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眉

闻一多诗歌理论的核心是注重诗歌的三美:音乐美、绘画美和建筑美。

音乐美:主要指音节和韵脚的和谐,追求诗歌的节奏感;

绘画之美:主要指华丽的辞藻,注重诗歌的视觉形象和直觉;

建筑美:主要指诗歌的整体面貌,注重剖面的对称和线条的工整。

从形式上讲,《别了,康桥》是体现和发展闻一多倡导的“三美”格律诗学特征的一首代表性诗歌。

一、绘画之美。

所谓绘画之美,是指诉诸视觉形象的“文字”的选择和运用,能够充分体现中国象形文字丰富多彩的特点,富有色彩感。

在《别了,剑桥》的语言运用中,注重词语的色彩感,选用了许多色彩鲜明的词语,如夕阳映照下的“金柳”、“水波荡漾的晏婴”、“水底软泥上的绿草”、“池中倒映的彩虹”、“云彩”、“夕阳”、“更绿的草”等。

与此同时,诗人通过一系列具有强烈动作的词语,如“挥手”、“荡漾”、“摇曳”、“粉碎”、“徘徊回”和“挥手”,将每一幅静态的画面变成了动态的画面,例如,挥手告别西边的云,何康河畔摇曳的金柳,何康河底的水草摇曳如对。

这样全诗意境清晰,有流动的画面美。绚丽的色彩,优美的构图,让人赏心悦目,陶醉其中,流连忘返,仿佛要进入何康河上夕阳西下,与诗人黄昏泛舟的诗境。

第二,音乐之美。

所谓音乐美,就是诗歌的音节朗朗上口,错落有致,具有诉诸听觉形象的音节美和旋律美。

作为新月社的代表,徐志摩非常认同闻一多的新诗“三美”,在诗歌的音乐美上有自己的独到之处。除了有规律的节奏和和谐的韵脚,他还强调音节的波动,注重音乐旋律的完整。

《再别康桥》是一首节奏和谐、流畅、略带弹跳的诗。音乐的美主要来源于节奏,节奏是由音组有规律的重复而形成的。《告别剑桥》的每一行基本上都是由三个音组组成,其中一个音组由两个或三个音节组成。音节抑扬顿挫,音调反复,既严谨又不拘一格,节奏感强,诗流变化灵活,构成一首完整的乐曲。

诗的押韵自然和谐,押韵形式严格遵守二四韵,每两行一韵,每节一新韵。娘,哎;摇一摇,草;彩虹,梦想;回,宋;萧,桥;来,蔡)追求音节的起伏和旋律感,读起来抑扬顿挫,朗朗上口。七段诗句错落有致,节奏在其中慢慢蔓延,产生了音乐美的艺术境界。

此外,音调的重复也是这首诗音乐美的一个重要方面。诗的开头和结尾重叠重复,意思相近,节奏一致,形成呼应的结构形式,加强了节奏感和旋律感,增强了诗的音乐性,给人以梦幻般的感觉。此外,“轻轻”“悄悄”等叠字的反复使用也增强了诗歌的轻快节奏。

第三,建筑之美。

“建筑美”也属于视觉形象,主要指诗歌的物理结构,强调“小节的对称和句子的整齐划一”,产生有规律的整齐或不整齐。

《别了,剑桥》在章节、结构和句法方面是均匀而多样的。全诗共七节,每节四行,每句字数基本在6、7字(中间有八字句),参差变化中工整;单线和双线错开一格,按规则的不均匀的层次顺序排列,保持了诗体的平衡、对称和多样性,但避免了过于方正的诗体所带来的死板、单调的缺点,给人以清新的感觉;同时首尾循环呼应,给人以美感。

可以说,线条整齐一致的建筑之美,色彩斑斓的绘画之美,节奏和谐、音调反复的音乐之美,使《别了康桥》成为最能展现诗人徐志摩才华和个性的一首诗。也正因为如此,《再别康桥》成为20世纪中国最好的送别诗。