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有没有传世的著名古歌?稍微有名一点的也行。
汉代关山月的乐府曲之一,属于“鼓角横吹曲”,当时边防部队经常演奏和演唱。唐代大诗人李白曾为它写过新词,其内容是表达作者对古代边防军艰苦卓绝的感受,以此来批判唐朝统治阶级的好战,反对侵略战争。现存乐谱为魏于1768年在日本出版的乐谱,相传为明末避难日本的()所传。歌词是李白写的“明月高悬于苍穹,云海茫茫”这首歌。后来1931出版的《梅庵琴谱》收录了一首《关山月》,与魏的曲谱音调不同,但调式神韵相似,只是没有歌词。20世纪50年代初,夏一峰、杨等人将李白的歌词重新演唱并传播。这首歌朴实自然,带有一些北方民歌的味道;往往是同调重复,伴有一系列的跌宕起伏,既表现了秦歌的特点,又恰如其分地体现了原诗豪放的气质和感伤的意境。
汉末,著名文学家、古琴家蔡邕的女儿蔡琰(文姬)在兵变中被匈奴俘虏,以妾的身份生活在南匈奴和左并生下两个孩子。后来曹操派人把她接了回去。她写了一首关于悲惨生活和思乡之情的长诗。全诗共十八段,由十八首成套歌曲组成。按照郭沫若的说法,“第一”在突厥语中的意思是“拍”,十八拍就是十八首歌。诗是她写的,因为胡佳号哭,所以叫胡佳十八拍或胡家明。原为阿沁曲,魏晋以后逐渐演变为两种不同的器乐,称为“大胡家明”和“小胡家明”。前者是《胡笳十八拍》的直传。唐代钢琴家黄以擅长演奏这首曲子而闻名。李杰有诗《听董大吹檄文》:“此曲为蔡夫人所作,古时候一个个唱十八节,连鞑靼人泪洒边草,汉使人伤心地归去。”是对歌曲内容的总结。现存的1425第一次出版的《魔秘乐》,叫《大小胡佳》,全是没有歌词的器乐。演唱钢琴曲《胡笳十八拍》最早是明代万历三十九年(公元1611)孙丕显写的,是现在最流行的音乐书,歌词是“人生之初,我没有准备好……”。音乐基本采用一字一音的方法,具有四首歌的特点。从第一拍到第九拍,还有第十二拍和第十三拍,结局都是一样的,都是受汉朝和大曲的影响。全曲为六音羽调,升调的本征音(#5)和压模过程中形成的高音(#1)常作为音调外声。心情悲喜交加,挺感人的。
《阳关三叠》是根据唐代诗人王维(699-759)的诗《送元二去安溪》所写的钢琴曲。王维这首诗在唐代以歌的形式广为流传,被收入《益州大曲》第三段。唐朝末年的诗人陈涛曾写过一首诗说:“宋第三次在益州,唱的是防御由幽成的话。”说明与唐代大曲有一定联系。后来被编入秦腔,以秦颂的形式流传至今。王维的诗是为了送朋友在海关服务而写的:“渭城轻于雨尘,客舍青柳色;“我劝你多喝一杯酒,平白无故地出阳关。”进入钢琴曲后,加入了一些词,加强了送别的情绪。乐谱最早见于尹哲秦子乐谱(1491年前),还有1530出版的《发明乐谱》等十几种不同的乐谱。据清代张合编著的《秦雪传》(1864)记载,全曲分为三大段,基本上是一个调子重复唱三遍,故称“三折”。每个堆栈分为两个部分。在第一节中,除了“何晴结当春”一句外,其余都是用王维的原诗。后半部分是新的歌词,每一叠都不一样。从音乐上来说,后半部分有点类似于副歌部分。这首钢琴曲的音色朴实而又充满激情,尤其是其中后半部分的八度跳跃,以及“历尽艰辛”的反复呈现。还必须是真实的、激动的、压抑的,充分表达作者对即将远行的朋友无限关怀和怀念的真挚情感。
《念奴娇·赤壁怀古》是北宋诗人苏轼根据民歌《念奴娇》创作的独唱歌曲。词牌《念奴娇》最早的歌词可能与唐代奴隶的吟诵有关,故得名。娘奴是唐玄宗“梨园”中最著名的女歌手之一。据诗人元稹说,当时朝廷每年都会宴请百官,会有音乐、歌舞表演。然而,过了一整天,人们吵得台上的表演无法继续,玄宗就命令娘奴出去唱歌。当宦官高力士宣布节目时,全场立刻安静下来。这个词牌从五代开始流行,很多人为此写了新词。其中苏轼一词最能体现原调中“高亢豪迈”的精神,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当时有一个所谓的评论“你一定要用关西大汉,铜琵琶,铁耙子唱《不归之河》”。苏轼贬谪黄州,游览传说中的“周郎三国志赤壁”时写下此词。面对风景如画的江面,缅怀古代的英雄,想到他们的政治理想不为朝廷所见,如今法华早生贵子,一事无成,不禁感慨良多,发出了人生的感叹。但是整个调子是健康的,高的。曲谱可在九宫大成南北词(1746)宫谱中找到。歌曲由两个乐观主义者(即上、下篇)按传统曲调组成。后一块基本是前一块的发展,既有对比又有联系。其整体结构和情感起伏与歌词紧密结合,具有豪放的气质和浓厚的古典风格。
