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成为了你想成为的人了吗?”
用三天断断续续看完了一部电影—《比海更深》。
看完之后,感触很深,特别是电影中,主人公筱田良多与儿子的一段对话:
儿子:“你成为了你想成为的人了吗?”
筱田良多:“没有,没有成为我想成为的人。是否成为想成为的人不重要,最重要的是,你是否为实现梦想而努力生活。”
主人公筱田良多,也曾是一个心怀梦想的少年。
但四十岁后的他,却走上了一条与期望的人生截然相反的道路。
他成为了一名投机倒把的私人侦探;早年间作为作家出道,但自从处女作之后再也没有过令人称道的作品;沉迷于各种形式的赌博;与自己深爱的妻子离婚;每个月为无法支付儿子的抚养费甚至自己的生活费而发愁。
其实,他知道自己的生活状态很糟糕,夜深人静的时候,在便利贴上写下:“为什么我的生活变成了这样?”
可第二天,还是照样浑浑噩噩的生活着。
在内心深处,他还深爱着已离婚的妻子,看见妻子与别的男人约会,会偷偷跟踪甚至让儿子打探消息。
他也想做一个好爸爸,努力想尽各种办法支付儿子的抚养费,期待每个月和儿子的见面,给儿子买喜欢的牌子的手套、球鞋,还带儿子去经历自己童年最美好的回忆。
他也想做一个好儿子,实现一把年纪的老母亲重新搬回大房子住的愿望,会在明明经济很窘困的情况下,塞一些零花钱给母亲。
他也爱他的父亲,却又不想成为像父亲那样浑浑噩噩过日子的人,但实际上,他活成了过去的父亲。
主人公筱田良多身上聚焦了太多人真实生活的缩影,似乎他身上表现出来的每一方面的辛酸无奈,都像极了生活中的大部分人。
这不是一部鸡汤电影,导演是枝裕和没有在电影里给主人公来一个华丽的大转身。
但似乎,也留下了一份生活转机的希望。
一场台风过后,筱田良多和离异的妻子、儿子站在一起,走在放晴的道路上,并在分开时约定好下一次见面。
台风那晚一家人的相处,和老母亲,离异的妻子,深爱的儿子,这个男人在悄然中发生着些变化。
电影不禁给我留下这样美好的悬念: 也许,以后的日子里,主人公筱田良多一步步成为了自己想成为的人。他成为了一个好丈夫、好爸爸、好儿子,一个更好的自己。
这似乎是电影中隐秘的留白,但又何尝不是对再真实不过的人生的期待呢?
我经常在后台收到一些留言。
有人会说,很后悔自己的大学时光,虚度了年华;有人会说,很后悔在二十岁出头的年龄没好好奋斗,到现在一事无成;有的人会说,自己目前生活很迷茫,不知道怎样走出这种困境;有的人会说,现在自己的大学生活一团糟糕,但无力去改变。
字里行间表现出来的,是焦虑,是悔恨,是不甘。
其实,我也会时不时焦虑。
焦虑是因为总觉得自己不够努力,不够吃苦;焦虑自己成长的速度太慢;焦虑未来成为不了想成为的人,过不了自己期待的生活。
我记得以前专科实习那几个月,我在学校安排的一家单位做档案整理工作,每天楼上楼下的搬运近百斤的材料。
大夏天的,常常来回搬运几趟,衬衣都能够挤出水来。
晚上,在地铁站等地铁回学校时,望着玻璃窗里自己的影子,觉得苍老极了,狼狈极了。
可那时的我,才21岁,却觉得人生没了希望。
没有拿得出手的学历,没有可以傍身的一技之长,更没有什么依靠的家世背景。
一步步凭着一股不服输的蛮劲走到今天,有时候觉得自己特别坚强,特别努力了;但更多的时候,是觉得自己还不够刻苦,知道未来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无论何时何地,无论遭遇任何挫折,都鼓励自己要怀着一份美好的期望去过每一天,去用力爱自己,继而有能力爱身边的人。
有时候,我们会发现,在这个更加多元,更加开放的社会,“想成为自己想成为的人”变成了一句句人人都可以扯着嗓子喊上几声的口号。
可热血沸腾的呐喊过后呢?
是否一步一个脚印去为之付出了?
少一些呐喊,多一些行动。
少一些浮夸,多一些稳重。
少一些噱头,多一些实际。
像一个舵手一般驾着人生的帆船一路向前进。学会在每个阶段,勇敢地为自己掌舵。一时方向错了甚至迷失了道路,没关系,纠正方向,继续前行,你的人生照样会充满希望。
当我今天看完电影《比海更深》,我也将它推荐给了我的朋友,并附道:
“为实现梦想而努力生活很重要,但成为想要成为的人也很重要。只要努力生活着,就会无限接近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