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州半岛的雷州文化
雷州方言、雷族雷神、格雷雷剧、雷州音乐、雷州傩舞、雷州石狗、雷州珍珠等“雷子”特色彰显了雷州文化的独特风貌。它是南粤重要的地域文化,在南粤历史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雷州文化、广府文化、潮州文化、客家文化并称为广东四大文化,在中国众多地域文化之林中占有重要地位。
雷州文化历史悠久。因为雷州半岛是红土,所以叫红土文化。雷州半岛有很多各具特色的文化,在人们的生产生活中传承下来,对后人有很大的启发。
历代人才聚集,促进了各种文化的融合,使雷州成为楚越文化、土著文化、闽南移民文化、海洋文化、中原文化的交汇地,闽南文化、宗教文化、俗文化、浮居、名人文化等文化类型鲜明,催生了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雷州方言、雷州音乐、格雷、雷剧、雷州石狗、雷州傩舞、雷州鼓汇等。
“文明之光将照耀千年,钟灵这片遥远的土地是美丽的”。据史料记载,仅唐宋时期,就有22位名人贬谪或留下足迹于雷州半岛,包括寇准、李纲、苏轼、苏辙、汤显祖等名臣、文学家。他们带来了先进的中原文明和诚信,在雷州半岛发展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唐宋以前,百越人主要生活在雷州半岛,文化生态还是原始的俗文化。先贤们在雷州半岛期间,开办书院,倡导启蒙,传播中原先进的文化、思想和生产技术,写下了无数的诗文。他们为官清正,也给当地带来了清新的气息。到清代,雷州涌现出以、陈昌祺、陈为代表的一大批本土人才。如今,雷州已成为粤西唯一的国家历史名城。历史学家公认,唐宋以前,雷州半岛还是一片蛮荒之地,当地居民多为未开鸿蒙系统的古越人,文化生态以落后的俚俗文化为主。唐宋以来,雷州半岛人才辈出,群星璀璨。
自唐宋以来,一批中原名人曾在此贬谪。是他们,从寺庙的高处跌落到河海的远方之后,沉下心来,感到激动。
精力充沛,亲民爱民,用成熟先进的中原文明,清正廉明,兴修水利,勤勤恳恳,笔耕不辍,几百年的俸禄代代相传,使这片广袤的土地成为钟灵的沃土——蓝色的海洋碰撞着“北风”南下,春风化为雨水,洗涤着、浇灌着红色的土地,却又冲刷着。十仙庙里供奉的寇准、李纲、苏轼、苏辙等十位神仙的雕像,还有西湖的苏堤碑:桂生书院和门口的梦泉井里,依然闪耀着睿智目光的汤显祖雕像;李刚、墨宝和“苏尔村”的故事,至今传诵;雷州人读雷州的《口珠渡》...这些都记录着先贤们的足迹。他们或过着一两年的流亡生活,或来去匆匆,“飘渺而孤独”;然而,“雪泥爪”和“一瞥”却为这片干涸的红土地洒下了滋润万物的雨露。
寇准初来乍到,发现当地人说一口歪歪扭扭的古越方言,不利于交流,于是不顾从宰相到大臣参军的巨大落差,教育当地人学习当时“官话”的中州发音。还兴修水利,传授农业技术;解释天文地理,趋吉避凶;建真武堂教书育人。李刚被贬雷州,住在天宁寺,写了20多首诗,表达了他深厚的爱国情怀。苏轼南征经过雷州,在墨宝留下了许多文献,其风格和气节对当地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苏辙在雷州学习写作,留下了许多优秀作品。《苏尔》的韵味和《海的浩瀚》常被时人传唱,成为人们慰藉心灵的精神家园。汤显祖被贬徐闻,发现这里民风凶悍,咄咄逼人,于是创办桂生书院,教育百姓珍爱生命。他更大胆地拷问:“天地哪个更贵?干坤只在今生。海波整天打鼓,谁知道你的爱情?”这种拷问不同于屈原的《田文》,是一个没落王朝的孤儿对忠君不义的质问;汤显祖的提问更多的是对人性的反思,更具有人文性。
