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调佳能

佳能是一种复调音乐,原意是“规律”。同一旋律出现在每个声部的同度或五度等不同高度,产生连续的模仿,即严格的模仿对位。第一声部叫“起句”,一两小节后出现的重复声部叫“应句”,用大炮技法写成的乐曲叫“大炮歌”,声学音乐中的“旋转”也是“大炮歌”的一种。佳能出现于13、4世纪,后人常以古曲为佳能题材。

帕切尔贝尔的d大调佳能,

约翰·帕切尔贝尔(1653-1706)——德国管风琴家和作曲家。1653年9月1出生于德国纽伦堡。早年跟随施韦默学习音乐,1669进入奥尔特多夫一所学校接受音乐教育。然而,因为付不起学费,第二年他转到了雷根斯堡的一所学校。从1673到维也纳,他成了圣斯蒂芬大教堂管风琴师科尔的学生和助手。

从1677到艾森纳赫,他做了一年的宫廷风琴手。Eizenakh也是德国音乐的故乡。八年后,J.S .巴赫在这里诞生。从65438年到0678年,他在爱尔福特做管风琴师,在那里他教过J.C .巴赫(约翰·克里斯托夫·巴赫,J.S .巴赫的哥哥,在他父母去世后成为J.S .巴赫的监护人)。1683年,他的第一任妻子和儿子死于瘟疫,次年再婚。1690后,在斯图加特和哥达做过管风琴师。1695年,他回到了自己的家乡纽伦堡,在圣西博尔德教堂担任管风琴师。从此,他于1706年3月3日去世。

帕切贝尔是巴赫之前伟大的管风琴家之一,也是中德学派的代表人物。他的合唱前奏曲把北德的宗教旋律移植到南德的抒情音乐氛围中,成为一个整体。

帕切贝尔最著名的作品是D大调佳能,大约写于1680-1690。它最初是作为D的佳能和吉格完成的,用三把小提琴和通奏低音乐器写成,但只有佳能广为流传。这首歌讲究对位和编曲,就像

帕切贝尔作品的风格和技法对J.S .巴赫影响很大。

佳能不是一个音乐标题,而是一种曲式,字面意思是“轮流唱”,原意是“规律性”。指复调音乐的一种写作手法。一个声部的旋律自始至终跟随着另一个声部,几个声部的同一个旋律依次出现,交叉,互相模仿,互相追逐,互相纠缠,而声部几乎是单调的重复。直到最后...最后的总结,最后的和弦,他们会融合在一起,永不分离。极其感人的音乐,就像两个人生死相随。用卡农手法创作的音乐,称为“卡农音乐”。《加农炮》虽然没有浪漫派作品那么惊心动魄,但却在看似重复而又平凡的进程中,产生了各种音色效果的共鸣。平凡的节奏脉动着千变万化的生命力,让人如天使般陶醉而宁静。耳熟能详的回旋曲是炮声歌曲之一。大炮出现在十三世纪和十四世纪。后人常以古曲作为炮的题材。如巴赫的《加农炮五变奏曲》。19世纪的交响乐和奏鸣曲也使用了卡农手法,如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

在佳能音乐中,帕切贝尔的佳能是最著名的一首。简单的旋律一遍又一遍的重复,高低声部遵守着严格的对位法,各自有规律的和谐发展,最后辉煌结束,但听起来一点也不单调,富有想象力,令人回味无穷。

或许可以理解为,生活,即使在平淡单调的重复中,生命的和弦也奏出永恒迷人的曲调。虽然日复一日几乎规律地重复着,过着波澜不多的平淡生活,但与他人的情感和心灵相遇,也能写出不单调的快乐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