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音乐课堂中培养幼儿的创造力

1.为孩子营造自由创造的氛围 ,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以激发幼儿对音乐的兴趣为前提,引导幼儿愉快、主动参与创造活动,为幼儿创设宽松愉悦、自由民主的音乐活动氛围,让他们能够怀着愉悦的心情利用已有的经验自由思索、展开想象,充满自信地与音乐进行交流,才能使最大多数幼儿的创新能力发挥到最高峰。比如:在《拔萝卜》教学活动中,借助老公公等角色的情节,引导幼儿倾听不同的声音,表现不同的形象。幼儿们非常有创意,他们用不同的声音、动作、乐器表现老公公、老婆婆、小姑娘、小狗、小猫、小耗子,不但丰富了情节,而且还充实了音乐形象。尤其在表现角色的动态上,更加惟妙惟肖,充分体现了幼儿的创造力。

又如欣赏乐曲《狮王进行曲》时,我启发幼儿进行配乐朗诵。其中有个幼儿是这样“朗诵”的:“一天,在森林里举行舞会。动物们开心地游戏,突然听见一声大喊:‘狮王驾到’动物们马上分两排列队欢迎狮子,只看见狮子大摇大摆地出现在大家前面……”《狮王进行曲》中小动物们干了什么、发生了什么事以及小动物表演的动作等都是幼儿模仿、想象和创编的因素,只有让幼儿按自己的条件、方式、意愿去做,他们才能学得主动,才能发挥想象力和独创性。尽管幼儿的表现还十分稚拙,但都是真情实感的流露,体现了他们独特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当然培养创造力并不是要摒弃模仿,在音乐活动中模仿是需要的,它是最初的学习方式,但必须较快地跨越这一阶段进入探索期,引导幼儿大胆创新、独立思考、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由于幼儿的情感体验和表达很难全部预料,所以在活动中有时会出现一定程度的紊乱,但教师不要去训斥孩子,而是要学会容忍,并在宽松的氛围中鼓励、支持和欣赏幼儿的创造性表现。

2.优化课堂教学,为幼儿提供自主创新的机会

霍姆林斯基曾精辟的指出:“儿童从一个好老师那里很少听到禁止,而经常听到的是表扬鼓励的话。”所以教师要多鼓励、多支持、多肯定、多接纳、多欣赏,要多给幼儿创造自由、民主的氛围,营造充满鼓励、创新的环境,这对启发幼儿的创新潜能是非常必要和有效的。记得在一次《小小蛋儿把门开》活动中,我是想让孩子按照我的歌曲内容来做动作,绝大部分孩子都能按照我的思路、我的想法跟着我的节奏进行着他们的创作动作,可王阳阳小朋友却跟其他小朋友做的动作有极大的反差,他夸张地一会儿趴在地上打滚,一会跳上蹲下……我强压住内心的火气,缓和着语气问他:“阳阳,你刚刚是在干什么呢?你看小朋友都没有像你这样。”“哦,陆老师,小鸡要出壳很兴奋,所以我要往上跳啊!但是被蛋壳卡住它又出不来,我见到过的,所以我要打滚呀……”阳阳看着我认真的说。你听,他这样说错了吗?当然没有,我又怎么能忍心强行剥夺他的想法、他的创意呢!我重重地点了点头,并当着所有的孩子表扬了他。在接下来的活动中,孩子们可来劲了,什么样的动作都有,而且兴致比刚开始那会儿还浓厚,音乐的节奏也把握得较好,小伙伴之间还在为对方互相介绍着自己动作的由来。如果当时我不分青红皂白批评阳阳没有根据我的要求来做,而不去了解他的想法,后果会是怎样呢?不敢设想,连孩子自发的创新都扼杀了,教师又怎能把激发孩子的创新挂在嘴边,又怎么能真正地做到培养孩子的创造性。

作为教师,应善于捕捉幼儿不经意间的创造性的探索倾向,满腔热情鼓励和指导,让幼儿用特有的童心去感悟音乐,当他们富有个性的理解以及稚嫩而新颖的创造性表现被教师接纳、赞许和分享时,他们体验到了被尊重的感觉,满足了自我表现的需要,这种正向的情绪会激励他们更加热爱音乐。

3.重视孩子创新过程的体验,满足幼儿的创新欲望

幼儿创造性音乐活动的真正目的是强调在活动过程中获得心智的满足,在挖掘音乐潜能中让幼儿释放能量,发展能力。因此在教学中,应遵循重“过程”不重“结果”的观念,营造自由创造的氛围,注重幼儿的自我表达和表现,充分满足幼儿的创新欲望。在音乐创造活动中,幼儿对“过程”比“结果”更感兴趣,因为过程给幼儿带来无比的满足。例如,在音乐欣赏活动《让我们荡起双桨》中,根据歌曲内容,引导幼儿创编划船动作,但幼儿在活动中,两两结伴不是在表演划船,而是在做游戏,表现出强烈的表现欲望,如果教师能马上调整计划,孩子们也许能体验到自主探索和创造参与的快乐,能体验到用表情、动作、姿态与他人沟通的乐趣。细致严密的教学计划固然是必需的,但我们不能为了实现计划而牺牲孩子们享受音乐的机会,不能为了得到设计好的答案而牺牲孩子们自主学习、创造的机会。真正的音乐教育在于给幼儿以快乐和享受,只要从幼儿实际和音乐教育的本质出发,时间上多一点少一点,环节上多一个少一个,内容上动一动改一改,都是可行的。评价音乐教育成功与否的标准是孩子是否更加喜欢音乐、是否促进了孩子身心和谐的发展、是否为他们将来积极参与社会文化生活奠定了基础。我们应重视孩子的过程性体验,重视满足幼儿创新的欲望,而非具体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