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志愿
为帮助2020届云南高三考生更加了解云南高考志愿填报政策,熟悉志愿填报完整流程,云南高考考试可以登陆云南高考志愿填报模拟系统,系统用于考生查询招生计划,填写自己的模拟志愿,对云南高考志愿填报流程有一个提前了解。
一、云南高考志愿模拟系统网址入口
高考结束后,很多高考考生寻找云南高考志愿模拟系统的填报网址入口,本文我帮大家整理了关于2020年云南高考志愿填报数据查询系统、云南高考志愿填报模拟系统入口等知识。
1、云南高考志愿模拟系统网址入口: /
3、云南高考志愿模拟填报系统:聚志愿网站
二、2020年云南高考志愿填报注意事项
从高到低填报平行志愿
陈海洋说,大平行志愿就是考生在每个批次都可以选择填报六所院校,所填报的六所院校均视为第一志愿,地位相同。
由于平行志愿调档比例很低,一般来讲,高校通常是按照100∶105的比例调取考生电子档案,有时甚至更低,所以,很多时候在同一个分数段时,填报的考生超出了高校的调档比例,就要对科目进行比较,即要计算科目之间的小分。
“面对六所均视为第一志愿的院校,考生必须对自己所填报的院校进行认真分析。”陈海洋说,有的考生填六所院校都处在同一层次上,还有的考生没有按照从高分到低分的顺序填报六个平行志愿,而是将往年录取分数线较低的院校填在前面,这样,即使考生的考分达到了后面院校的录取提档线,实际录取时也只能按照调档顺序从前面的院校录起。
“冲稳保垫”志愿梯度化
其次,考生一定要结合自己的考试分数,结合一分段表,弄清自己的排位情况,按照“冲”“稳”“保”“垫”的原则,将所填平行志愿之间的高校适当拉开差距。
一般来说,在所要填报的六所高校中,通过把自己所考的分数、所排的位置与所选高校连续几年在渝录取分数进行对比后,可以选择一到两所达到或超过自己分数的院校填在前面,即“冲一冲”。另外,通过对比再选择两所低于自己考分10多分的高校放在第三和第四志愿,这就是“稳一稳”。最后选择两所连续几年低于自己考分20分左右的高校作为第五和第六志愿,这就是“保一保”和“垫一垫”。
因为各院校是同时投档并录取的,通过计算机自动检索,如果前面的院校出不了档,自然就会落到后面的院校,这样填报,可以提高志愿的有效性,增加录取机会。“平行志愿不是平等志愿,考生要将最喜欢的高校填在最前面。”陈海洋说。
志愿填报防范三风险
“实行平行志愿,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考生填报志愿的风险,但综合起来,平行志愿的填报仍存在三个方面的风险。”陈海洋表示。
首先是专业志愿不服从调剂的风险,其次是专业和院校难两全其美的风险。此外,志愿结构调整后,院校考分可能起伏很大的风险。由于今年我市首次五个批次全部实施平行志愿,以往的院校录取分数(特别是二本、三本、专一)的参考价值变小。特别是对由于招生计划数有限,很可能产生各院校录取分数线整体拔高的情况。考生填志愿的时候市内市外的高校都要兼顾,这样才能降低风险,增大被录取的机会。
选学校还是选专业?专家:好专业优先
高考成绩昨日揭晓,后天即将开始志愿填报。如何让高考分数发挥最大效益,又兼顾考生对学校和专业的兴趣?昨日,重庆一中研究员张群力结合多年经验,梳理了志愿填报几个重大热点问题,为考生和家长提供参考。
挑选专业全面综合考量
张老师说,考生要想顺利升入自己心仪的大学,首先要“量体裁衣”,即准确知晓自己高考成绩及在本市一分段排名。填报志愿,是追求名校还是追求自己感兴趣的专业?张老师认为,在“平行志愿”投档模式下,考生填报志愿是“保学校”还是“保专业”,优先选择什么,其中包含考生及其家长的价值判断、甚至考生的人生规划。
名校情结可以理解。但如果名校与兴趣专业二者不可兼得时,他建议,专业兴趣优先更为理性,毕竟,有兴趣才可能把专业学得更好,而且,专业与未来的就业联系紧密。
大多数考生和家长在挑选专业时,首先考虑的因素是就业前景好、收入高。这两点固然重要,但并不全面,需要对专业进行综合考量。
关于就业前景,考生在挑选专业时,应当将专业选择与个人职业生涯发展规划相结合。如果考生希望本科毕业后立即就业,可以首选应用性专业;如果考生有攻读硕士乃至博士学位的意愿,不妨首选基础性专业。关于收入,考生必须对专业的工作内容、工作强度、工作稳定性、社会声誉和工资待遇等因素进行综合分析。
正确看待热门与冷门
选择专业时是根据社会风向选择“热门专业”还是根据兴趣选择“冷门专业”?张老师建议,考生和家长客观对待冷门和热门专业,科学、理性选择专业志愿,千万不要跟风选择。
根据教育部公布的2014年就业率较低的15个本科专业名单,生物科学、市场营销、电子商务等曾经风光无限、“高大上”的“热门专业”却榜上有名。《2014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就业情况最好的“绿牌”专业,则包括多年报考冷门的“农林地矿油”类的建筑学、安全工程、地质工程、采矿工程、油气储运工程、船舶与海洋工程等专业。
“对于专业的评价,有两个维度的概念。”张老师说。一个维度是考生报考导致的所谓“热门专业”和“冷门专业”,专业因报考人数多而热门,因少有人问津而冷门。另一个维度是专业性评价,就是从科研实力、师资队伍、社会认可等角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