圣贤博采众长,文明之光一脉相承,钟灵的偏远之地是郁秀。此后,这里文人辈出,孕育了以清代雷州“陈三姐”为代表的大批人才。其中有以清廉、能力著称的政治家,有学识、敢言的官员陈昌祺,有集书、画、诗、印于一体的“岭南奇才”陈等...雷州话,民间称雷州话,属于闽语系,是海内外任磊同胞的共同母语,主要分布在粤西南、桂东南和海南。雷州方言在雷州半岛及周边地区人民的日常生活中广泛使用。它是中国大陆最南端的方言,也是广东四大方言之一。雷州方言因古雷州而得名,主要分布在今天的整个雷州半岛及其周边地区。因为这个地区在历史上属于古雷州府管辖,所以叫雷州话。
雷州话通行于雷州市、濉溪县、徐闻县、麻章区、东海岛、赤坎区、霞山区、坡头区、廉江市南部、吴川市东部、电白县、粤西、桂东南、琼北各县(市)、区、镇,境内人口800多万,境外人口约654.38+0.5万。
雷州市雷州话是雷州话的代表,是语音。从汉代丁原六年(111)到民国初年,千百年来一直是郡、州、县、路、军、路、府所在地,成为雷州半岛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目前有《雷州方言语音词汇》、《雷州方言词典》、《雷州方言词典》、《雷州方言志》等著作。
雷州人又称雷州人,是广东四大民族之一。雷州氏族是指从中原经福建(大部分经过古莆田)迁徙到雷州半岛及其周边地区的早期汉族人的后裔。据相关史料记载,最早迁居雷州半岛的莆田始祖是在秦初(公元前221)。雷州话是雷州人的母语,现在生活在国内外30多个国家和地区。
雷州半岛本土人口600多万,中国其他地区常住人口200万左右,海外人口约654.38+0.5万。雷州民间宗族有自己独特的雷州文化,历史悠久,是闽南民间宗族的代表。雷州人的宗族与潮汕人的宗族、张泉人的宗族、闽台人的宗族、海南人的宗族关系密切,但长期以来,雷州人的宗族根据当地的地理环境,早已发展出不同于古代闽南文化的雷州文化。雷州人刚毅、务实、淳朴、正直,形成了强大的团结。杭·艾虎
“艾虎”在《荆楚岁时年谱》中有记载:“五月五日,我以艾为虎,或斩之为虎,与相贴,妻争戴。”“艾虎”有的是用艾草和艾叶做成的,有的是粘在用布帛剪成的老虎身上,当地的妇女儿童把它们扎成辫子。在五月初一的早上,大多数农村人会把艾叶放在他们家门楣的两边(以吸引百福),或者贴上有老虎的黄色纸条“辟邪”。在雷州半岛的城镇,从第一天开始,大街小巷都有艾蒿和草药出售,市民买来插门烧水洗澡。按照传统习俗,将艾草插在门上是为了招福驱邪,用艾草液洗澡可以洗去邪气和皮肤病。这些摊贩的艾草都是从附近山上采集的,几根树枝和其他草叶扎成整齐的一捆来卖,一捆五毛钱或者一块钱。艾草散发出一种特殊的香味,不时有人上前挑选购买。
