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判断一个人是不是带着感情在玩音乐?

学生时代,老师引导我“带着情绪玩”。学习《悲怆》左手十六分音符,印象特别深刻。老师说我手在这里的感觉就像是“满满一衣柜的衣服,拿着其中一件轻轻摇晃”,肖邦圆舞曲的八度分解。老师告诉我,这就像“提着裙子在小圈子里转,裙子交叉的痕迹”。在教学中,可以说“你这次玩得没有感情”,这往往是一种综合的表现,可以是你没有集中注意力,没有达到谱的要求,没有通过技术测试,等等。但是在听演奏的时候,不适合轻易觉得演奏者没有感情。因为“感情”太模糊,弹哈农也有感情,边弹钢琴边看电影也有感情,带着节目看音乐也有感情,摇头闭眼摇着肩膀陶醉着感情。一切都可以算是感情。很难找到判断有没有情感的标准。作曲家想要表达的感情是标准的吗?不一定。即使不考虑一创二创,很多作家的谱子都不全或者是后人编辑的,还有一些作家不喜欢加颜文字,也不告诉玩家自己的强弱。不可能知道作曲家的意图。当然,如果你控制好节奏和音准,就会有感觉。快点的话,可以有不一样的感受。所谓的渐强、渐弱、渐快、渐慢甚至自由节拍,本来就是演奏者自己掌握的,不存在什么“准确性”。完全没有强弱变化,也可以是一种情绪。一般来说,对于“没感觉”的评价,我会认为是选手没练好,不符合听者对赛道的理解,选手有感觉但听者没听到,或者“唉,这个人没什么重伤,但我必须说他烂”。很多人根据自己的表情和动作来判断自己有没有感情,这很烦人。似乎只有当玩家扬起下巴,眯起眼睛,耸起肩膀,用“啊,我现在好情绪化”的弹幕来来回回的摇晃,他才能有感情。造就了一群讨厌不摇琴凳的小琴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