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阳民歌的内容

也被称为劳动之歌。前陆琴《春秋》:“今执大树者,前当呼之,后当行之。”这是劳动歌曲的最早记录。宋代高澄写《事物的起源》:“今日举重之人,一人鼓吹为号角声,众人称之为号角声”,可见号角声为主唱,众人齐声响应。起到指挥劳动、协调行动、激发劳动热情、缓解疲劳的作用。各种生产劳动产生了各种劳动歌曲。比如农业劳动,包括插秧、打水、打场;施工劳动包括捣固、敲打等;搬运劳动包括装卸歌曲、搬运歌曲等。水上劳动包括摇、拉、钓等;车间劳动包括榨油机、油压机等。

车水号子是劳动号子的一种,流行于长江流域的水稻种植省份。有各种形式的车辆水,如踏板水车,手推水车,风车,牛拉水车等等。号子的曲调也有很多,几个曲调连在一起,形成一个更大的多段曲式。有的节奏自由,有的有规律,音乐粗糙。如果赶着去地里插秧,节奏会更急,歌声会更热烈。歌词多为即兴,比较固定的有“数麻雀”、“数猫”、“数蟾蜍”、“数水”。也有全曲只唱衬词的,演唱形式为合唱,常伴有锣鼓。

榨油号子是劳动号子的一种,也叫榨油号子,是榨油厂工人在榨植物油时喊唱的号子。一般挤油有三种不同的方法:撞挤、挤、锤挤,数量根据挤油方式和地区不同而不同。“撞压喇叭”,撞压时挂一根两尺长左右的粗撞木,几个人推撞油缸里的大木楔挤油。打一首歌就喊一首歌,打和挤的步骤和动作都在歌的统一指挥下,所以紧张。“盘扭喇叭”用螺旋盘榨油。几个人操作盘绞榨油机,动作要整齐,边喊边操作。“锤压曲”一般由两人操作,两人锤打木楔榨油。两人对唱这首歌,边唱边操作。

绵阳咏是最常见的一种。绵阳位于江汉平原中部地带,境内有东荆河、通顺河、通州河、刘溪河、排湖(古称绵阳河)、胡莎湖、鲫鱼湖、鹿林湖等十余个湖泊。由于地势低,湖泊河流多,往往十年九流,给百姓带来极大的灾难。为了谋生,人们每年经常抗洪筑坝。绵阳人民在艰苦的劳动中创造了无数的打人歌,于是绵阳打人歌应运而生。

吹小号也叫民谣,音调高亢,节奏感强。边打边唱,群众在修堤筑坝时用来协调行动,缓解疲劳。句式一般是七言、十字,也有五句。在工地唱歌,类似于捣小号。打可分为举和飞。打架的有四个人,八个人,十个人。主唱在唱的时候不打,群众在唱的时候打。

通常有三种工具用于刮削:

第一个是石头。那是农民用来在打谷场上压谷子的石篦。它用四根木杆绑着,由八个人抬着。

第二种是片状,又称方石英或飞石。它是由一块重达100多公斤的宽厚的石头做成,四角有洞,由八个人拿着绳子扔出去。它起伏如飞,意气风发,场面壮观。

第三种是木筏。木钹有两种,一种是方柱形,一种是圆柱形。只有一个人,最多两个人,能举起来。

歌词大多是即兴创作,也有唱历史故事的。这些曲调经常吸收当地小调。绵阳词的演唱形式是合唱。主唱有歌词,副歌起陪衬作用。没有实际内容,只是一些感叹词,比如嗨,丫,杨,华之类的。主唱都是吟诵歌曲的高手,他们的声音洪亮,方圆几英里外都能听得一清二楚。听到的人真是如雷贯耳,神清气爽。有一个主唱,也有两个对唱。还有一种是“抛球之歌”,要求比较高。一对八个人轮流领唱,边弹边唱,很有意思。

绵阳词的内容非常广泛,有的取材于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有的是通俗的歌词和诗词,更多的是取材于绵阳戏的剧本歌词,如《站花墙》、《白扇》、《秦香莲》、《劝顾》、《辩婚》等。还有一种是考验主唱水平的。完全是即兴创作,有唱有编,看到什么就唱什么,想唱哪里就唱哪里。语言简单搞笑,生活很丰富。曲调10多种,有慢调、急调、郎当调、海洋花、夜呵呵、Keyo-hehe等。根据跳动的速度,可分为最慢的“四级”;缓慢的“高腔”;中速“四张皮”;快《华阳》和《琅琊调》;最快的“龙舟划水”等等,其中中速的用的最多。1962省音协收集整理了米阳的歌曲,发表在《湖北民歌》上。