艾草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叶互生,深羽状,表面绿色,叶上有浓密的白毛,茎叶有特殊的香味。中国古代将艾草入药,针灸的艾灸方法是将艾草放在穴位上,烧灼治疗疾病。所以古人认为艾草可以招财避邪。在中国的一本古书中记载:“鸡不叫的时候,那些像人类一样采艾草的人取来,用艾灸收集,效果很好。就是爱彩化成人形挂在门上的日子,可以毒气。”古代认为端午节过后,天气开始变热,蚊虫滋生,容易发生传染病。所以这一天用菖蒲、艾草、石榴花、大蒜、山丹等五种植物来驱除各种毒物。
丧葬习俗
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倡导殡葬改革,移风易俗,新的丧葬方式逐渐被当地人接受。但过去半岛上的人们遵循着“入土为安”的古训,对丧事不敢大意。它有一套复杂的仪式和许多禁忌,让人眼花缭乱。许多旧习俗已经消失了。
丧礼认为,凡年过50,因病老死者,视为死亡,称为“喜丧”(即白婚)。对于这种正常死亡,家人已经有了心理准备。亲人的死讯一被证实,孝顺的家庭就会泪流满面。这时,死者脚边应提供一碗“剩饭”(也称倒饭);用一盏碟灯盛芝麻油,点成长明灯(也称路灯);盛一碗饭,上香。熏香和灯光日夜不停。而且死者家属已经在戴孝了,所以你不能穿着鞋帽开始处理丧事。他们的部落或社区成员会筹钱给死者捐赠棺材。村里的公婆或邻居开始自愿帮忙做家务。
丧亲者家属去世后,丧亲者主要是第一时间向亲友发送丧亲信息,但其事务繁杂,无法分身。他们经常派亲戚帮着跑来跑去,发讣告。送葬者去对方家不能进门。对于出来见面的人,无论老幼,都要相互磕头,然后告诉对方为什么有人死了,某一天某一时间的葬礼等等。
葬礼有两种:大型和小型。葬礼主要是给死者洗澡,穿寿衣。一般在死者死后不久进行,因为时间长了,尸体僵硬,难以穿戴。寿衣件数有严格规定,男性为偶数,女性为奇数。如果一个女人死了,她的家人会给她戴上生前戴过的戒指和手镯,这叫“按”,拿出来给后人在捡骨和重葬时佩戴。你还会把珍珠、玉石、贝类、大米放入死者口中,称之为“米含”或“米含”。
伟大的外套将立即进入棺材。棺材合上钉好后,土人会问是否还有人没见过遗体。这是为了防止丧亲迟来,见不到亲人最后一面。
从死者去世到出殡,孝要日夜轮流守灵,主要是为了防止猫狗等动物的侵扰,也是为了表示孝顺。
丧服有五个等级,分别是丧、崔子、立功、小役、昏迷,称为五服,适用于与死者有不同亲密关系的亲属。断衰是最重的丧,主要适用于死者的儿子、未婚女儿、儿媳。用最粗的原麻制作而成,简单粗糙,用来表达悲痛的深浅。
哀悼是丧葬习俗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死者和亲属的关系不同,吊唁的方式和方法也有很多不同。
接到噩耗后,离家在外的孩子或其他至亲,应先大哭一场,再询问死因,然后不顾一切上路哀悼。回到家就要憧憬家乡,歌唱(歌手哭)。
回到家,去找灵,跪着哭。而在连江,有一种流行的口头文学叫哭奶(不管哭的对象是谁,都统称为哭奶),其内容大致是追述逝者过往的苦难和对逝者的怀念。比如女儿哭着找妈妈:
我妈妈把我养大,照顾我。艰苦的生活,牛奶!
没有食物,没有牛奶;艰苦的生活,牛奶!
挨到这一天,奶;成群的孩子,奶!
我怎么知道你要去,奶;别说了,牛奶!
离开你的女儿,牛奶;我很伤心,牛奶!
