一种对当下接受的坦然。

非常羡慕法国人身上的那种随性,自然,头发一甩都是毫不费力地 时尚 ,

但更羡慕他们以对待 时尚 的方式来对待生活:顺其自然,毫不费力。

有时候觉得自己就是活得太用力,事事小心翼翼,生怕出错。

但就像我一直在听的那首音乐《醒来》:就像人生是多么无常的醒来。

无常才是人生的真谛。

或许随遇而安,能遇到意想不到的风景。

断断续续写了很多,总觉得2020年的末尾,比这一年的遭遇和思考还要多。

有时候觉得,自己活到现在真是幸运,而我却奢侈地浪费掉很多,不够惜福。

感恩亲爱的楠楠姐,给了我很多力量和能量。

我也想在未来的日子里,

力所能及地帮助别人

给出爱与温暖

也希望每个亲爱的你

诸事安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