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禁止手机进教室“买得起”“放得下”

能立法吗?能不能管好用好?

学生可以带手机进课堂吗?这一直是困扰学校和家长的问题。拿,怕影响学习;不,我担心我在紧急情况下不能联系上。

近年来,随着手机的日益普及,学生拥有手机的比例也逐年上升。由于中小学和幼儿园的学生正处于身心成长、习惯养成和价值形成的重要时期,自控能力较弱,价值观容易受到影响,在学校使用手机严重影响学生的正常学习和身心健康发展。

?现在的手机太智能了,集各种娱乐休闲功能于一身。甚至手机手表也有拍照、听音乐等功能。成年人很难控制自己不玩手机。孩子不成熟,自制力弱,更难控制自己,容易受到一些不良信息的影响。?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大多数家长对这一立法赞不绝口,并渴望?能不能管好用好?。

目前,我省中小学对学生在校使用手机的管理办法不统一,或者明文禁止,规定不得以任何理由让学生将手机带入校园;或者统一管理,学生可以在特定的时间和区域使用手机。

今年年初,省人大常委会将福建省禁止中小学幼儿园学生携带手机进入教室的规定列入今年立法计划。小切口?立法的又一次探索和尝试。《条例》规定了禁止手机(包括电话手表)进入课堂、限制手机进入学校、家校合作机制等内容。

长乐一中校长郑启强非常赞同这一立法。他说,一些学校此前规定,学生不允许带手机进校园,带的要没收,直到毕业。结果遭到了学生和家长的强烈投诉。?考虑到学校有寄宿生,从家到学校的路上需要联系父母,带手机进校园确实很有必要。所以学校放宽了规定,寄宿生可以在回家的路上使用手机,家长可以在学校使用公用电话。有了立法,教师将有法可依,对自己的管理更有信心。?

范围?你扩张了吗?空间?有房间吗?

记者注意到,《规定》明确将幼儿园学生和成人高中生纳入管理范围。

省人大常委会在立法调研中了解到,一些地方幼儿园以智慧校园的名义与企业合作,为学生定制电子产品。《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规定,未经学校许可,未成年学生不得将手机等智能终端产品带入课堂,带入学校的应统一管理。

?将幼儿园学生纳入条例,是对幼儿园学生的一种保护。?省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相关负责人说。

虽然《未成年人保护法》对未成年人带手机进课堂有相关规定,但其适用范围并不涵盖成年高中生。这些学生大多面临高考,家长要求学生控制在校使用手机的呼声强烈。因此,条例的适用范围比未成年人保护法有所扩大,更贴近实际需要。

?只要连续上网,就什么都有了。?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家长的另一个担忧来自平板电脑。在立法征求意见过程中,有人认为除手机外,其他电子设备也会对学生产生负面影响,建议将条例适用范围扩大至?手机等电子设备?。

在此基础上,省人大常委会进行了立法调研,发现实践中,部分学校在教学中使用平板电脑。为了兼顾学校在手机管控和数字化教学方面的需求,立法上有一定的空间,所以《条例》的定位仍然只针对手机。

但是,还是有很多家长有顾虑。没有手机,孩子就像断了线的风筝。和父母沟通不了怎么办?福州教育学院第二附属小学校长方表示,为了妥善解决这一问题,学校在校内设置了足够的公用电话点,并要求教师办公室电话和教师手机及时为学生提供与家长的电话服务。

对此,省人大常委会法工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在立法调研中,确实有一些意见,比如明确确实需要携带手机,学校如何加强宣传引导等。但是作为?小切口?立法的核心功能是为依法办学、依法教学提供立法依据,但并不过多干预学校自主管理内部事务的权利,而是允许学校通过授权根据具体情况制定自己的管理办法。

引导学生正确合理使用手机。

手机是否应该带进校园早就被讨论过了。禁止手机进教室的背后,是如何引导孩子正确合理地使用手机。你买得起吗?,可以吗?你能把它放下吗?。

美国某大学对来自世界10个国家的1000名学生进行了24小时的面试?没有媒体?体验实验,让他们一天不使用包括手机在内的任何多媒体设备。经历过这个项目的同学,大部分都说丢了手机。你不安分吗?,表现出烦躁、焦虑、紧张、抑郁等负面情绪。

据了解,控制中小学生使用手机已经成为世界共识。意大利、法国、德国、美国、英国、日本等。明确禁止学生将手机带入校园或教室,有的规定学生只能在老师和家长的指导下使用手机。芬兰禁止向三年级以下学生出售手机。

?学生改变依赖手机的习惯需要一个过程。?福州教育学院第四附属小学校长黄泉认为,学校要有宣传,班级要有教育,老师要有家访,了解学生放不下手机背后的诉求,根据这些诉求解决问题。他建议父母和孩子在家里形成自己使用手机的协议,并遵守这些协议。目前,在教育学院附属第四小学,有一个手机存储设施?备用库?每个班级也都设定了挑战目标,比如一个月一个学期不使用手机,并且都有相应的奖励措施。

省教育厅政策法规处相关负责人表示,规定要求学校结合实际情况制定手机管理的具体办法。省教育厅下一步将完善配套制度,指导学校制定切实可行的管理办法,管好孩子的校园手机,让孩子在学校安心、静心学习。(记者郑不可避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