哀号是如此的凄美和悲伤,以至于听者不得不落泪。
亲朋好友前来吊唁,孝子理应迎接、陪伴。悼念仪式结束后,哀悼者前往灵堂正式悼念。由门房安慰,即在收款台支付礼金。大多数是六英尺长的白色、黑色、灰色和蓝色的布。届时,将用粉笔写下“不朽的功名”和“永远的典型”等字样,在葬礼上引用。
出殡也叫出山。不同地方葬礼时间不一样。有些地方在施思(上午10-11),有些地方在酉时(下午4-5点)。出殡时,道士先收煞,门楣贴上“煞符”。灵柩搬出屋时,道士喃喃自语,连拍用剑腹击打灵柩三下,这是出殡令。十六个挑夫齐声大喝,孝子捧着香碗、牌位、棺材为头领,驱鬼。酒吧男每隔几分钟就一起喝酒,意思是警告路人避开。
灵柩出村后,一般在村头或村堂等空旷地带举行。在开幕式上,按照亲属关系和距离先后进行祭祀。名人有大唱先生(负责诵经并指挥葬礼仪式的全过程)、先生(带领与会者跪拜)、觉先生(按大唱顺序逐一供奉)、文雷丁先生(宣读葬礼仪式)。之后,孝子向先人做了告别仪式。
埋好的棺材到达墓地,坟墓重新排列。先把坑底整平,抹掉脚印,点燃纸帛,意思是给墓取暖,不让祖先感到寒冷。然后,棺木缓缓降下,阴阳师拿着罗盘坐回,孝子带头铲桩埋桩。覆土的时候,不要把人影扔到坟坑里。盖上土后,哀悼者绕着墓地走了三圈,每人抓一把土,撒在房子边上。回家时走另一条路回来。
端午节的奇特习俗
端午节是一个重要的传统民间节日。它被称为龙舟节,因为五月的第五天是仲夏的第一个下午。除此之外,还有五月节、端阳节、重阳节等不同的名称。除了赛龙舟和吃粽子,人们对端午节也很熟悉。旧时雷州半岛还流行放飞纸鸢、佩戴香囊、饮菖蒲酒、采花等习俗。
端午节吃粽子的习俗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南北朝梁在《续齐之和》中写道:“屈五月五日死于汨罗,楚人哀之。这一天,他把米扔在竹筒里作为祭品。”后来,善良的人们担心粽子被扔进水里会“被龙偷走”,于是人们就用印楝叶裹上五颜六色的丝绸。据说他们两个都被龙所畏惧。印楝叶是中药,用来包粽子,有预防疾病的作用。
早期的民间饺子(汤圆)是用小米做的,所以“角小米”又叫“五月粽子”。旧时雷州人习惯采叶去刺,而不是用鸭妈妈、笔筒、锅盖、橄榄、枕头的形状编织成粽子(俗称“粽子”),用玉米或糯米做成(雷州城里的粽子个头大,叫大粽子。而东海粽子又大又长,就叫交大粽子)。根据《海康县志》注释中的“苗”字,“苗生于田,篱中,处处可见。只有生在沙里的才一两尺高,成不了一木。宋卡有十多英尺高,但它们也没用……”
《雷州县志》载:五月为新月,挂于门上,作雄黄以赏。这个男孩在放风筝。是日赛,银牌用竿挂在船上,胜者得之,称为“中标”。“午中”,摆好酒菜,祭拜家族神灵和祖先。把角和小米一起喂。在溪流中沐浴被称为“流动的选择”
旧时雷州人用粽子和五花肉祭祖,然后全家人聚餐过节。五月初五,头上扎着艾叶的农村妇女,手里拿着“蛟龙”成群结队地来到西河,让“蛟龙”在水面上漂了一会儿。这是祭祀水的屈原。以前有人指导孩子在西河里一两一个洗澡,叫“流量选择”。原来打雷湿热,是疮。婴儿大多出生在头部。这一天,我一边在河里洗澡一边唱:“疮脓流了,去东海找别的孩子吧!”用雷州方言唱的民歌。汉代形成于雷州市,流行于雷州半岛。是广东四大方言歌曲之一,全国131歌曲之一。其格律严谨,四句一句七字。第一、二、四句尾韵,第二句第四、四、末字都用上声,第二句尾字用降调。大写每句可加两三个字,称为“宋垫”。有10多种表达方式,如赋、比、兴、双关、重叠、、倒装等。演唱形式包括独唱和二重唱。民间男女老少都会唱,有事就随便唱,出口成歌。
