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一些戏曲是戴着木雕面具演出的

贵州安顺地戏戴着木雕面具演出的。

安顺地戏,贵州省安顺市地方传统戏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安顺地戏流行于安顺、平坝、惠水等市县的戏曲剧种。据传,地戏源自明清时进入贵州的军队中。

每一地戏戏班专长于演唱一部整本大戏,如《杨家将》、《岳传》等。安顺地戏音乐粗犷,伴奏简单,大体适应在旷野演出。演员面戴脸壳,脸部蒙盖青纱。所持兵器特别短小,但表演动作幅度则甚大。

地戏又称跳神,其由来与屯堡人的生存选择有关。据《续修安顺府志》记载:当草莱开辟之后,人民习于安逸,积之既久,武事渐废,太平岂能长保?识者忧之,于是乃有跳神戏之举。借以演习武事,不使生疏,含有寓兵于农之深意。

屯堡人的身份是亦民亦兵,发生战争时拿起武器就是士兵,和平年代忙于耕种就是普通的农民。随着大明江山的日益稳固,屯堡人已习惯安逸的生活。为阻止武事渐废的趋势,有识者想出了跳神戏的办法,在跳神中演习武事,这就是地戏只演武戏,不演文戏的原因。

表演形式

地戏的主要表演形式是唱和舞。唱,是无乐器伴奏的说唱,不分行当,只有男女角色之分,没有男女声腔之分,由剧中角色边说边唱边交待剧情。其舞,实则为打,是表现战斗场面的对打格斗。

所演的三十来部大书,是屯堡人喜爱的薛家将、杨家将、岳家将、狄家将、三国英雄、瓦岗好汉。内容单一,只有金戈铁马的征战故事,没有才子佳人戏、清官公案戏、绿林反叛戏、怪诞神话剧,只有赞美忠义、颂扬报国的忠臣良将戏,反映的时代上至商周,下至明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