《古怨》是南宋姜白石(1155-1221)为探索古代“侧上调”而创作的一首钢琴曲。侧尚调是流行于隋唐时期的“燕乐调”。它的音阶特点是引用降低的第七个音符B7。作者是一位爱国诗人和音乐家。他经常自己作词作曲,被称为“自导自演音乐”。他的作品多为长短句的词曲,秦颂《古怨》采用骚体,可能是他后期的作品。当时的宋朝偏居江南,对金人占领北方领土采取不抵抗政策,对辛弃疾等抗战爱国将领进行钳制和打击。白石觉得国家沦陷了,世界一片灰暗。联系到自己悲惨的人生经历,他写了这首以“古怨”为主题的歌,来表达自己的怨恨和悲伤。整首歌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包括前奏曲、咏叹调和间奏,都使用同一个曲调,但采用了荣辱与共的方法。前奏曲运用了七弦琴高八度、低八度跳跃的独特手法,在咏叹调中形成连续的主调,表现了七弦琴的风格和特点。第二阶段是发展阶段。开头是二年级临时变调,用坚定的节奏,表现了作者对“世界以事实为根据,手翻了”的愤慨。第三段,再现第一声后,转为波浪式下降,直至全曲最低音,情绪十分低落,描绘了一幅“弦断肠苦,泪流满面”的感人场景。然后转到最后:“你没看见,分水年年涨——只有秋雁飞走了!”“作者用唐代李乔的诗,表达了北土失陷后无法恢复的心情。音乐以连续的同音字开始,然后转为高音区;伴奏弹得有弦外之音,悠远悠远,使人深感惆怅。
扬州慢南宋时期,金主严宏良于11入侵扬州镇,使“淮左杜明”严重受损,久久不能恢复。十五年后,作曲家感慨地说,大诗人杜牧即使在世,也会惊叹不已,无法用笔墨表达和描述。以前游人如织,现在二十四轿子还在,桥边的红牡丹花每年还在开,可是谁又来欣赏呢?《扬州慢》属于古音阶宫调式,音色古朴激昂,口音自然,结构严谨。上下片共四句,声音层层排列。歌曲的旋律走向和音准倾向基本一致,但服从于内容的需要和感情的表达。比如“呼玛访江后”的激动和“心中动摇,冷月无声”的哀叹,都可以很好地在语气中体现出来,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苏武牧羊人的这首歌大约产生于辛亥革命后的三四年,在二三十年代流行了很长时间。传说作者是北京的中学老师。内容取自一个古老的历史故事:汉武帝在位期间,中郎将苏武奉命出使匈奴,在一个冰窟里被匈奴贵族逼得投降。他喝雪,吞毯子,他坚决不跟。后来他被送到北海放牧公羊,说要等公羊产下崽才放回朝鲜。苏武是一个长短句,音乐也是按照传统的字调来处理上下篇。除了第一段引子,上下两段的曲调完全一样。音乐采用民间“背靠背调”技法,用清亮的角声4代替角声3,展现北方民歌风格。其中“历尽艰难,我心坚如石”一句由4改为3,与前后调性形成对比,强化了坚定真挚的情感。这首歌虽然用了乡村的古老题材,却寄托了当时人民反帝反封建的爱国精神。它语调流畅,内容通俗,感情深厚,所以广受欢迎。
《木兰词》原为南北朝时期产生的叙事诗,讲述了爱国女英雄花木兰(传说中姓华)参军的故事。北魏时,可汗为大兵,民间女子木兰因父兄年幼,假扮男装,代父征战十年,屡创辉煌。当他成功归师后,决心不被朝廷赏赐,而是提出了“愿借明朝骆驼送儿子回乡”的要求。诗中塑造的这个爱家不求珍贵荣耀的英雄形象,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所称道。辛亥革命后不久,《木兰辞》作为一首歌流传开来,在国难当头、帝国主义横行的历史条件下,深受群众欢迎。这首歌可能是按照传统音准当作一首歌,音乐基本上是通过改变叙事曲常见的上下句结构发展起来的。风格清新,语气流畅,感情简单亲切。整首歌大致可以分为两部分,前面部分以五声音阶为主,后面部分更多使用“二变”。特别是在“我父母听说了我女儿”之后,往往通过强调第四声产生变调效果,这对于渲染木兰回家后与父母、兄弟姐妹团聚的欢乐气氛颇有帮助。
宋元时期最流行的警句之一。今调原配元代萨都拉词“满江红金陵怀古”。20世纪20年代中期,杨先生将其与岳飞传下来并广为流传的“满江红”一词相结合。岳飞是南宋初著名的抗金名将,被投降派秦桧陷害杀害。这个词描述的是他对当年转战南北的艰苦岁月的回忆,现在想想却是“三十功名尘土”。靖康之耻未还,叹“朝臣何时恨之?”并表达了“收复旧山河”的雄心和决心。歌曲音色淳朴,节奏稳健,情感高昂,豪迈豪迈。整首歌由两部分组成,叫做上半部分和下半部分。下半部的曲调基本是上半部的重复,只有第一句略有变化,称为“换头”,是调性音乐中最典型的音乐结构之一。
但说实话,我相信除了专门研究音乐学的人,没几个人听说过。其实诗经,乐府,唐诗宋词,元曲等等。都有乐谱,可以唱。只是我们现在只看到诗歌,配套的歌曲没有流传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