雷州民间器乐。始于明代,盛于清代,流行于雷州半岛湛江一带。雷州音乐可分为:你的传奇,气氛热烈,气势磅礴;小卡片,旋律流畅优美,轻松活泼;坐门楼多用于庆典,乐师坐在门楼下(大门口)演奏;戏台是介于雷州戏和李戏(雷州木偶戏)之间的气氛音乐,也用于日常生活中。雷剧原名雷州戏。起源于雷州宋,形成于明中叶的雷州市。它的声乐和锣鼓音乐是独一无二的。最开始是以雷州歌谣为主声,后来在原声的基础上创作了几十首新声,按体系可分为“高泰”和“雷剧”。
湖光岩世界地质公园
湛江湖光岩风景区位于广东省湛江市西南部,距霞山区约15公里,是雷州半岛风景秀丽的风景区,也是中国著名的火山口旅游区。经联合国地质勘探专家组鉴定,湖光岩是16年至14年间,由多次平坦火山爆发形成的马尔湖。该湖面积2.3平方公里,深度446米,其中火山泥沉积物400多米,深度20多米。湖泊和火山泥中含有60多种微量元素,是世界上不可多得的“天然年鉴”和“天然博物馆”。世界上只有两个马尔湖,湖光岩原名镜湖或镜湖。
宋建言三年(1129),宰相李纲流放海南,途经广东雷州,受时任湖光岩冷岩寺长老阎石(两人都是福建同乡,又是京城同窗)之邀,到雷州濉溪县湖光岩游玩。月下与僧共饮,人间有情。夜晚月色晴好,满湖月光,湖光映壁,光彩动人。李刚忍不住即兴写下“湖光岩”,然后刻在白云石上。“白云禅寺”一直香火不断,清代改名为“冷烟寺”。“冷艳”取自《冷艳经》,至今不变。
董同志曾用十个字概括:“四山围湖,湖水明如镜”。湖光岩的本质是一个像山泉一样纯净的浩瀚湖泊。湖光岩的马耳湖比德国的马耳湖还大,是世界上发现的最大的马耳湖,而且非常自然,保存完好。湖中没有水蛭、青蛙和蛇,但有大量的鱼虾,甚至还有巨型龟龙鱼。无论落叶和灰尘如何感染湖水多年,5个小时后,湖水自有神奇的自净功能,将杂质消除得无影无踪。湖水清澈明亮,像一面镜子。湖光岩的美丽之谜一直是自然界的一个谜,吸引着中外科学家去调查研究。2004年6月5438+10月,世界上最典型的两个玛尔湖——湖光岩玛尔湖和德国艾菲尔玛尔湖签署了《中德姐妹玛尔湖合作协议》,结为“姐妹湖”。湖光岩有50多个形状各异、大小不一的景点,被誉为“天然氧吧”。这里还是国家滑水训练基地,曾举办过2004年世界滑水锦标赛。
三岭山森林公园
广东三岭山国家森林公园位于中国大陆最南端——距离湛江市三公里,总面积22685多亩(1511公顷),绿化覆盖率98%。是湛江市最大的绿色防护屏障,被誉为湛江的“城市之肺”。成功创建省级科普教育基地、国家级“AAA”旅游景区、国家级。广东森林生态旅游示范基地;广东最受欢迎的自驾游目的地(景点)被授予“优秀旅游景点”称号。它美丽的自然景观令人着迷。依山傍水,湖光山色,大小不一的山峦连绵起伏,沟壑峡谷形态各异,树木葱郁,云雾缭绕,花香四溢。是集旅游观光、科普教育、休闲度假、体育娱乐为一体的生态郊野公园。
三陵山古称牛姆岭。传说它是以一头牺牲自己拯救他人的牛被埋在山中而命名的。牛姆岭墓的遗迹至今依稀可见。森林公园植物丰富,其中乔木318种,灌木536种,植被270种。其中,国家一、二级保护植物6种;野生动物资源也十分丰富,共有脊椎动物89种,隶属于4纲35科18目,其中国家一、二级保护动物9种。广东省雷州市西南不到3公里的雷祖寺,香烟缭绕,游人如织。这座雷州最古老的文物,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也成为许多当地海外游客回国探亲的好去处。