随着时代的进步,筑坝被机械代替,再也听不到那优美动听的呼噜声。绵阳宋慈作为珍贵的民间文化遗产,蕴藏在传统民间艺术宝库中。田歌用于播种、拔草、浇水、除草、脱粒等田地。绵阳的田歌种类繁多,有水田耕唱的《田阳歌》、旱地耕唱的《割草歌》和水田耕唱的《打谷歌》。剪草歌影响最大,主要流行于毛嘴、正昌、左河、三伏滩等旱田较多的地区。歌曲有两种:主旋律和咏叹调。唱歌的时候,是有和的。主导曲有高腔、悲腔、平腔和其他小调。人群和号子唱出一团阴阳火,对着姑娘微笑,牵着毛驴过桥。流行于张沟,有春音、冲字、引音、人声。

曲调既有民歌的抒情性,又有小调的美。一般连枷演奏场所都有几个男女在唱大麦歌,面对面边弹边唱。唱腔洪亮有力,节奏协调,气氛十分热烈。大家和圣歌都是插曲,没有具体内容。主唱有一定的故事,内容与当地花鼓或歌词相同,也有即兴创作。又名小曲。一般来说,农村妇女在室内绣鞋时唱得很轻,在田间小憩或夏夜纳凉时也有唱小调的习惯。小调反映生活面广,爱情题材多,常以四季(如四季相思、四季美景、四季歌声、四季叹息)、五看(如劝五看、叹五看、唤五看)、十看(如十集、十念、十恨、十礼、十杯酒、十扇)和十二。(十二点)还有花鸟鱼虫,用对比的方法表达情感。歌词通俗生动,好记,优美细腻,委婉含蓄,主要有十绣调和绣荷包调。绵阳古画戏的曲牌大多是由小调发展而来的。旧时闹饥荒之年,绵阳小调常伴以丝弦三棒鼓,敲碟,成为人们卖艺谋生的手段。并得到了发展,显示出顽强的生命力。

又称彩调,是一种用采莲船、狮子等民间舞蹈演唱的民歌。大部分歌词都含有祝贺和幸福的意思。曲调欢快活泼,气氛热烈,配以锣鼓,深受群众喜爱。

绵阳的民歌形式多样,气氛最热烈的是花灯歌。这是城乡逢年过节玩灯笼的人唱的歌。绵阳人有逢年过节玩花灯的习惯,尤其是正月初一到正月十五,歌舞盛行,历年未衰。到处都有采莲、蚌壳精、打莲、海马、狮子、龙灯、地花鼓。有的甚至冒充一台电视机的“故事”,如《八仙过海》、《小背头老头》、《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等,形式多种多样,所以灯歌特别丰富。这类民歌的特点是,歌词大多吉祥,有祝福、喜庆之意;曲调欢快活泼,气氛喜庆。用各种道具,五颜六色的服饰,载歌载舞,伴以锣、鼓、唢呐或弦乐器,是广大农村最具吸引力的节日文化活动。有《两个天房》、《武装暴动之歌》、《土牛之歌》、《< & lt少先队之歌,妇女解放之歌,告白军士兵之歌,洪水之歌,当兵必当红军等。

这些红色歌谣带有强烈的时代色彩阴影,具有鲜明的阶级意识和阶级感情。1977《湘西鄂西革命历史民歌》(杨武清等编曲。)由黄筱琳、康大德收集整理,参加省文艺汇演,获创作表演奖。1982,由南国唱片社发行。它是一首反映人们新思想、新生活、新时尚的民歌。我没空回娘家,六姐爱的全能,姑娘喜欢开机器滚船,姐姐插秧我把孙子扔了,想起哥哥,订亲只是一首歌,采莲就在九月八日。但是大部分都是业余作者写的。

棉洋新民谣诞生于1958。代表作是仙桃仙沟村农民刘同兴和省群艺馆音乐家何良友根据米阳的小曲创作的《我怎么有闲功夫回娘家》。唱的是因为集体生产很忙,“怎么有闲功夫回娘家?”还有一首代表作《爱我妈妈》,是绵阳人王玉珍唱的。总的来说,反映的是“人民公社”、“大跃进”时代的工作、生产、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