雷祖庙是为了纪念唐代雷州刺史陈文玉而建的。始建于唐代贞观十六年(642年),距今已有1、371年的历史。历经几代人的修缮扩建,成为岭南地区最大的祠堂之一,有1996座,被列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雷祖庙是耒阳八景之一。唐宋以来,名士、学士纷纷拜谒,留下了许多诗篇。寇准的《留灵氏陈司马斋碑文》,他能倒背如流:“骑至灵,幸有官僚相伴。人物熙熙攘攘,有景必入丹青。”雷祖寺文物丰富,有千年石人、乾隆御踢碑、古井、雷鼓、雷车、千年龟,以及宋、元、明、清等30多处碑刻,是研究雷州历史、文化、民俗的重要实物和资料。在雷祖庙,我们可以找到雷州文化的脉络。位于广东雷州西湖北侧的十仙寺,始建于宋宪春十年(1274),是为了纪念宋代十大名臣,如宰相寇准、学士苏轼、侍郎苏辙、正子秦观、蜀任、任、宰相李纲、编审李广、他们高贵、正直、学识渊博、政绩卓著。还有文天祥写的《雷州十贤堂录》,名为《十贤》,为了表达雷州人的胸怀,正如文天祥所说,即“尊贤为师,恨疾为敌”。
根据寺内展品,寇准在雷州逗留时间较长,约18个月,卒于雷州。他刚正不阿,为官清廉,深受人民爱戴。虽然他在雷州的职位只是一个低级官员,但他仍然勤政爱民。《寇公庙》中的几幅画,记录了他在雷州的功绩:修建真武堂,传授传播艺术,让村民的后代也能读书;教天文地理,革除歪理邪说;传授先进生产技术,促进经济发展;传播中原文化,向当地人传授中州之声,促进了当地人与中原的交流。据说寇准死后,寇夫人得到了朝廷的允许,帮助将灵柩运回洛阳安葬。出发当天,雷州人被派去护送灵柩。灵车队到了一个渡口,风雨交加,村民们怕淹了棺材,就在手中插上竹签护住。第二天,我看到这些竹签已经生根发芽,变成了一片森林。这个渡口叫“口珠渡”。
李刚被贬雷州,住在天宁寺,写了20多首诗,表达了他深厚的爱国情怀。他的正直使他更受当地人的钦佩...
“十贤”虽亡,但历经数百年风雨,其墨香与正气愈加浓烈,塑造了雷州人“以恶为敌,尊贤为师”的品格。三元素塔的三个元素分别是冠军,会元素,解元素,人[1]期待人才,祈福冠军,第二名,探花三元素,美好的祝愿。爬塔意味着冠军在高中,步步高升。
三元塔坐落在德城镇东3公里处美丽的白沙山上。建于明万历二十七年(1599)。是广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原来州里的人都是祈求各级科举第一,榜中“三元”因此得名。这座塔平面呈八角形,高53米。是一座亭式砖塔,外九层,内十七层。洞壁厚3米,壁庙几何图形都很漂亮。穿墙缠绕平座结构。地基由红砂岩和花岗岩构成。房檐梁、角柱、门框都是红白相间的。须弥山四面都刻有浮雕图案,角上刻有表情各异的Totalix。据说塔身被批荡时,工匠们按照“徐新不准老”的严格要求,选用了珍贵的银红色砂浆,而不是普通的土红色砂浆。因此,尽管经历了400年的风雨雷电袭击,它依然光亮如故,有着“只新不旧”的美誉。桂生书院,位于广东省湛江市徐闻县,创建于明万历十九年(公元1591)。书院坐北朝南,中轴线依次为前殿、中殿、亭子、后殿的四合院式布局。
每栋楼有六个自习室,分别是博学、审问、慎思等12自习室。1 985年,广东省文管委、徐闻县市人民政府拨款,在院内改建加铺石板路;1989被公布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汤显祖在古代被贬为徐闻,徐闻被任命为掌管户籍的派出所副所长。看到徐闻无学,士少;特别是看到当地民众“轻生而不懂礼仪”,不禁发出“天地之性贵”“知命即知世间万物贵”的声音;他用微薄的薪水和知县熊敏一起创办了贵生书院,招收学生学习和传播中原先进的文化和思想。此后,当地学者逐渐增多,尊师重教蔚然成风。尤其是他的“贵族生活”理论,充满了浓厚的人文色彩,引起了后人的极大兴趣。据当地官员介绍,当时欧洲文艺复兴如火如荼,中国也有了资本主义的萌芽。根据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理论,汤显祖发展人文主义思想的时机恰到好处。
书院门前树木参天,枝叶茂密;院子里的花草是绿色的,房子是明亮的。当地人说,汤显祖提倡教育,象征着他的思想传播分散,一直影响着后人。大门右手边的梦泉井是汤显祖初到徐闻时喝的井水。传说正是在夜里,他的思绪涌上心头,创作了《牡丹亭》。从这里回到中原后,一发不可收拾,又创作了另外三部作品,合称《临川四梦》。海康港是著名的老渔港,水深水静。位于雷州市西南38公里,属北河镇。镇南南部的康港市场,是古雷州府海康县北河之所所在地,故名海康港,明洪武二十七年(公元1394年)成为港口。湾港盆地长1.400米,宽1.900米,窄400米,水域面积403平方公里。航道平均水深2至3米,最深处9米。港内避风渔船超过65438艘。附近海域盛产白蝴蝶,港湾里还有珍珠养殖场。
海康港是雷州半岛北部湾西岸的一颗明珠,已有1600多年的历史。走进海康港,就像看一本黄色线装书,看一幅浓淡适宜的水墨画。
海康港历史上曾是海康县北河研究所所在地。地处北部湾出口,水陆交通十分便利,经济十分繁荣。但同时也容易受到当时猖獗的海贼入侵,后来的朝廷被迫将县城迁到现在的雷州市。从此,海康港逐渐成为一个被遗忘的角落。县城作为唯一的遗址,进了城墙,也有了进城的入口,一直保留到改革开放初期。可惜到了80年代中期,缺乏保护意识的村民逐渐将城墙拆除,这不禁让人惋惜!
隋朝时期(581-618),海康县原北河之所建于此,70年代后改名为海康港。目前,距离古港不到100米的港口南岸有一处古城墙,是海康县北河之所古城墙遗址。70年代拆的,墙全是青石的。站在古城墙前,我抚摸着一片片清晰可辨的古石砖,一片片青石纹理,一个个小突起,一片片长满青苔的历史“印章”,仿佛看到了传说中的海贼“乌石二号”,看到了远处一望无际的大海,看到了乘风破浪归来的渔船,看到了海康港一代代渔民的形象...
当地风俗
转眼间已经到了21世纪。无论外面的世界多么喧嚣,多么现代化,似乎都影响不了这个康港老人的宁静。你看,只有几百米宽,海康港码头南北两岸还保留着非常传统的渡船。淇水镇在北岸,北河镇在南岸,比较分明。对于两地的人们来说,最方便的交流方式是乘渡船。河两岸有两个不忙的简易码头。很简单因为两个码头只有两艘很简单的摆渡船,来回往返。装载仅限于人和摩托车、自行车。也不贵。据渔民说,坐船来来回回一次也就三五块钱。
当我到达码头时,我看到停泊在港池里的渔船。海康港有大大小小100多艘渔船。大部分是当地渔民的船,打着国旗打猎。不远处,海湾里漂浮着一排排鱼笼。一群群海鸥、仙鹤和小鸟飞来飞去,引起一阵惊呼。这是一个天然的避风渔港,港口距离北部湾只有几公里。在海康港鼎盛时期,海南临高、连江安铺、濉溪江洪等地的渔船经常在此停靠交易。高峰期每天有200多艘渔船停泊,海产品和渔货贸易达1000多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